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善用引导策略 构建有效课堂 |
范文 | 谢锦霞 【摘 要】在“研学后教”的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建构了“问题引导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因势利导,引导策略可分为启发式引导、规范性引导、科学性引导和发展性引导。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研学后教”的课改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阵地,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有效课堂;研学后教;问题;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中,在番禺区教育局提出的“研学后教”的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构建了“问题引导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及实践经验,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可以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因势利导,引导策略可分为启发式引导、规范性引导、科学性引导和发展性引导。 一、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引导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在讨论问题卡壳时,有的教师往往一句带过,“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当学生回答“没有”,老师心里可乐了,问题就这样视而不见地过去了。我们认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是“放而不导”,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凸显个性的同时,及时给予足够的、恰当的、到位的启发式引导。如在教完《狼牙山五壮士》之后,我提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色?”看到学生一片沉寂,我马上把问题切换:“你对文中哪个人物感兴趣?能简单说说原因吗?”这么一改,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上,如果学生因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而不能继续进行时,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换一种说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继续探究创新。 二、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引导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弗达。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给予规范性引导。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当学生读到“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有些学生很不解:地震了,不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还站在病床旁,就不怕发生危险吗?孩子的不解,我是始料未及的。整理思路后,我马上说:“读书不能把段落孤立来看,必须联系上下文,整体来进行理解。上文提到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如果……”我还没把话讲完,不少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李博士一心牵挂着那位患了严重白血病的青年。”“李博士想用最快的迅速抽取骨骼救那位大陆的青年。”“李博士一心想着别人,不顾及自己的生命,真让人敬佩。”“虽然地震是可怕的,但只是余震,应该没什么生命危险,可白血病却随时可以夺走青年的年轻生命啊!”在问题对话中,如果学生由于未能全面把握课文有关内容,感悟出现偏向时,教师要准确把握问题对话的核心问题,在对话方法与思路方面给予正确、规范的引导,让学生回归文本,通过文本细读,把握文本的相关信息,在正确理解词句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从偏狭、肤浅走向对课文的全面深刻理解。 三、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引导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在言语解读中出现偏向、出现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的老师在学生出错时,为了保持课堂对话的热烈氛围,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忽视对问题的引导。我认为,在“研学后教”课堂上问题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不怕出错,学生的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所以,当出现问题对话错误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地给予科学性引导。在教《白鹅》,同学们理解“引吭大叫”时,都认为是声音大的意思。我马上引导,“白鹅为什么那么大声?”一个同学回答:“因为有陌生人路过,白鹅想用声音赶走他。”我继续引导:“形容声音大,可以用大叫,吼叫等词,为什么还要加上‘引吭呢?”在我的引导下,一个同学又站起来说:“白鹅要拼尽全力地叫出声来,于是,它把脖子伸得长长的,高高的,把声音传出墙外。”另一个同学接着“所以,引吭大叫不只形容声音,还把白鹅怎样叫的动作也描述了。”经过我这么一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准确多了。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认为教师对知识必须给予科学性的引导,学生才会在阅读理解道路上走向正确的方向。 四、问题深入时,给予发展性引导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的,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好体现。在问题对话中,当学生讨论问题兴趣很浓,问题解决到新的层次和高度时,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要找准问题的关键,给予递进式、发展性引导。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学生提出了一个研学问题: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第一次却没有看见鸟,能去掉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吗?起初,同学们都有了意见分岐,有的认为可以去掉,有的则认为书中既然都出现了,肯定不能删除,但究竟什么原因,还是不明所以然。这种带有深度的问题,我进行了递进式的引导。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把描写大榕树的段落反复咀嚼文字,问:“大榕树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把这棵榕树的大读出味道来,接着继续问:“看着这棵榕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之所以有“鸟的天堂”这个地方,这棵大榕树功不可抹。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从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研学后教”的语文课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解决问题的研学过程。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课堂上,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涵泳品味,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本世界里,咀嚼玩味,深化理解,领悟表达,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是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没有了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课堂的热闹纯粹是搞气氛,学生并没有在语文课堂上获取应有的语文能力,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研学后教”的课改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阵地,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升华探讨问题的志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