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场凝视与在线创作
范文

    简璞

    在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伴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形式,无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短视频的发展经过了野蛮生长的用户生产内容(UGC)阶段,走过了生态产业化的专业生产内容(PGC)阶段,如今已经发展到专业媒体及用户联合生产内容(PUGC)的阶段。从2013年的开始兴起到2016年的爆发增长,短视频迎来了发展的风口,同时也打开了用户创作的大门。

    当今社会,智能手机扎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伴随着4G网络的普及以及5G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审美需求正在发生着改变,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迫使人们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来获取最大的信息量,短视频凭借其内容形式丰富、产出数量巨大、传播覆盖面广等特点满足了人们高效获取海量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碎片化的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打破了传统审美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短视频在审美层面更直接地缩短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直播、弹幕、评论、私信等功能的运用能够及时地反馈给短视频创作者,从而使创作者可以更快地根据受众审美需求有效地调整创作主体、内容文本、营销策略等,甚至受众可以在不同媒体平台上运用诸多功能和创作者一起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用当代艺术的思维去做短视频,短视频已经不单单是记录和表达的工具了,众多的艺术家和媒体人纷纷加入PUGC短视频的制作,PUGC短视频市场竞争激烈。短视频不仅有效地开拓了当代艺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也通过影像记录和声画作证的方式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以输出价值、传播文化。

    一、凝视与品鉴

    当代艺术既是一种艺术结果,也是一种艺术的产生方式,影像技术的发展革新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和传播媒介,短视频在影像技术日益发展、复杂化的同时更加智能化操作,也更易于掌握和使用。在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的支撑下,当代艺术家得以通过短视频这一种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影像方式来实现其创作观念和审美理念的描述、呈现、输出、鉴赏与批评。

    (一)记录创作、输出内容

    就像电影诞生之初用镜头来记录现实世界,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当代艺术的产生过程是传统的短视频创作内容,这种创作以纪录片的方式来记录艺术作品从萌芽到成型的过程,作品中呈现出的内容聚焦于艺术作品以及创作者本身。

    继2017年8月百集纪录片“《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线上线下展映活动之后,2019年,爱奇艺平台推出了一档普及当代艺术的节目《展现》,每集3-10分钟不等,共100集。这一系列短视频节目以文献梳理的表述方式聚焦中国当代艺术,为观众开启全面了解当代艺术的窗口,真实记录当代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态,通过记录、呈现国内当代知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发现、链接和反思当代艺术所引发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效应,应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和发展。

    传统的艺术作品传播有展览性传播方式和现场表演传播方式,这种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尤其受限于传播场所:展览场馆的数目、规模,观众可支配的时间、精力,甚至天气、交通等因素也影响了艺术作品的传播和鉴赏。

    在当代艺术活动领域,短视频的异军突起,用影像记录当代艺术展览,用镜头记录艺术活动现场,它完全抛开了既定传播场所的桎梏,用灵活、高效、快捷的方式,向受众传达当代艺术的内容和魅力,甚至颠覆了在场观看、一次性审美的传统模式,对于艺术品的传播形式、规模、速度、周期,以及观众的接受方式、鉴赏和批评、审美情趣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推介鉴赏、艺术批评

    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艺术接受者的鉴赏与批评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意义,它既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也是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当代艺术展越办越多,不断出现在大众视线中,也随即出现在了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当代艺术展在网络上飞速传播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普通大众对当代艺术的感知、态度以及审美需求。

    目前国内不少网络视频平台都有关于当代艺术的公众号,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对当代艺术进行推介、鉴赏和批评。以下是国内三个主要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当代艺术的内容和现状。

    1.抖音

    抖音短视频内容主要展示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创作日常,进而推介和鉴赏艺术作品,推广和普及当代艺术机构及当代艺术活动。2019年8月,抖音联合多家艺术院校及美术馆推出了“DOU艺计划”,目前入驻抖音的当代艺术机构有:上海当代艺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陶瓷艺术博物馆等。

