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视角下盘锦大荒皮影戏的国际化研究 |
范文 | 【摘要】皮影戏是一种综合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利用驴皮制作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剪影,由表演者控制作出各种动作,然后利用背影灯光将其投影在亮布上,从而展现出戏剧内容。皮影戏集绘画、文学、舞蹈、表演于一体,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皮影表演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流派众多,辽宁地区的皮影艺术属于北方流派的一支。根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大约是在明朝年间传入了辽南地区。著名的盘锦大荒皮影戏起源于1880年左右,由一位名叫于山泰的唐山皮影戏人将皮影艺术带入大荒,并开始广泛流传于辽南地区。爱好文艺的得胜镇村民张自文最先拜山泰为师学习皮影表演艺术,1900年正式组建张家皮影班,成为了大荒第二代皮影人,自此开启了大荒皮影戏的发展之路。大荒皮影戏历经五代传承,已经成为了辽河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张家班不忘初心,历代传承,在这百年的发展之路,大荒皮影戏从稚嫩走向成熟,历经辉煌也饱受风雨。如今为保护这一宝贵的传统地方艺术,2016年已被正式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亲身感受大荒皮影戏这一文化瑰宝,笔者走入得胜镇(原大荒乡)位于三棵树委员会前院的老年活动中心(大荒皮影戏的排练室),与现任大荒皮影戏团负责人李春印老师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本文将根据大荒皮影戏目前的发展现状,结合当下我国皮影戏艺术的发展方向,在一带一路的视角下浅谈其如何进行未来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现状;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一、大荒皮影戏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大荒皮影戏是指流传于盘锦市得胜镇一带的一种民间皮影艺术形式。得胜镇古称大荒乡,故而得名“大荒皮影戏”。大荒皮影戏起源于清末时期,根据书籍记载,一位名叫于山泰的唐山皮影艺人于1880年前后从唐山流落到大荒乡,在这一带以卖艺为生,并将皮影戏艺术在此地传艺授徒,成为了大荒皮影戏的第一代祖师。大荒皮影戏的第二代传人张自文自幼爱好文艺,他拜于山泰为师,刻苦学艺,学到了皮影戏的真谛。其后张自文于1900年正式组建了张家皮影班,从此皮影艺术在大荒地区深深地扎下了根,并逐渐流传于盘锦地区。第三代传人张春普为张自文的儿子,他继承父业,并将大荒皮影戏表演艺术发扬光大。在张春普执掌张家班期间,也是大荒皮影戏历史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演出不断,并开始从盘锦地区走向锦州、营口等其他地区,影响遍及整个辽南地区[1]。大荒皮影戏传至张春普之子,第四代传人张永怀时,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荒皮影戏开始走向下坡路,进入了历史的发展低潮期,皮影戏班子也不断萎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各种电视电影节目网络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群众性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导致皮影戏这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更加面临困境,观众越来越少。直到近年来,盘锦市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花了很大力气来保护地方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荒皮影戏才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传统地方艺术,盘锦市于2008年将大荒皮影戏列入盘锦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大荒皮影戏被正式列入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二)艺术特点 皮影戏的地域特性使其唱腔各具特色,单从辽宁省的各地区来看,辽西、辽东、辽南皮影都属于北方流派。皮影戏的唱腔,南北各个流派虽有细分,但在相互影响和互通下,都已逐渐走向融合。而大荒虽地属辽南,但由于水土方言特殊,因此腔调别具一格,俗称“盐巴蜡”,当地村民称之为“成么蜡味”,是富有当地“盐碱地”生活气息地一种腔调。与其他地区的皮影唱腔形成鲜明对比,高亢婉转、使人经久不忘的“盐碱地”唱腔随着时间更迭逐渐形成了辽河流域所特有。 在唱法上,据记载大荒皮影戏采用板腔,根据剧情的需要,通常分为慢板、快板和流水板等,板式灵活多变,文场与武场唱腔有别。不过无论剧本角色怎样丰富,如今的表演只分男腔和女腔,传统的生旦净末行当齐全,可惜现在只落下生与旦了。 大荒皮影戏的曲调吸取了东北地方二人转的文咳咳以及盘锦当地双台子区的地方民间小调和盘锦地区民间戏曲音乐的精华,唱腔与曲调相辅相成,可谓是皮影戏音乐的灵魂。与此同时,民族器乐伴奏也显得至关的重要,现得胜皮影戏团的伴奏乐队中,以四胡、三弦、中阮、唢呐、锣、镲、京板鼓、大板为主。负责人李老师在近年的排练中还增加了扬琴、笛子和电子琴,对皮影戏曲的伴奏编制进行了改良,添加了许多新意。李老师独自拉起一段在文场和武场中共享的过门曲,曲调与“盐巴蜡”如出一辙,借鉴地方戏曲音乐素材,抑扬顿挫、激昂流畅。听着韵律独特的曲調,想象着影人或枪来剑往、上下翻飞,或有喜有悲、声情并茂,一定是一派热闹生趣的景象。 (三)文化交流 大荒皮影戏作为盘锦市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得到了辽宁省和盘锦市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在2008年和2016年分别被授予“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顺应这门传统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变化,解决诸多困难,使其得以传承,近年来盘锦市、县文化部门及当地镇政府专门拨款45万元扶植大荒皮影戏,社会各界也相应纷纷伸出援手,努力扶植和推动大荒皮影戏剧团发展。据统计,尤其近三年来大荒皮影戏团参加的艺术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开拓演出市场,走进课堂、走向街巷、走进百姓生活。如2014年该团走进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作为盘锦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部分出演经典剧目段落,为学生们现场精彩展演获得很大反响。