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川北皮影唱段解析 |
范文 | [摘 要]川北皮影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和创作素材价值。皮影源于汉代皇室,至清朝时期流落于民间,被民间艺人拾取与地方音乐结合使用,形成独有的民俗文化。川北王皮影使用本地语言,融合佛教、道教、民俗音乐,借用川剧的唱腔,创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音乐形式。它的唱段受地域影响具有小众特色,成为川北地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川北王皮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川北皮影;川北王皮影;唱段解析;唱腔 一、川北皮影概述 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康熙年间,云南皮影随吴三桂的军队传入四川。从东部和南部入川的外省皮影,与四川原有皮影的撞击、交流和融合,在贫穷的川北山乡就形成了一种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川北土皮影。清乾隆初年,陕西渭南影子从北部传入川北。[1]清嘉庆以后,外来皮影植根于四川本土,通过与川戏等巴蜀文化元素的交融并会,四川皮影逐渐成熟, 皮影流派的区域性特征及艺术特色也更为明显。[2] 川北皮影又细分为土皮影、王皮影和广皮影。土皮影:是川北最早出现的皮影,具有朴实浓厚的乡土气息,人偶笨重,身长腿短,色彩较暗,雕刻较粗糙,表演操作不便,用以区别后来创新的皮影,故称之为土皮影。广皮影:是陕西传入川北的“渭南影子”,较土皮影人偶小,色彩较明亮,身长腿短,人物雕刻细腻,表演提走灵活轻便。王皮影:取土皮影与广皮影之精华,并以姓氏冠名的皮影,大小适中,人偶身材比例协调,色彩鲜亮,造型华美,雕刻清晰精美,惟妙惟肖,操作更为灵活。又以王皮影更为突出,是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皮影流派。在2006年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 二、川北皮影音乐 (一)音乐的来源 川北皮影除了采用川剧的声腔外,也有少数皮影社班自己创作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新创作的音乐来源于佛教、道教及民间音乐。佛教及道教音乐很少为其他剧种所吸收采用,但其音乐的风格、调式、结构、旋律却别有一番韵味。川北皮影音乐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再配以锣鼓、唢呐曲牌等音乐形式,再加入地方语言,声韵等融合,形成一种特有的“味道”。 (二)曲牌 川北皮影的曲牌是以唱腔为主,再配合唢呐、锣鼓曲牌的组合形式,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唱腔曲牌有:《祈雨调》《淮南腔》《逍遥调》《佛经调》《八仙赞》《耍傩傩》《阴阳调》《香赞》《吉祥赞》《孤魂调》《赞词》《回香赞》《东方杀枪》《退病》《割草歌》《对歌》《金锁银锁》《傩傩调》等等。唢呐曲牌有:《小开门》《哭相思》《迎送》《平板》《下河调》《哭皇天》《滴溜子》《月亮牌》《宴嘉宾》《将军调》等等。锣鼓曲牌有:《武和牌》《文和牌》《下河东》《走场》《扫板》《丁丁》《圆圆》《两锤》《单锤》《干溜子》《出场小打》《挂牌文打》《狮子锣鼓》《剪刀架》《上天梯》等等。例如:唱腔曲牌《淮南腔》源自道教,以简谱记谱,歌词并不多,配以大量的语气衬词,旋律简单,节奏变化不大,曲牌道教韵味浓厚。锣鼓曲牌《剪刀架》以汉字记谱,“冬”代表包锣,“共”代表堂鼓或盆鼓,“乙”代表休止,“弄”代表马锣,“丑”代表大钵,“壮”代表大锣、大钵同击,节奏简单。 在皮影表演时唱腔曲牌会随着歌词内容所表达的不同情绪而变化,有来源于佛教的音乐,根据各自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由地发展变化原曲牌。如:农民祈求下雨的唱段,音乐感情虔诚、凝重、悲伤,充分表现了农民对苍天的敬畏和渴求之意;婆婆和媳妇相处不愉快,谩骂的唱段,音乐有说有唱,语速较快,言语冷漠,针锋相对;批评懒媳妇的唱段,语速较快,干脆利落,一音一字,斩钉截铁。说明川北皮影在曲牌上保留原有的调式和音调的基础上,变化发展。如:改变速度、节奏、同音进行、级进跳进,抒情时美化旋律线条,表达强烈情绪时连说带唱加重情绪渲染,往往一个曲牌在情感上偏向于所需要的,或喜、或忧、或批判、或风趣等等,風格多样。 有此可见,川北皮影的音乐虽来源于佛教、道教、民间小调,但都不是原样使用,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贴近实际生活的表达,改变原有的唱腔曲牌,使其变得生动有趣,更为百姓所喜爱,川北皮影音乐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发展、完善。 唢呐、锣鼓曲牌也吸取灯戏、川剧、民间音乐这方面的曲牌。在川北皮影音乐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下,其唱腔、唢呐、锣鼓曲牌的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多样的音乐在川北皮影的音乐里呈现,让川北皮影的音乐立体饱满,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皮影的故事里,受到教育。 