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大唐西域记》看《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范文

    李璐瑶

    【摘 要】《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词典,其中收纳了包括宗教在内的许多方面的词语。通过粗略统计可以发现,《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数量很多,大约在两千条以上,但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汇为语料,其中的一些词汇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诸如词语未收、例证晚出、孤证、无证和义项漏收的情况,举数例析之,以供《汉语大词典》修订之用。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汉语大词典》;佛教词语;例证;义项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210-02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相融合,不同教派文化的相互碰撞也对汉语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些与佛教教义相关的词汇进入到汉语词汇当中,在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同时又丰富着汉语词汇。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后著述的地理史著,其中的词汇不同于一般的中土典籍,我们认为,佛教词语能够反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研究统计出《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有1344个,根据翻译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合璧词三类,其中意译词数量庞大,占主导地位。[1]叶云露认为:“释义是辞书满足读者解疑释惑的主要手段,书证则是解释词义的辅助性手段之一。”[2]我们对《大唐西域记》中的词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汉语大词典》中的例证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金艳丽认为:“《大词典》的编纂综合运用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等,但是我国历代文献数量庞大,使用情况复杂。”[3]它对例如《大唐西域记》等文献的利用十分有限,现分为三类举例析之。

    一、词语未收

    唐代是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佛教在中土盛行的时期,和同期的其他文献相比,有更多的口语成分和更多的外来词汇,佛教词语涌入汉语词汇系统的速度空前迅猛。《汉语大词典》不是专门的佛教专业词典,不过其中的佛教词语多达两千多条,已属不易,但是我们认为一些比较常见的佛教词语未被收录是《汉语大词典》的一点不足之处。

    (一)咒术:旧传诅咒对方,使遭不利的邪术。

    此龙者,叶迦波佛时生在人趣,名曰殑祇,深闲咒术,禁御恶龙,不令暴雨。(卷三,第171页)

    按:“咒术”一词在《大唐西域记》中共出现了6次,使用频率算是比较高的,董志翘先生将其注释为“禁咒之术”[4]。如今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用到这个词,但是《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该词。

    (二)佛语:佛之言说。

    此比丘遥睹圣众,身意勇悦,投崖而下,犹其净心,敬信佛语,未至于地,已获果证。(卷九,第548页)

    按:“佛语”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了两次,董志翘先生将其译为“佛祖的话”。《佛学大词典》收录该词,解释为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又佛教之专门语,亦称为“佛语”。现在人们也常说“经典佛语”,这里的“佛语”也就是佛祖的话,但是《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该词。

    (三)闻法:听闻佛之教法。

    上军王适从游猎,如来因为其母略说法要。遇圣闻法,遂得复明。(卷三,第185页)

    按:该词在《大唐西域记》中共出现了6次,使用频率较高。董志翘先生将其翻译为“听到佛法”。一般来说,凡从佛祖直接听法、从高僧听法、从经典得法都可以称为“闻法”,又作“听法”“闻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但《汉语大词典》未将该词收录其中。

    (四)劫初:最初的时间。

    劫初时,于此林野,有狐、兔、猿,异类相悦。(卷七,第413页)

    按:“劫初”在《大唐西域记》中共出现了6次。“劫”是指久远的时节,佛教认为“劫”包括四个时期,即“成”“住”“坏”“空”。董志翘先生认为“劫初”就是“成劫”的初期。《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该词。

    二、例证晚出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对于研究中国汉语词汇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文洋认为:“大型辞书引证均重视语源,在选用例证时应尽可能地列举出词语最早的出处和用例,《汉语大词典》作为我国权威性的历史性辞书更应如此。”[5]周阿根认为:“很多通俗词语或词义最早都是出现于汉译佛典,然后再逐步影响中土文献。但是,由于以往的辞书编纂者没有能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因而,造成了很多中古汉语口语性词语始见例的晚出。”[6]在对《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发现,有些词语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在《汉语大词典》中可查例证要晚许多年。这是因为编写词典的时候存在许多条件和制约,从而导致例证晚出。《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古汉语和佛学的一部重要文献,本文根据其中的佛教词语,试图将其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例证提前。

    (一)邪宗:旁门左道;非正统流派。

    彼婆罗门踞所持座,非斥正法,敷述邪宗。(卷十一,第660页)

    按:“邪宗”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1次,董志翘先生译为“外道学说”(佛教认为自己的教派是正法)。《汉语大词典》始例引明代章回小說《封神演义》第七八回:仗伊恶党污仙教,番聚邪宗枉横行。当引《大唐西域记》文为例。

    (二)佛位:成佛证果之位。

    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卷四,第258页)

    按:该词在《大唐西域记》中共出现了两次。《汉语大词典》始例引元代吴莱《三朝野史》:人皆谓弥远是佛位中人。当引《大唐西域记》文为例。

    (三)证入: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去此不远有窣堵波,是庵没罗女故宅,佛姨母等诸苾刍尼于此证入涅槃。(卷七,第425页)

