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渝东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范文

    幸玉杰

    

    

    

    【摘要】渝东南民歌产生于武陵山脉秀美的自然风光中,那里浓厚的风土人情,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渝东南民歌浓郁的地方特色。渝东南民歌创作于田间地头,是当地土著居民思想、感情与精神的结晶,在曲风、旋律、歌词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渝东南;民歌;旋律;歌词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渝东南地区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民歌是指流传于重庆市境内的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地区的土家族、苗族民歌。这一地区拥有秀美的自然山川,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淳朴的民俗乡风,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域文化及地理环境优势,是渝东南民歌独特艺术魅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调式曲风特点

    我国是地域辽阔、文化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不同的环境、语言、生活、习俗,造就了我国异彩纷呈的音乐风格。对于音乐来说,影响到其风格特点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调式色彩。通过分析对比了《彭水娇阿依》《四川花灯》等歌曲集,以及一部分原创作品,从曲式分析角度上来说,渝东南民歌多运用商、羽、徵调式写作;从音阶的排列特点上讲,商调式和羽调式主音和弦为小三度,具有小调色彩,主要用于创作一些风格优美、婉转、流畅的曲调;而徵调式主音和弦为大三度,具有大调色彩,常见于欢快、轻松、活泼的大调式风格音乐中。

    二、旋律特点

    渝东南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武陵山深处,过着采集、狩猎、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下,孕育出了渝东南民歌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以及简洁、朴实、优美明快的旋律特点。

    (一)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各种劳动生活场景中的自由吟唱,山歌曲调高亢嘹亮,节奏悠长而自由。渝东南人用唱山歌的方式直接表现出他们内心豪放、耿直的真实情感,因此,渝东南山歌多为即兴创作,形式简单,一般不加过多的装饰和雕琢,即便是出现装饰,都是运用于衬词中。歌曲旋律多出现四、五度跳进,如2-1《木叶情歌》,歌曲是渝东南青年在互相表达爱意的对歌中演唱的歌曲。歌曲旋律高亢自由,旋律中常出现6 2 3的跳进。木叶在当时作为一种乐器,由一人吹奏,另外一人歌唱。这类山歌是专属于渝东南地区的歌曲。

    (二)小调

    渝东南民间小调,多采用级进上行或级进下行的旋律写作手法。不同于山歌的高亢自由,其旋律优美、抒情、婉转,如《绣荷包》,歌词意境传递给我们的是,荷包虽小,对情哥哥的心却是真切的。旋律强调主音“2”,在五个乐句中,“2”多数处于强拍位置。此外,歌曲还运用re mi re do la so 、la do re mi re do 或so la re do la so等主、属、下属旋律级进运动进行创作 。小调中旋律音程的跳进较小,多用二、三度小跳,四、五度跳进的情况不多见。《绣荷包》中没有出现四、五、六度大跳。

    (三)号子

    渝东南劳动号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是与其勞动强度有关联的,劳动强度较小,号子的旋律感就强,音程跳度大,相对应的节奏感却不明显;反之劳动强度大,号子的旋律感就弱,音程跳动小,同样的,其节奏感就强烈。后者较之前者更显沉重,其旋律缺少迂回、婉转、优美、抒情的感觉。如谱例2-3,“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挑白米下柳州。”从歌词中不难分析出黄杨扁担的劳动量较小,因此歌曲的旋律是比较明快轻松的,旋律弹跳、悠扬的感觉比较明显,犹如黄杨扁担挑着白米轻轻晃动的扁担。

    谱例2-3

    三、歌词特点

    (一)结构

    从歌词的文学角度上看,渝东南民歌有五字或七字的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而这些类别中又以七言四句结构最为常见,如“看到栽秧看到薅,看到情妹在长高。看到人家吃新米,看我心焦不 心焦”。歌曲第一句中“薅”、第二句中“高”、第三句中“焦”押韵,而且歌词第一、二、四句的平仄规律均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此特点遵循了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渝东南民歌由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即兴创作,即兴创作的主题可以随意变化,也就是“见木说木,见物说物”,生活情趣十分浓厚,这意味着歌词的平仄规律的严格性不及汉人律诗。

    (二)衬词

    在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中,衬词的运用相当广泛,渝东南民歌也不例外。衬词巧妙的运用能烘托演唱气氛,增加歌曲的形象性、生动性、柔和性,推动歌唱者情感的表达,从而起到丰富表现力的作用。衬词将音乐形象立体化,使旋律的连贯性、趣味性增强。

    衬词是一种能表达情感的独特的声音。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各族民歌使用衬词的习惯不尽相同,渝东南民歌中的衬词的使用是相当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运用的结构规模可长可短,短到一个字,长到成句、成段。歌曲中衬词通常是以一个字或一句的形式出现,而成段的情况则主要出现在号子的写作中。衬词运用的位置是具有一定规则的,其比较普遍的是运用到句尾,如“贤妹长得一枝花喲,情哥看见都爱她喲。”这种句末的衬词运用丰富和完善了歌曲,增添其艺术魅力。衬词在句中的运用是继承了“竹枝歌”的断句、和声特点,如“正月里来哎呀个一字哟,是新春哎呀个一字哟。”“正月里来是新春”是一句完整的歌词,根据前四后三的断句后,加入衬词,加强了歌曲的节奏感,使唱词更口语化,同时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运用于句首,如“嘿嘿,赶海的汉子山里来”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并为下文做铺垫。

    衬词也是一种润腔手法,运用在不同的歌曲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因此,对渝东南特色衬词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对歌曲诠释的好坏。如我们熟悉的《黄杨扁担》中“姐哥呀哈里呀,姐呀姐呀,哥呀哈里呀”,这些衬词的加入使旋律更加悠扬、婉转,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扁担晃悠悠的感觉;《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啰儿,啷啰,郎郎扯匡扯”,衬词模仿锣鼓的声音,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音乐更加体现出喜洋洋的热闹感,情绪表现得更加贴切。歌曲创作中衬词的合理运用,增加了歌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郭道荣.渝东南民歌选,清早起来就上坡[M].北京:北京科技学院出版社,2004.

    [2]黄洁.民间口传文学的珍贵遗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