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用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观察
范文

    娄赟 王鑫 杭丹丹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1--01

    据报道[1],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是针对传统手术——常规人工晶状体置换术中的屈光度问题,经改进而形成的新型手术,可取代传统手术,但缺乏大量实验依据支持。笔者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手术疗效、屈光度两个角度出发,以分组对照方法分析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高度近视患者108例,纳入时间是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均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男28例,女26例;年龄为32~57岁,平均年龄为(40.38±3.18)岁;患眼位置:左眼16例,右眼11例,双眼27例;研究组采取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男27例,女27例;年龄为33~57岁,平均年龄为(40.87±3.07)岁;患眼位置:左眼15例,右眼10例,双眼29例;两组患者除手术方式外,患眼位置等病历资料保持了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眼科视力检查结合询问病史等综合诊断为高度近视;②患者有手术指征;③病人能够独立思考,正常交流,全程配合;

    (2)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或者临床数据存在缺陷;②对麻醉药物过敏者;③合并角膜营养不良、葡萄膜炎、角膜混浊等眼部疾病者;④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手术流程为:散瞳处理,保证瞳孔扩散后直径满足手术要求。对患者眼球进行表面麻醉,在角膜边缘取一个切口,在眼球前房注入粘弹剂,对眼球实施撕囊处理,取出晶状体核,在眼球后房注入粘弹剂。扩大手术切口长度,直至6.5mm,再使用镊子在眼球内置入人工晶状体。观察人工晶状体有无偏位等情况,一旦偏位则立即调整位置,保证其处于正位;

    研究组:对患者眼球进行表面麻醉,在角膜边缘取一个3mm长度的切口,在眼球前房内部注入粘弹剂,随后对眼球实施连续环形撕囊处理。应用低压吸除法吸出晶状体核,以I/A手柄式的超乳注吸器,吸出晶状体皮质,在对后囊膜抛光,最后使用人工晶体推注器在眼球内植入屈光性人工晶状体。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评估其手术疗效:①显效:经治疗,患者白天、夜间视力均良好,无眼部不适症状;②经治疗,患者白天视力良好,夜间视力一般,有轻微眼部不适感;③无效:经治疗,患者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2]。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2)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屈光度,并统计各组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行c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8.15%高于对照组的85.19%(P<0.05),详见表1.

    2.2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睛屈光度变化

    手术前,研究组、对照组的眼睛屈光度分别是(-15.34±0.13)D、(-15.40±0.1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5,P=0.062);手术后3d,研究组眼睛屈光度是(-1.21±0.17)D,高于对照组的(-6.19±0.22)D,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57,P=0.000)。

    3 讨论

    高度近视作为眼科常见疾病之一,指的是眼周长度超过27mm、屈光度在-10D以上,同时伴发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既往临床上主要采取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但仍存在屈光度不理想等弊端[3~4]。屈光性晶狀体置换术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式,是在人工晶状体材料、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至成熟的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缺陷,但具体应用效果如何?有何优越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可在不改变患者眼部生理结构前提下,矫正患者高度近视情况,可预测性、可逆性均较高,并能保留调节的余地[5]。同时,该术式治疗难度较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且有广泛适应症。笔者在本研究中即引入该术式,该组患者术后均消除了框架镜引发的小视效应、球镜像差等情况,裸眼视力明显提高,结果1提示:研究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直观体现了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在高度近视手术治疗中的优势;同时,该组患者术后屈光度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进一步彰显了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的优越性。然而,临床医师在执行该术式时,主要充分散瞳,并注意把握适应症,尽量不选择无法耐受框架镜人群。

    参考文献

    王帅, 黄俊, 游志鹏,等.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7, 33(19):3220-3224.

    郑金华,谷浩,龙秋容,等.超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留近视的LASEK治疗效果[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6):527-531.

    万丽萍, 李晓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围术期处理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9):2803-2805.

    王焕霞,姜涛,王哲,等.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J].眼科新进展, 2018, 38(1):73-76.

    张唯伟, 陈爱蔚, 姬红婄,等.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0例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 2017, 41(2):191-19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