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俯视角度在绘画中的应用 |
范文 | 叶紫 摘要:绘画创作中,视觉角度常常是要被重点考虑的问题,画者总是在视觉角度上用尽心思。他们出于不同的创作目的,从而选择特定的视觉角度。又因为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传统不同、绘画理念不同,所以在绘画视点的选择也会不同。俯视作为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视角,中国传统绘画比传统的西方绘画对它更为钟情。本文将从俯视角度的分类、功能和运动等诸多方面展开讨论和比较。 关键词:绘画视角;俯视;完整性;距离感;形式感;段落感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040-02 一、俯视的分类 一般而言,俯视可以分为正俯视、平行俯视和成角俯视三种。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展开说明。 (一)正俯视 画者向下看,视心线与基面垂直时,叫做正俯视。正俯视时景物的平行基面的棱边与画面平行,垂直于基面的棱边成为垂直于画面的直线而消灭于主点,是正俯视透视。正俯视不符合人们正常的視觉感受,因此在绘画作品中极少运用。 (二)平行俯视 景物的一组水平棱边与基线平行时的俯视透视,叫做平行俯视。 (三)成角俯视 景物长,宽,高主向轮廓线都不平行于基线时的俯视透视叫做成角透视。成角透视是典型的倾斜透视,所以一般以此为代表,称倾斜透视为三点透视。成角俯视倾斜透视图构图变化最大,最复杂。有适合表现丰富奇特的大场面,给人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有穿越时空感,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强楼的高大,山谷的幽深。 二、俯视的特点 俯视角度在绘画创作中,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分别是内容的完整性、空间的距离感、构图的形式感和故事展开的段落感。下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这四个特点。 (一)内容的完整性 当视平线升高时.形成俯视画面,以大观小的鸟瞰法,便于表现更丰富的内容。一般易于展示一个场面,易于表现一个涉及场地广、人物多、事件曲折而结构重叠的画面。由于居高临下、画面层次可以一览无余,还可以从一个或几个视野范围内完整地表现一个或者几个场景。在很多经典的绘画中,为了表现对象的整体而使用俯视角度的例子很多。布鲁盖尔在他的全景式构图的绘画作品中大量运用到俯视。看他的作品《死神的胜利》就像站在高处俯视舞台,远景延伸到画幅的上端,中景是一片辽阔宁静的村庄,近景是刻画尼德兰人们与侵略者激烈斗争的场面,整体视野宽广,人物众多,主次界限模糊,细节丰富并不使画面超载。由于俯视构图使得宏大的场面以及惊人的细节被安排的尽然有序。 (二)空间的距离感 由于俯视的视觉角度无法直接触及观看对象,因此观看者同被看的对象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距离。有时候,因为观察对象面积巨大,观看者与观看对象之间必须要退到某个距离之后,才能保持观看对象的完整性。例如,达利在自己的作品《十字架上的圣约翰基督》中运用的视角非常不寻常,我们似乎看到基督从自高处对我们俯冲而下,其对空间的处理是前所未见的。当观者凝视着画中的场景,俯视着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仿佛站在造物主的角度观看。达利刻意切掉十字架的顶端,并将消失点定出下方里加特港的地平线,加强了画面的空间,这种描绘方式让观者产生视觉纵深感,与画中基督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三)构图的形式感 由于俯视不是人观察事物的正常视觉,绘画者往往会运用俯视的这一特点去创造出一些俯视所特有的形式。中国著名画家陈其宽的作品《运河》,采用了俯视的构图形式。由空中鸟瞰地面运河与街景。由于俯视的缘故街道,运河,船只、人物,在视觉上变成了点线面。画者将其按照视觉规律和审美法则进行分割、排列,创造富有节奏与韵律的秩序与美感。在印象派绘画中运用俯视进行创作的画作也很常见。印象派画家非常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在构图上试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因此他们会主动去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选择一些非常规的视角进行创作。例如,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就是运用了俯视,将主要人物偏移中心,推到观众的眼前,前景处理概括,人物伸展姿态强化了到三角的形式,使得画面既有了形式感又自然生动。 (四)故事展开的段落感 与常规视点的不同,俯视角度能展望整体的构图,有利于故事性情节的展开。在传统民间绘画中常常利用俯视这一特点来描述一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画面的组织是将一个连续的故事发展情况按顺序地描绘在同一个画面中。如《水浒全传插图》“中“菜园子演武”一图,就采用俯视,使观者能同时见到“中庭及后巷”中事,即看到林冲观看鲁智深演武,又看到高衙内调戏林娘子,如不采用俯视,则难于将同一章回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情节展示在一幅画面中。 三、俯视角度在中西绘画中的运用 前面分析了俯视的分类和特点,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当中,俯视会得到不同的运用。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绘画工具材料的偏好有所不同,在运用俯视原理处理绘画作品时有很大的差异。综合诸多观察,我们认为中国传统绘画比起西方绘画,相对而言更倾向于运用俯视角度。 (一)俯视角度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往往围绕“情”,讲意境,重神韵。在创作时以感性为主,以理性因素的经验作为互补。在画面处理上以注重整体感觉,所以以大观小的鸟瞰法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古代绘画的视角多采用“散点透视”法,画面不只是单个场面,而是多个场面的组合。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为了表现天地的广阔,内容的丰富性。常常在狭长的立轴或长卷中,运用俯视和移动视点的办法,打破固定的视高,视点等的局限。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提到“,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中国传统绘画强调“胸有成竹”、“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创作方法。中国传统绘画多根据从各个方位及不同时间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得到的感受,不局限于一个视点,对景物进行主观处理。俯视的视点可以以大观小,全面掌控画面,使画面达到视角上感觉合理,从而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气韵和特点。 (二)俯视视角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 西方绘画由于受科学观念的影响较多,注重事物的客观性,自文艺复兴以来,其画面空间主要运用“焦点透视”法(也称为中心透视法),画家力求通过借助科学手段创造一种可触摸的立体。感和真实空间。由于“焦点透视”法的应用,视点在画面中有了一定的限制,多表现暂时的瞬间,画面具有真实,集中、固定等特点。俯视是一个非常规的视角,又由于西方绘画中宗教神话题材较多,这些题材大多都是绘在教堂顶部或是墙壁上,所以在西方绘画中相对较少出现俯视角度。但中世纪尼德兰画派是个例外。中世纪末期画家对于繁复细节的突出关注,强调每一细节,尤其体现在博斯与勃鲁盖尔的大型场景绘画中。勃鲁盖尔的大量作品使用了俯视,画面人物主次界限模糊,平均对待,各具情态,以场景结构支撑画面空间与构图。他醉心于亲密的气氛以及所有细节惊人的完美,巧妙的运用了俯视,将那些细致微妙的东西安排的井然有序,细节丰富而不会影响整体。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俯视是绘画视角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也是我们在创作中频繁使用的创作方法。上文对俯视种类、特点及其在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中的运用做了初步的梳理,以抛砖引玉。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俯视视角,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构图本身的深刻用意,也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蜀光.绘画透视原理与技法[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陈瑞林.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刘广滨.透视学[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 [5]恩刚.绘画设计透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