2015年代表盘锦市参加岫岩冬季皮影艺术交流节中大放异彩,博得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2017年作为特邀表演参加了来自14个国家团体的盘锦“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为了响应辽宁省文化厅号召传统文化艺术走进课堂,大荒皮影戏定期走进得胜镇得胜小学,实现了加深推广、提高校园文化,为培养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拓宽视野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二、大荒皮影戏面临的发展困境 大荒皮影戏在当地镇政府的保护与发掘下,重新获得了一线生机。但是,由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低潮,目前大荒皮影戏仍面临着诸多的发展困境。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阐述。 (一)艺人老龄化 一门传统艺术要得到新生与传承下去,必须要有一支年龄构成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队伍。而大荒皮影戏要想获得传承与发展,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人员老龄化问题。目前,大荒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怀老先生已是90岁高龄,第五代传承人如今也早已不再担任张家班的具体事务,主要的负责人和联络人是从事了一辈子艺术工作的李春印老师。在李老师领导下的得胜皮影戏团目前一共由14名成员组成,团员们的表演职能主要分为拿人、唱戏和器乐伴奏这三项。据了解,目前大荒皮影戏团的成员构成已经严重老龄化,最年长的团员已达79岁高龄,最“年轻”的也已经64岁,戏团负责人李春印老师也是已经年近七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戏团。当代的年轻人对皮影戏不感兴趣,没人愿意来拜师学艺。大荒皮影戏团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后继乏人,为大荒皮影戏的传承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困难。 (二)剧目与音乐陈旧,缺乏新意 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剧目与音乐是皮影戏的灵魂。大荒皮影戏团如今主要保留10首左右传统剧目,在排练室里看到了已经泛黄了的上世纪80年代的手抄本,其中有经典百年剧目如《杨金花夺印》《掩门计》《飞虎梦》《五峰会》《追印》《天汗山》《杨文广征南》等。1994年以来根据当地人文传说编演的历史剧《得胜碑传奇》《夫妻串门》《戒赌》等剧目,大多是古代军旅题材的唱本和影卷。据了解,这些剧目通常都是用固定曲调来伴奏,没有相对应的剧目音乐,按照剧情的发展变化曲调基本是一致的。当笔者想借阅影响资料时得知影件资源是非常稀缺的,这些经典的剧目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录音和录影,当提议可用手机录制保留或上传到媒介平台作为推广时,李春印老师感叹到戏团很早以前也认识到网络新媒体巨大的作用,但以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进行此项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三)道具老化 大荒皮影戏历经百载,以前所流传下来的影件道具等已经严重破损,不堪使用了。而皮影戏的道具制作是一项技术活儿,大部分手艺在大荒地区都已失传。戏团里使用的影人影件等表演道具都是采用驴皮制作,而目前在皮影戏团的老艺人中,只有李春印老师可以做一些细致的影刻和上色工作,整体的形制等技术严重欠缺,面临失传的境遇。相比我国河北、陕西、四川等地区的皮影制作技术仍然在广泛流传,而东北地区在这一技艺上的技术相对落后甚至很是匮乏。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从2013年起,得胜镇政府出面专程从河北唐山聘请了知名皮影老艺人李海斌老师,到得胜镇来教授当地艺人雕刻影人、影件等技术。但是因为戏团缺少新生力量,老人的接受能力有限,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地改善和扭转。 (四)演出市场萎缩 演出市场的繁荣是衡量一门艺术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这恰恰是大荒皮影戏面临的一大困境。除了在上节中所列举的几个重要活动,该团实际上平均每年的对外商业演出只有3至5次,相比我国其他地方皮影戏仍保留为红白喜事演出,或是为百姓看戏听戏一类的传统,大荒皮影戏完全没有恢复到往日热闹的景象。皮影戏团主要的演出活动均是受邀参加官方性质的演出活动,每次出演传统保留剧目的段落剧情,时长为1小时左右。由于演出活动很少,每月只排练1至2次,能把所有的团员聚齐排练都是少数情况。为亲临大荒皮影戏,笔者走入了德胜镇文化站,很遗憾这次没能看到老艺人们的现场演出。当看到排练室里稀稀落落的谱架和椅子还有已经落灰的老旧皮影箱时,伴着李老师孤寂的戏曲过门,回眸曾历经辉煌的“影人”,不禁让人心头感慨万千。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角度的不断改变及新艺术的冲击,全国各地区的皮影戏都在面临着逐步被人们遗忘的窘境,而大荒皮影戏所面临的情况尤为严重,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这门艺术的传承了。现代音乐开放自由,形式多样,富含时代精神,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尤其是深受紧跟潮流时尚的当代青年学生所喜爱[2]。因此,皮影戏这类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由于形式较旧,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往往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与关注,这种情况严重制约本土音乐的生存。 三、走出困境,发展构思 虽然盘锦市相关部门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有意识的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但在辽宁省内相比其他地方戏曲普及程度仍然较小,光靠政府部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大荒皮影依旧有着一群深爱皮影戏的人们,始终坚守着他们的舞台和艺术,但是多数现代人很少再向这门古老的艺术问津,使它的发展停滞不前。不仅如此,大荒皮影戏在刻影制作、唱戏舞戏、剧目音乐的创编等主要方面严重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趋向。