    按:该词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了1次。又作“悟入”“得入”“证悟”。《汉语大词典》中的始例引自《水浒传》第九七回:席间公孙胜对乔道清说“足下这法,上等不比诸佛菩萨累劫修来,证入虚空三昧,自在神通。”当引《大唐西域记》文为例。

    (四)修善:以善自勉,行善。

    是日也,诸窣堵波竞修供养,珠幡布列,宝盖骈罗,香烟若云,花散如雨,蔽亏日月,震荡溪谷。国王大臣,修善为务。(卷四,第245页)

    按:该词在《大唐西域记》中共出现了两次,董志翘先生在注释时将其翻译为“行善”。《汉语大词典》引鲁迅《呐喊·兔和猫》: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而且仅有一个例证。当引《大唐西域记》文为例。

    三、孤证、无证、义项漏收

    除了上面提到的词语未收和例证晚出之外,《汉语大词典》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词语虽然有收录但是没有给出例证;有的给出例证但是有且仅有一条例证;还有一些词语虽然有不少条例证,但是这些例证并不能表现出该词的所有义项。而这些词语在《大唐西域记》这部文献中出现过,《汉语大词典》可以引《大唐西域记》文来作为补充,使自身得以进一步完善。

    (一)化功:教化之功。

    大悲世尊随机利见,化功已毕,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卷六,第381页)

    按:该词在《大唐西域记》中仅出现1次,董志翘先生将其译为“教化功业”。《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该词,但是在“教化之功”这个意思下面没有给出相应的例证,可以引《大唐西域记》文为例。

    (二)普济:普遍济助。

    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普济含灵,岂徒乡国?(卷十,第592页)

    按:“普济”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了1次,董志翘先生将其译为“广泛帮助”。《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普遍济助”。引晋陆机《演连珠》之二十为例: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仅引一条,是为孤证,可引《大唐西域记》文作为补充。

    (三)导化:引导教化。

    伽蓝侧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所建也,如来昔日六年于此说法导化。(卷五,第327页)

    按:《大唐西域记》中该词出现了4次,董志翘先生将其译为“开导教化”。《汉语大词典》引《无量寿经上》:如来导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仅引一条,是为孤证,可引《大唐西域记》文作为补充。

    (四)百非:种种过失。

    毒则以一羖羊,剖其右髀,随被讼人所食之分,杂诸毒药置右髀中,实则毒发而死,虚则毒歇而苏,举四条之例,防百非之路。(卷二,第122页)

    按:“百非”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了1次,董志翘先生将其释义为“种种邪恶之事”。《汉语大词典》引《孔子家语·六本》: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仅引一例,是为孤证,可引《大唐西域记》文作为补充。

    (五)戒品:戒律。

    闻是语时,须发落,俗裳变,戒品清净,威仪调顺。(卷九,第568页)

    按:“戒品”在《大唐西域记》中仅出现1次,董志翘先生将“戒品清净”译为“恪守戒律”。《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戒的品类”,并且没有给出例证。而本文认为将上例中的“戒品”解释为戒的品类是不正确的。这里的“戒品”其实就相当于是戒、戒律。《汉语大词典》未收次义项。

    (六)生分:投胎转生的缘分。

    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卷六,第363页)

    按:“生分”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了1次,董志翘先生将其注释为“投胎转生的缘分”。“生分已尽”指已脱离生死轮回,不再转生。《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该词,有4个义项,即乖戾、忤逆;冷淡、疏远;陌生;生离。其中并没有“投胎转生的缘分”这个义项,是义项漏收。

    四、结语

    佛教由东汉时期开始传到我国,到了唐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大量的佛教典籍被译为汉语经典。为了宣扬佛教教义,发展更多的平民百姓为佛教教徒,这些翻译的作品尽可能口语化,更通俗易懂,因此这些佛教典籍对中土文献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唐西域记》中佛教词语众多,为研究唐代的佛教用语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语料。

    作为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卷帙浩繁,其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作为语料,对其中大量存在的佛教词语进行研究,同时查阅《汉语大词典》中的相关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汉语大词典》的一些疏漏,按照词语未收、例证晚出、无证孤证和义项漏收将它们分为三大类,每一类中举出数例作为分析,以期对《汉語大词典》进一步完善有补充之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大唐西域记》佛教词语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叶云露,周阿根.《汉语大词典》例证商兑[J].安徽文学,2018(7).

    [3]金艳丽,周阿根.从宋代墓志看《汉语大词典》之微瑕[J].现代语文,2018(2).

    [4]董志翘.大唐西域记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文洋.《汉语大词典》例证滞后词目拾遗[J].安徽文学,2018(11).

    [6]周阿根.从《高僧传》看《汉语大词典》始见例之不足[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