唱腔曲牌分析:1.《淮南腔》 节奏:2/4;调式:F商调式或 F羽调式;曲式结构:复乐段 作品带有浓烈的道教音乐色彩,其调式很有特色,这两个调式都可以,都是缺少主音上方三度音的六声音阶调式;其次,这个曲牌中变偏音(F商调中的润音或F羽调中的清角音)和下导音反复出现,贯穿全曲,成为该曲牌的骨架音,使其有别于一般的五声调式特征,别具一格。从曲结构分析,是有旋律稍有变化的复乐段,有呼有应,旋律上曲折级进。从歌词分布上看,双数句歌词重复单数句歌词最后两个词(如:“一进门来便见”,“便见仙”),再配以衬词加强语气(如:“哪哟”“啰哟哦哦吔”)。这样,渲染了气氛,情绪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仿佛身在其中,活灵活现。节奏上无太大变化,终止句速度突慢,将情绪推向高潮,和前面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不同的处理使听者回味无穷。 2.《祈雨调》 节奏:2/4;调式:bB宫调式、F徵调式;曲式结构:扩展复乐段 作品来源自佛教,曲牌是基本的上下句结构,但是并不单一,歌词情绪各有不同,曲牌的变化性还来源于节奏的变化,包括前部的扩展和后面部的拉开。使得这个曲牌虽源自佛教音乐,但并不单调无趣。在演唱情感上,采用口语化的语气,其中演唱庄稼地干枯凄惨的场景时,要唱的悲苦;祈求上天时,要唱得真挚、诚恳,真情实意地表达情感。曲牌最后一句“南(吔)无(喂)”相比前面“祈求(哇)苍天(哪)早开眼(哪)”语速减缓,自由延长,抒发情感真挚、深刻。 3.《逍遥调》 节奏: 2/4;调式:F徵调式;曲式结构:复乐段 作品取自于民间音乐的小调类。乐曲又分为十个乐句,前语句为上半段,后五句为下半段,通过模进、裂变不断发展而来的,最后两乐句是一个变化重复,可以发现全曲的素材只有前部两句,后面都是在素材的基础上发展。歌曲描述了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的形象,演唱的风格欢快、潇洒,展现了一个纨绔子弟虚度光阴,花天酒地但又内心空虚的乐曲。尾声有一段锣鼓,增加了动感,烘托了戏剧气氛。 (三)川北皮影的唱腔 川北皮影的唱腔是借用川剧的唱腔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一般川北皮影除采用高腔外还采用胡琴和弹戏,胡琴类又分为:西皮、二黄,称“皮簧尾流”。“西皮”铿锵有力,“二黄”抒情婉转,“弹戏”戏剧风味浓郁,再加之地域文化及语言形成川北皮影的唱腔。 唱段里常用的“甩腔”又称“尾腔”在一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做了弧线一样的抛物线处理。“放腔”在幕后唱一段,好似在很远的地方喊话一样,再接锣鼓一段进入主题,还有一种情况幕后半说半唱,再接锣鼓一段进入主题,中间有道白,然后对方要回答称之为“放腔”。“留腔”有唱有说再加念白之后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中也有自然的念白,音乐后再接叫板进入下一段,唱段走起来的感觉很多。 唱时讲究一句一腔一板,俗称“三眼板”也就是为一板三眼。即:板-眼-眼-眼-板-眼-眼-眼-板-眼-眼-眼-板-眼-眼-眼……(三个眼可以分别称为头眼、中眼、末眼),节奏缓慢,有过门和拖腔。演唱者和鼓师及乐队必须配合好严格按照三眼板的节奏来,不顶腔不顶板。 川北皮影唱段并不是完全采用川剧唱腔,还采用地方灯戏、民间小调、傩戏的唱法。班子去别家表演,会根据当天主人家发生的事情来改编演唱,一个曲牌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立四柱”:1.倒板:放腔,曲中又称头子,定本曲所演唱的调式;2.一字:唱故事内容,唱一句停顿一句,停顿时用乐器演奏,让演唱者有休息的时间;3.大过板;4.二流:分快(语速较快、急躁生气)、慢(抒情、伤感),一台戏层次清晰,每一段唱得各不相同。 川北王皮影戏班一般有四人即可,一人负责操纵皮影、讲口、唱口,其余班子成员操作钹锣、司鼓、丝弦、唢呐、小锣、钗子或配合应答环节。如《张飞巡城》开场一段近一分鐘的班子成员配奏后,班主开始讲口,有少部分的应答及唱段环节,整剧以讲口为主,配奏次之,唱段及应答为辅的表演形式,讲口及唱段都是采用川剧的唱腔,再结合本地语言特色表演。开场近一分钟的配乐铺垫了张飞巡城的严肃、隆重,中间穿插了唢呐,让音乐线条拉开,展现了现场的宏大场面,将观众带入进去。讲口及唱段旋律及语气也较严肃,从侧面表现了张飞的性格及一个武官的形象。 又如《白蛇传》这部戏讲述的是:“法海与白蛇一起修道,对白蛇暗生情愫,但白蛇并不喜欢法海。小青本是男性,他也喜欢白蛇,白蛇就对小青说如果小青打赢了她,就与小青结为夫妻,如果小青输给她了就成为她的奴婢,小青哪里是白蛇的对手输给了白蛇,成为她的奴婢。不久之后白蛇与许仙结为夫妻,法海想让许仙跟他去金山寺当和尚,好有机可乘,想办法让白蛇喝了雄黄酒,白蛇显出真身,吓坏了许仙,许仙赶紧投奔了金山寺,他静下心来又回想起与白蛇的真情,对她念念不忘,决心还是回去,在断桥与无家可归准备投奔许仙姐夫家的白蛇和小青相遇,此时白蛇已身怀六甲,小青看见许仙很是生气想杀了许仙……”于是就有了一段打板拉开序幕,开头许仙讲口“白娘子,救命呐(吔)”中的“吔”字后就用了一个甩腔,后接一段配乐正式进入主题,“(吔)”一个甩腔,两个打板后白蛇“小青”青字后又用了甩腔。可以发现这部戏剧中频道的运用了甩腔(叫板)演唱,在演唱甩腔时,要换好气,口腔部分要抬起软颚,挂住哼鸣的位置,为高八度的甩腔演唱做好准备。川剧的演唱中就会用到很多甩腔,在皮影表演上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好似一种感叹的唱,语气感十足,情感强烈,增强了戏剧效果,营造了良好的舞台氛围。 (四)川北皮影音乐的变化 川北皮影音乐不仅有原有的曲牌,还有在演出中不断积累改编的曲牌。 例如:王皮影第六代传人王文坤根据佛教曲牌《回香赞》改编的《阴阳扇》中的一个唱段。改编后的唱段虽采用了原曲牌的音调,但也有所发展变化:1.扩展了原曲牌的乐句,原曲牌只有两乐句,改编曲牌有四乐句。2.在尽量保持原曲牌骨架的基础上,旋律的走向有所不同。3.后半部分的节奏型有所变化,在高音部分也做了展开处理,情绪渲染得很到位,情感更丰富,增加戏剧性。4.尾声部分没有做改动,保留了原样。 川北皮影音乐经取舍、扩展、结合等手法进行改编和发展,吸取精华,广采博撷,使其得到一个良性的循环,相信在未来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创新,贴合现代的审美发展的更好。 三、川北皮影的传承与发展 (一)川北皮影的传承 川北皮影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是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川北皮影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有着百年时光,几经辗转,仍传承下来,保留了川北民间文化历史,也显示出川北皮影特有的生命力。川北皮影的创新的局限性,主要因为剧本的创作乏力,要推出观众所喜欢的剧目,仅仅依靠皮影社班自己创作是不行的,需要加大对皮影社班的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开拓发展思路,引导川北皮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让皮影文化走进校园,培养孩子们对皮影的喜爱。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经典皮影戏惠及大众。组织专业团队对皮影唱段进行专业打造,采用大众更易接受方式。这样,既能促进川北皮影的良好发展与传承,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川北皮影。 (二)川北皮影的发展 近年来川北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王访在创作上做了大胆尝试,原创了《消防皮影》,以消防战士真实事件为基础创作的现代皮影戏。《动感迪斯科》以皮影戏展现现代人的娱乐方式,随着动感的音乐一个个皮影人偶跳动起来,这样的形式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神仙游阆苑》讲述阆中人信奉的神落下闳与华胥仙子和阆苑仙子的故事,融入了阆中的人文景观和特产,展现了阆中的春节文化与地域文化。王彪老师遗憾的是因为人员关系《神仙游阆苑》并没有采用高腔或是胡琴、弹戏来编排,而是采用了灯戏,但并没有影响舞台效果,播出后观众反响非常好。 结 语 川北皮影本是一种“挑担艺术”的平民文化,其主要扎根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接地气。在审美内容上,以通俗易懂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历史演义为主,都是儒家文化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新创编的剧目更能与时俱进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地语言、诙谐唱腔、通俗易懂,明理受教。川北王皮影传人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将皮影艺术打磨、完善。一寸白布一盏舞台,小小的皮影人偶,用绚丽的灯光照在亭台楼阁、人物、动物、花草上,声色犬马、世间百态的故事呈现于我们眼前,再加上川剧唱腔、锣鼓、唢呐曲牌,不仅有佛教、道教、民间音乐,还有在不断表演中改变创新的自编唱段,其风格自成一派。30多年来,川北王皮影每年都会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国内交流演出,如奥地利维也纳、澳大利亚、非洲、中国香港、北京奥运会等等。把中国的优秀民间艺术,传向世界。习近平主席讲过“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本文解析川北皮影的部分代表性唱段,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做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守护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最后,感谢川北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王访两位老师对此文作者的指导和帮助。 (指导教师:程福文) 注释: [1]江玉祥.任乃强先生与皮影戏[J].文史杂志,2009(06):35. [2]郭长林.四川皮影简介[J].美术,1963(04):41. [收稿日期]2019-10-10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2018年研究生校级科研课题项目(CYYJS201827)。 [作者简介]纪弋煊(1993— ),女,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硕士研究生。(成都 610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