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艺术与征程 |
范文 | 臧婷 [摘 要] 谢沃罗特·谢沃罗特维奇·扎杰拉茨基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活动家,不断将俄罗斯现代复调音乐推广到全世界。他的创作不仅继承了他的父亲VP扎杰拉茨基的传统音乐学理论,而且在其基础上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法相结合,并带有俄罗斯民族传统因素,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诠释了俄罗斯20世纪艺术发展的新征程。本文通过对扎杰拉茨基的求学经历、教学分析及其音乐活动的研究,力求对20世纪俄罗斯现代音乐复调技法及音乐学理论的思想和发展作深入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扎杰拉茨基;音乐活动;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01-03 一、个人简介和求学经历 谢沃罗特·谢沃罗特维奇·扎杰拉茨基(Vsevolod Vsevolodovich Zaderatsky)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学家,现任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原名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作曲家联盟副主席、俄罗斯国家奖金获得者、赫连尼科夫诞辰10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巡展派音乐学院艺术总监、《钢琴论坛》杂志主编,这一杂志为俄罗斯仅有的可供出版的几家重要期刊刊物之一。扎杰拉茨基在音乐教学与艺术活动方面相对于同时代的作曲家来说算是佼佼者,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为俄罗斯现代音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扎杰拉茨基出生于1935年的雅罗斯拉夫尔市,他的出生地与他父亲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很深的渊源,由于雅罗斯拉夫尔市是他父亲被捕和被驱逐的城市,因此他的出生代表着生命的重要意义。他的父亲就是与命运抗争的20世纪俄罗斯音乐大师谢沃罗特·彼得罗维奇·扎基拉茨基(V sevolod Petrovich Zaderatsky),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童年时期的他学习环境恶劣,居无定所,还好能够跟随父亲学习音乐,才减缓了童年带来的伤痛。这也让他从此磨炼了坚韧的性格,并在艺术创作方面继承父亲遗志,以更加执着和坚定的信仰为俄罗斯现代音乐的发展谱写新的乐章。20世纪50年代中期带着父亲的遗志扎杰拉茨基考入了俄罗斯著名的利沃夫音乐学院学习,在那里学习的还有科托雷夫斯基、萨尔蒂斯和梅尔斯基。梅尔斯基作为克申涅克和科夫列尔的学生,扎杰拉茨基深受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扎杰拉茨基毕业于利沃夫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第二年,拿到了钢琴系的毕业证书。1963年又顺利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后又继续深造,1968年以《肖斯塔科维奇器乐作品的复调》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是他第一篇成功的学术论文致敬肖斯塔科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由此还为他写了一封信,并在信上签名:“祝您工作顺利,成功。您的肖斯塔科维奇。”由此,扎杰拉茨基在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等俄罗斯作曲家作品的研究中具有权威地位。 今年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纪念音乐学家VP扎杰拉茨基教授诞辰80周年,扎杰拉茨基把生命中的一切都归功于父亲。他的求学之路靠着自己强大的信念证明了自己,他的父亲曾说过:“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能够精通音乐。”笔者认为,这一刻他已经是一位父亲口中的“极少数人”,即使是这样,他仍然还在继续努力,他只会将父亲的苦难经历化作强大的精神动力,逐步成为俄罗斯优秀的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未来职业的选择是由他的父亲预先决定的,在斯大林政权统治下,他的父亲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甚至被禁止公开提及他的名字。但就算是这样的工作禁忌并没有波及到他的儿子,这才让扎杰拉茨基没有经受父亲那样的惨痛经历,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俄罗斯现代音乐的阶段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专业外,他的父亲还决定了儿子的创作兴趣范围,父亲的要求是希望扎杰拉茨基能够让更多的人在后世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由于他的努力,在欧洲,扎杰拉茨基的名字已经与肖斯塔科维奇一起纳入20世纪的音乐史范畴。 二、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实践 扎杰拉茨基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坚韧和努力,事业方面,他仍然将自己的作曲和学术研究进行下去,无论条件多么的艰难,他对音乐的热情始终如一。俄罗斯人民艺术家、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亚历山大·柴可夫斯基教授谈到扎杰拉茨基就会说道:“我们认识很长时间了,我们的友谊也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我认为扎杰拉茨基是那些可以不断地学习的人。”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 1958年,完成利沃夫音乐学院的学习,之后便留在利沃夫音乐学院任教,1961年转到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任教。在完成三年的研究生学业后,直到1967年扎杰拉茨基一边继续完成它的博士论文,一边在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任教。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到基辅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系任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让扎杰拉茨基的创作和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科研水平也进一步得到强化。