通过调研,笔者借鉴国内各地方皮影戏的发展,结合当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针对大荒皮影戏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政府继续加强扶持 艺术的兴盛与繁荣离不开市场的力量,但是政府引导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大荒皮影戏这种刚从历史低潮期中走出来,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的小众艺术来说,在现阶段的关键时期更是離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而就目前的大荒皮影戏的生存现状来看,自从2016年评上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大降低了,尤其是在经费的支持上往往都是仅停留在口头承诺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的情况下,缺少了来自政府的有力扶持,使得大荒皮影戏的发展寸步难行。因此,为了保护好当地的这门传统艺术之花,应当从政府层面统一思想,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和承诺。尤其是为了吸引年轻人加入皮影戏团,传承这门艺术,政府更是应该拨出相应的资金给予支持。 (二)编演新剧目 皮影戏的传承离不开优秀剧本的支持,因此,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剧目才能使其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从而在当下社会文化大环境中焕发勃勃生机。目前的皮影戏剧本剧目主要都是传统剧目,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为了适应当下百姓的欣赏角度,可结合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实事、故事,例如可以把时下的反腐倡廉故事作为题材,也可以歌颂新时代的好人好事,还可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比如热门的旅游景区“红海滩”等地为题材进行创作,还可以改编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西方经典题材,扩充传统剧目库。 在这方面,大连群艺皮影剧团可作为参考的例子。该剧团创作新编了皮影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3]。可以聘请专家从艺术上给予指导和帮助,相关部门有效地组织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为大荒皮影戏注入新的血液。 (三)创新表演形式 打破传统的常规表演方式,尝试多种新颖的表演方式,解决表演局限性。例如影调分离,有调不一定有影,有影不一定有调;让传统的影人走到幕前,在舞台上同时与演员进行互动表演,一边是传统的影人舞动,一边是演员还原剧目,这样的对比演出会提供一种有趣的体验,吸引观众的注意。借鉴多媒体的技术让沉淀式的幕布活跃起来,利用整体幕布呈现画作,幕后的伴奏中加入电声或大自然的鸟鸣声等等,从而增加舞台效果。大连群艺皮影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皮影戏《红舞鞋》[3],便创新了许多演出手段,根据剧情需要加上光、电、云等舞台效果,更加扩展人们的观赏视野,增加对剧情的了解,提高艺术感染力。该剧获得了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展演优秀剧目奖。而近年来成都皮影广泛吸收了四川当地的川剧艺术以及传统年画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在剧目选择、角色分行、声腔演唱、面部造型,还是在服饰扮相表演程式等方都借鉴模仿了川剧艺术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也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4]。大荒皮影戏团可以借鉴一些好的发展创新理念和思路,走出一条富有盘锦地方特色的艺术发展道路。 (四)加强教育认知 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象牙塔,也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当前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与传播来积极加强对本土音乐发扬是对地方艺术文化的保护与拯救。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例如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于2015年年秋季制作发行了“道情音乐欣赏”与“皮影欣赏与制作”两本乡土教材与配套光盘,并将其下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同时由甘肃省东部庆阳市教育局与文化局联合签发《环县道情皮影知识乡土教材进课堂实施办法》来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5]。因此,为了加强大荒皮影戏在校园中的教育作用,可在盘锦市各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实践与教学活动,实现与校园资源共享。比如将“皮影的艺术”“制作皮影人”等系列活动加入到中小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制影、弄影等环节,了解皮影匠人的传统手工艺。比如在美术课中练习模仿或原创绘画皮影人、在音乐课中鉴赏皮影戏戏曲音乐、习唱或尝试练习打击乐等编排,在英语课中将传统皮影戏剧目融入英语舞台剧表演等各种教学实践中,不仅作为观影者,让学生作为表演者做真实的体会[6]。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依托,开展皮影文化进校园等演出交流活动,还可将大荒皮影戏添加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一类的大学生选修课程中,丰富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当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将大荒皮影戏列入盘锦校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针对研究项目走出校园,积极进行调研,亲身实地考察。 不仅起了教育学生的意义,也可以挖掘乐于传承这门艺术的学生。 (五)加强与传播媒介的相互融合 在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各种新传播媒体日益活跃的今天,传播媒介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某个地方发生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在网络媒体上掀起一阵风暴。“好酒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大众传播文化,“好久也怕巷子深”才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大荒皮影戏的发展也要和当今时代新媒体相融合,充分立足当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网络传播平台。例如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账号,实时发布信息动态,从而实现与互联网资源和影戏文化的无缝对接[7]。依靠现有的媒体技术,将皮影戏做成数字动画,上传到优酷等网络视频共享平台上供人免费欣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迅速提高知名度,吸引全国观众的关注度。还可利用数字媒体,制作传播皮影戏的知识,不仅可以真实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还可以省去很多雕刻弄影的时间和限制,可以说是对传统艺术的全新颠覆。还可利用卖场终端视频媒体、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广告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等媒体技术,让百姓在乘车、乘电梯,上网等平日生活中随时随地领略观赏传统皮影戏表演,使它真正融入百姓生活[8]。 (六)走出地方,参与交流 皮影戏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传承流派众多,各具艺术特点。各流派艺术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有利于新时代下皮影戏艺术的健康发展。如果还秉持传统的门户之间,害怕别人来偷师学艺,只能闭门造车,那这门艺术就要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只能逐渐走向落寞与凋亡。2015年由政府出面在岫岩举办了冬季皮影艺术交流节,就是一次关于艺术交流与融合的良好尝试。当时大荒皮影戏代表盘锦市参演,并大放异彩,广受好评。但是这样政府层面的交流频率还是太低。大荒皮影戏应该主动走出大荒,走出盘锦,走出辽宁,走向全国各地和其他皮影戏团进行交流。在这方面,大连的群艺皮影剧团就走在了全国前列。该团近年来频繁走出去,参加各地的文化交流汇演,如多次参加了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展演、国际木偶联合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中国国际木偶皮影节等等,其表演的皮影剧目获得了一致好评,多次获奖,在全国都引起很较大的反响[3]。 四、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地方艺术国际化思路 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断开放创新的时代。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融合,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必然对文化提出了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俄国抽象画派大师康定斯基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鲁迅先生在写给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也曾经非常精辟的做出过类似的论断: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9]。关于这一点,莫言笔下所创造的文艺世界,张艺谋镜头下的红高粱,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在国际上聘获大奖,就是非常好的两个例子[10]。所以,民族的艺术走向世界是当今全球化趋势下艺术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结合中国的当代发展局势来看,地方艺术走向国际化也是伴随着国家日益改革开放情况下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急需提高软实力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我国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一带一路”远景规划,建设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与沿路沿岸各国发展全方位的友好交流和经贸往来,共筑二十一世纪的繁荣发展道路。这是当代国际政治中一件举世瞩目的壮举。盘锦市顺应中央号召,也为解决盘锦地方经济转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境,提出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建设国家化的中等发达城市的奋斗目标[11]。但是在当地政府所制定的计划纲要中,主要把目标定位在经济上的互联互通,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文化交流层面上互聯互通。虽然在2017年盘锦市举办了盘锦“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共有来自14各国家合地区的团体参加了本次艺术节,大荒皮影戏也作为特邀团队参加了表演,并受到广泛好评。但是盘锦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还是起步太晚,步伐也迈得太慢,需要下大力气加快建设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而大荒皮影戏在其中可以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要全面解读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经济层面上。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硬实力的基础,而要想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光靠硬实力一条腿站立是不行的,必须结合文化等软实力手段,才能真正的屹立不倒。