    2.B站

    B站上涉及当代艺术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博物馆展览、艺术家访谈、纪录片及个人原创视频等。这里汇集的UP主们以90后年轻群体为主力军,视频技术含量较高,观众在观看和欣赏短视频的同时能通过独特的“弹幕”文化来自由地直抒己见。

    3.小红书

    博主以图文、Vlog形式分享观展笔记,博主们也在评论区与粉丝互动,根据粉丝的需求和互动提问扩展其分享内容和领域。这三个短视频平台关于当代艺术的视角各有不同,除了内容本身的话题性和曝光量、观众的判断力和思辨力这些共同的关注点之外,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强调对当代艺术的鉴赏、体验、评论和解读。短视频承担着艺术作品的创作记录、内容输出功能的同时,也保留着推介鉴赏、艺术批评的功用。

    二、参与和传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美学,应该反映当下,反映出它的時代、它的潮流、它的道德和它的情绪。[1]艺术家不仅要记录新的时代,更要使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语言去表达和再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当代艺术家们寻求在视频影像中创造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新的时间概念,更好地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影像,记录和表现时代,创造全新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审美。

    (一)参与创作、艺术构成

    进入21世纪之后,新媒体艺术(Time Based Media Art)、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和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越来越普及,新的科技、新的语言、新的观看方式逐渐被大众所熟悉和认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当代艺术是一种材料、媒介、方法,以及概念和主题的动态组合,它记录艺术家感受的当下,挑战传统艺术的边界,并且质疑和重新界定社会对于已知和未知事物的认知。

    相比于图文和长视频,短视频能让人们更加轻松简便地对当代艺术进行重新演绎,打破艺术传播的时空限制,助力大众亲近艺术,服务大众审美培育。相比于在固定空间展出作品的传统形式,短视频形式更加灵活和高效,让艺术作品在短时间内可以被更多人看到。甚至一些当代艺术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创作过程中与观众做互动,让观众作为一分子亲身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状态,用身心体悟艺术的本质,而这实际上正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感知和态度的一种表达。

    2010年,在美国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发生了有史以来最轰动的艺术盛事,当代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表演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展览。从博物馆开门起,她静坐在桌子的一端,接受1500个陌生者在桌子的另一端与其对视,展览的716个小时期间没有任何人能激起她的情绪反应,直至她的昔日恋人艺术家乌雷·赖斯潘的出现,两人凝视后,原本雕塑般的阿布拉莫维奇潸然泪下,这对曾经生死与共的恋人分开22年后宣告和解,现场观众掌声不断。未能到场的全球艺术爱好者通过网络上的短视频《凝视》见证和观看了这一令人难忘的、超验的行为艺术作品,艺术家通过特殊的表现方式,对人、物体、日常生活等实体或虚体进行颠覆式地审视和再创造,观众则通过置身其中的融入或者观看,身体和精神受到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了共鸣和反思。

    (二)输出价值、传播文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当代艺术家们和媒体从业者更关注如何通过合适的渠道去吸引和满足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感知和热爱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受众原本就是一个很小众的群体,而通过短视频这样的方式让当代艺术在不同的视频媒介和社交平台与线上的观众见面,可以更好地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将会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选择,推动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语言与艺术形式的创造,同时可以输出积极有效的价值观念,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来实现属于当代艺术自己的文化输出和内涵表达。

    2019年12月,中央美术学院与抖音联合举办了“DOU艺计划·短视频美术美育专场研讨会”,宣布双方将基于“DOU艺计划”在短视频美术艺术传播和美术美育领域展开合作。此活动前期已经跟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启功书院、中国戏曲学会、河南豫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昆剧院等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积极探索以短视频的方式打破艺术传播的时空限制,助力大众亲近艺术,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受众的互动反馈让艺术家感受到时代的真实需求,进而发现更多的创作灵感,并承担起作为艺术家的社会使命。