实践出真知,在创作与理论双重实践下,1980年起,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莫斯科音乐学院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之一,无论是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求非常高,扎杰拉茨基正是在这所学校扎下了根,开始在音乐学系任教,1990年起担任学院作曲系主任,直到现在。从工作经历方面可以看出,扎杰拉茨基在教学实践方面有着很多的经验,这就使得他在平時的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复调、作品分析以及指引研究生和博士写作论文,在他的众多学生中,现今有很多已经成为了硕士、博士或教授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承继他的创作风格,为俄罗斯现代音乐的发展输送人才。尤其是他的学生扎格尼·谢尔盖·阿纳托里耶维奇,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学家,同时也是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2] 在理论科研方面,扎杰拉茨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了主要针对作曲家的两卷音乐曲式教学大纲,以20世纪新的曲式发展为主要脉络,关注作曲家的教学培训,结合20世纪以来创作技法的新经验,重新审视音乐形式的发展历程。还有相关学术著作,例如《肖斯塔科维奇器乐作品的复调》《斯特拉文斯基的复音思维》,还包括兴德米特、梅西等的复调音乐技法的研究,还发表了关于乌克兰音乐的表演、文化研究的论文,2009年还出版了一本关于父亲的传记,等等。这些学术成果分别在德国、波兰、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出版。 扎杰拉茨基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名家,功不可没。音乐的魅力时刻感染着他,甚至在莫斯科音樂学院的理论作曲系分化成两个不同的科系——音乐学系与作曲系后,绝大部分主要从事音乐理论专业的研究与教学的老师几乎都去了音乐学系,但是目前他是唯一一位仍然留在作曲系教学的音乐理论教授。作曲与理论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能够把这两个专业同时得以精通,确实应该算的上是“极少数人”。他的这种“双重”性,使得他的学术理论逐渐成为了科研“范本”,更让他成为了俄罗斯顶尖的艺术史学专家。 三、文化与艺术发展的相互交织 扎杰拉茨基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学家,在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着极高的声誉,在音乐社会活动方面,他仍然以自己独有的见解与智慧,组织、团结俄罗斯最强大的音乐团体,致力于深度挖掘父亲的音乐创作与探究俄罗斯现代复调音乐的发展与创新,这就是他在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俄罗斯现代音乐风向标的任务。在与扎杰拉茨基的访问中,他说:“德语中的‘KONZERTMEISTER这个词的意思是‘音乐会的主人。”名副其实,这个词所提及的本身的核心和前提就是作为音乐活动家的他,他确实是音乐会的真正“主人”,他的这一创办音乐活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构建了作品的结构有关,这最终将为他带来真正的舞台成功。 1980年扎杰拉茨基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这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文化事业。1980-1986年,他担任苏联作曲家学会音乐学和批评委员会主席。这一时期,他成为了组织一系列世界当代音乐的音乐节的首席专家,其中包括在德国30个城市举办的纪念肖斯塔克维奇的音乐节;在德国23个城市举办的普罗科菲耶夫和当代作曲家音乐节;在苏联16个城市举办的德国文化节等等。这些音乐节使得他在全世界为俄罗斯音乐的推广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人类生活中的音乐-世界历史”的董事会成员,为人类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分别在英国、法国、德国、墨西哥、瑞典、芬兰、匈牙利、日本等多个国家举办国际专题研讨会。自1990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俄罗斯作曲家协会的副主席和秘书长。这一时期,为了复兴艺术禁欲主义,在莫斯科建立了“巡展派”艺术教育计划和创立了“新禁欲主义”移动音乐学院,汇集了莫斯科主要汇集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最强大的音乐团体、音乐剧院、乐队、著名艺术家、作曲家和教育家。扎杰拉茨基得以与著名的管弦乐队和合唱团一起在俄罗斯各地旅行,开展巡回展览。这也是他自己的项目“NEW WANDERER”的一部分,该项目代表着音乐艺术中的佼佼者。这一项目得到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院长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OLOV)校长的支持,并多次与他一起在俄罗斯进行演讲:“我很高兴祝贺我的朋友、同事、教授,他是一位有创造力的人。” 扎杰拉茨基是一位年轻而又充满热情的真正“哲学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活动家,正是由于他不同凡响的经历,他发现了科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他承担着“音乐与人类”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谈到这一课题时,他说:“这是人类的科学,因为音乐艺术是最神秘的艺术之一,其产物不是物质,而是纯净的灵性,体现在结果的无形形式中。”音乐艺术的升华正是将有形的物质转化成无形的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的精神动力,扎杰拉茨基这项伟大的课题将永远持续。“音乐在艺术家触摸之前没有任何意义。”扎杰拉茨基用简洁的几个字概述了音乐的意义与价值,由于有着这样的理论素养和高度,在对待俄罗斯现代音乐体系成果中,他运用着同样的原理,俄罗斯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和方向也正是不断向着“人”的方向前进,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 注释: [1]彭程.(十九)扎格尼[J].音乐生活,2018(05):9—12. [2]B·扎杰拉茨基,王建清,邹向平.古典赋格原则的变革[J].音乐探索,1986(02):80—89,25.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