为什么美英等西方国家长期以来能够在世界上倚强凌弱,除了他们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之外,他们的倚仗强势的新闻电影网络等软实力向外输出文化进行文化渗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经济军事上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硬实力,但是在国际上还缺乏能够一锤定音的话语权,最主要的短板就是软实力不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在世界各国成立了大量的孔子学院,就是为了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在国际上树立一个崭新大国的良好正面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所以,这次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是单一的经济互联互通,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非常好的经验,放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来考量,仍然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盘锦市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建市至今仅仅只走过三十几年的历程。盘锦因油而兴,因此石油一直被视为是城市的名片。但是辽河油田近些年开采量逐年下降,石油资源总会有枯竭的时候。地方政府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十年来一直在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向海发展,并引进了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落户盘锦辽东湾,大力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诸多举措已经初见成效。现在盘锦主动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求得自身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但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层面,还要考虑文化层面。鉴于石油资源已逐渐枯竭,盘锦应该有一张更加靓丽的城市名片。红海滩、盘锦大米等盘锦的地方特产已经随着各种媒介进入了世人的眼中,这还不够,盘锦还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名片。而大荒皮影戏就是一张足以代表盘锦地方文化特色的名片,一个可以伴随着国际化而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因此,笔者认为,将以大荒皮影戏为首的富有盘锦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纳入统筹规划,重点扶持,打造盘锦市的城市文化新名片,将有力地助推盘锦市早日实现建设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刘晓林.辽南皮影戏调查与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2. [2]张丹阳.浅谈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 [3]郑晓丽.城市皮影戏传承发展探析——以复州和海宁皮影戏比较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6. [4]袁联波.成都木偶、皮影戏的生存空间及文化境遇[J].戏剧文学,2011. [5]黄虎.皮影戏的福音——记朴实的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之路[J].人民音乐,2009. [6]张志炎.皮影戏进校园是其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 [7]陳楚乔、张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复州皮影戏为例,2016. [8]吕云霄.浅谈现代媒体影响下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3. [9]鲁迅.致陈烟桥[Z].1934. [10]刘文斌,洪娟.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张艺谋执导的《红高梁》等影片获奖原因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11]杜蕴鹏.盘锦:在“一带一路”中扬帆启航[Z].鹤乡热线网,2017. 作者简介:白一平(1986—),女,满族,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文法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 主要学术成就:1、在音乐创作方面,已经创作发表了多部音乐作品,题材主要涉及交响乐、大型印尼民族管弦乐器(Gamelan)室内打击乐,混合室内乐、器乐独奏、钢琴三重奏、声乐独唱、重唱、合唱、钢琴赋格曲等。其中,部分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研讨会和音乐会,并获得奖励和好评。个人弦乐四重奏作品《seasons》在2010年获得英国当地弦乐四重奏比赛第一名及奖金,并于2011年在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2、近年指导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计算机音乐大赛并获得嘉奖。其中指导学生创作的原创音乐作品曾获得2016(第9届)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三等奖;获得2016年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暨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游戏组)省级选拔赛(游戏组)二等奖,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并最终获得全国大赛三等奖。2017年指导我校学生的音乐作品《紧张》在2017年(第10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音乐创作类(普通组)中荣获二等奖等。3、2014年启动“白小白的音乐课堂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CandiceMusic24)进行线下音乐教育,该平台曾获得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荣获团队二等奖(作品:白小白的音乐课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