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Op.51 No.1的曲式结构
范文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领域涉及范围广。本文就《C大调回旋曲》这部作品入手,从其结构、调性布局等方面论述这首《回旋曲》(op.51 no.1)的曲式结构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结构;调性布局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作品的本体研究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类型为复合式回旋曲式结构。具体分析如下。

    主部(1-17)为再现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是由两个4+4的方整性平行单一调性的乐句构成,第二个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了半对比半再现的关系,整体在C大调上展开。连接(17-24)用模进的方式将调性转到G大调,织体上运用分解和弦和十六分音符结合的方式连接到插部。

    插部一(25-34)是由两小节的主题重复之后进行扩充,构成10小节的乐句。在材料上与主部呈新材料对比关系,右手的织体依然采取密集的音符,结束于G大调的属和声上。连接(35-43),该部分运用裁截模进的方式使调性从G大调渐渐转到C大调的属和声上,为主部的出现做准备。

    主部二(44-51)将主部一的二部曲式缩减为一个乐段,并且在第二乐句前两小节的时候用了变奏,后两小节引用了特殊的六连音形式,调性回到C大调。

    插部二(52-72)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主要调性在主调的同主音小调c小调上展开,呈示部采用了特殊的三连音材料,第一乐句调性开放于属和声上,第二乐句在bE大调上做完满终止,构成了4+4的方整性平行转调关系乐段。展开部采用两小节的新材料,变奏重复之后裁截模进,调性由bE大调开始渐渐回到c小调的属和声上。再现部为6小节的缩减再现,通过对主题的裁截进行重组,调性回到了c小调,完成调性回归。连接(72-75小节),运用三连音跳音持续上行的的方式,将调性转到bA大调上,连接假再现。

    假再现(76-91)实际是对主部的展开,意义是对主部主题的继续发展。前部分对主题进行变奏反复,调性由bA大调转到了c小调;后半部分采用了第二插部展开部的材料进行裁截模进,引出第三主部。

    主部三(92-120)為再现单三部曲式,呈示部(92-99)为4+4的方整性平行单一调性乐段。展开部(100-104)由第一主部半对比的部分发展而来;再现部(105-120)仅裁截了第一小节,在不断地进行模进过程中伴随着向下属方向的离调,最后又将一小节的主题暗示了两遍之后在C大调的完满终止上结束。

    尾声(121-135)根据其材料可将尾声划为两部分, 121至127小节裁截了主题的片段材料进行模进、变奏,127至135小节的材料来源于贯穿全曲的连音,最后在C大调的完满终止上结束全曲。

    曲式结构图:

    二、整体特征

    在结构上,该作品各部分的结构几乎都不相同;在整体的调性布局上,作品的调性越走越远;在材料上,各插部的材料都与主题形成对比,而插部之间也互为对比;在旋律的走向,主要以二三度进行为主,少出现大跳的现象,使整首作品听起来舒缓、优美;在织体上,以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为主,从而使作品不过分密集;在创作手法上,三连音、六连音的使用贯穿全曲,裁截、模进、扩充等手法在各个部分均有体现,由此可以看出贝多芬创作手法在各个作品中的贯穿性和渗透性。

    三、总结

    贝多芬的这首《回旋曲》虽然短小,但这首乐曲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调性布局,都体现了他创作的逻辑性,而且在这样一部相对来说较小的作品中能够将这么多的独特创作手法体现出来,也充分反映了他创作思维的严谨性,这种严谨性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春福.曲式与作品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2]吴春福.曲式与作品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何颖(1993—),女,济南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科技与应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