    文化的输出历来是艺术作品传播和交流共同的导向,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人们的需求,以及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导向。当前形势下,新科技带来的新材料、新元素、新语言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蓬勃发展,当代艺术的时代性和参与性使得其自身具有丰富的创作材料和观众反馈,艺术家通过对自身和作品的思考与表达,正面迎接互联网时代即时信息和诸多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只有艺术家在全新的层面与观众达成创作和审美上的契合,才能让当代艺术代表我们当下的生活,真正做到“在生活的深处”。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和文化输出需要借助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优势,积极地发挥短视频的特性,充分做到价值输出和文化传播的导向性作用。

    三、互文性

    随着网络层面的展览越来越普及和流行,因布展的需要,艺术家必须将作品拍摄成照片或者视频上传到固定的网络空间,以供布展和观赏,短视频凭借方便快捷的影像创作能力和快速高效的媒介输出优势,迅速更新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段和传播方式。通过网络平台,艺术家用镜头记录和影像创作的方式推出当代艺术的作品,并用短视频平台的浏览量和播放量来获取流量及信息反馈,这正改变着当代艺术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审美体验,使当代艺术与短视频之间产生“互文性”的化学效应,两者互动交融、传播互渗。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是指文本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论文《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文本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2]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文本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辨认出其他话语和其他文本不同程度的存在,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每一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间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形成一个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开放体系和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

    “互文性”强调的是把作品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中予以关照,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例如,先前文化的本文和周围文化的本文。”[3]從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两个方面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对此文本作者创作产生的影响。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从而确定其艺术特性,同时注重此文本与前文本的纵向历史关联和文化影响,确立艺术作品与文化传统的传承关系。当代艺术是一个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者与自身时代的一种独特关系,它既依附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它不是一种单一时间性的简单概念或艺术样式,而是一种个人体验与文化传统以及当下时代经验相互交融互渗的结果。

    “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及其所指,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层出不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尤其是结合了当代科技和时代审美的新装置、新媒体作品,在展示和传播方式上越来越依赖现代科技,大量当代艺术作品结合最新的艺术媒介呈现,反映了当代艺术的时代趋势——先锋、创新、实验、激进等。像美国纽约的新美术馆(New Museum)这样专注于探讨和展示数码新媒体的艺术馆,在世界各大都市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崛起。因此,艺术手段的增强和观众口味的变化在硬件和软件上给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15年艺术家蔡国强在其故乡泉州完成的烟火爆破作品《天梯》,这个作品的主体是一个长达500米的梯子,由热气球带至高空,点燃焰火之后,金色的火焰梯子随着黎明的曙光逐格燃烧至天际,最后由下往上渐渐熄灭。这段名为《天梯》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后在海外疯传,脸书(Facebook)上传两天就吸引了3000万人观赏,超过100万次转发,美国《时代》杂志进行了特别报导,短视频《天梯》成为了当时NBC新闻头条视频。这种艺术作品与短视频的结合不仅成就了当代艺术作品本身,在传播上也造就了具有轰动效应的文化现象。

    与所有的艺术种类一样,当代艺术也本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它以日常生活、当代社会为创作土壤,作品的呈现内容、方式以及思想上有了新的革新。艺术家通过自我表达,用作品与今天的观众直接对话,运用独特的构思和别致的艺术形态,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用视觉效果穿透人的心灵,给人带来触动和想象。

    结语

    当今全媒体语境下热门的短视频,对在艺术与非艺术边缘游走的当代互联网世界,对影视美学百年传统的影响、拓展与挑战,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内涵。在当代艺术领域,短视频从创作主体、文本内容、审美历程以及审美结果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环境下,短视频不仅仅起到了在场凝视和观察品评的作用,同时运用网络平台将当代艺术呈现在不同观众面前,艺术家与观众、作品与观赏者的互动参与性也进一步加强,短视频与当代艺术的互文性现象体现在二者艺术创作上的互动交融和传播互渗,同时也深深改变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和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2.

    [2][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3.

    [3]王一川.语言的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5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