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组和班级文化的融合 |
范文 | 杨芳华 摘要:小组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基础,班级建设赋予班级文化内涵,本文浅要谈谈小组和班级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小组建设;班级文化;小组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24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尝试进行了小组建设与班级文化的融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小组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基础 1.预热活动:“说说我的名字”。2017年8月底新一届学生入校,开学第一天笔者就留了一项作业,回家问问父母自己名字的来历,第二天进行了入学的第一次分享:“说说我的名字”,这次分享会让刚入校的学生很快消除了陌生感,也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名字中寄托了父母亲人的期望与关爱,为一周后给小组起名打下了基础。 2.组建小组:建立以学习为主业的组织机制。开学一周之后,根据摸底考试成绩、性别、民族进行了分组,摸底考试总分1~11名为组长,分别领导11个小组,12~22名为副组长,23~33名及34~44名为组员,每个小组四个分数段各一人,男女比例大致一样,少数民族学生分到每一个小组中。确定了组长及小组成员之后,开始了小组文化的建设。 3.组名:赋予小组文化内涵。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组织下,给自己的小组起名,组名中有组长名字中一个字或是一个字的谐音,小组名字寄寓着全组成员的希望、精神、目标,例如“屡战屡胜小组”,组长是吕彦龙;“佳轩小组”的组长是刘佳橦;“似雨小组”的组长是董司语。组名起好之后,商讨小组口号,制定小组目标,设计组徽,制定组规,确定组歌,拍摄小组照。 4.小组展示:形成团队凝聚力。为了形成团队凝聚力,进行了班级的第二次分享活动:“说说我的小组”,并把各小组的小组海报张贴在教室,小组海报上有组名、口号、目标、组徽、组规、组歌、组花、小组照等,全班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通过分享会和张贴海报的展示活动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5.小组评价:小组评价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为了小组健康成长,营造阳光向上的氛围,全班制定评价规则量化评价,每周一个小组值周,负责从进校到出的量化,包括学习、纪律、卫生、品德、班级贡献等方面,每日一量化。例如,每天早晨最先交完作业的五个小组各加一分,一人一项作业未交扣一分,每堂课的优胜小组加一分,每天的作业获得教师最高评价的加一分,当天违纪的学生根据评价不仅扣个人分数,也扣小组分数。放学时根据量化分数评出当天的优秀小组,第一名的小组获班级喜报一张,一周结束,量化出周优秀小组。当月最后一周,由值周小组汇总当月的量化分数,评出月优秀小组,并把月评分登在班级的“我的擂台”上,月优秀小组获得小红旗及班级喜报,最后一名的小组要为班级做贡献。违纪的学生要写“自我教育成长手册”,如:“升旗事件”“课间风波”“我是这样打扫卫生的”“午休事件”等,要求先写清事情经过,再写对这件事的认识,最后写今后的努力方向,写好之后要在全班进行分享,以达到自我教育成长的目的。 二、班级建设:赋予班级文化内涵 1.班级命名:赋予班级文化内涵。学生有了给小组起名的经历,给班级起名的热情更加高涨,都想自己所起的班名被选上,组名中有组长名字中一个字或是一个字的谐音,班名中有班主任名字中的一个字或一个字的谐音,第一步个人起名,在小组里竞选,每小组选一个名字参加班级竞选,在班级竞选会上,要说明起名的理由,最后尚瑞小组的“白杨七班”胜出,成为了我们的班名。就像父母对孩子充满期待与祝福一样,班级命名唤醒了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有了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2.班级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有了班名之后,各小组搜集白杨树的图片资料,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由此提炼出我们的班级精神:要像白杨树一样高大挺拔,枝枝叶叶紧靠团结,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浓缩为八个字:“团结奋进,力争上游”,提炼班级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接着讨论确定了班级目标。 3.班级目标:畅想共同愿景。班级目标可以让全班学生拥有共同的追求,能凝聚整个班集体的力量,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白杨七班”在小组讨论、班级讨论之后,确定了班级目标是:“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班级”,让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让班级成为我们心目中的班级。 4.班徽:内化班级精神。每小组提交一份设计方案,并阐述设计意图,11个小组的竞选,最后组长郭浩哲率领的小组胜出,有两个圆组成,外圆上方是“班级精神”,下方是“白杨7班”,内圆是一棵茁壯成长的白杨树,代表着我们每个学生及我们的班级,白杨树的树干是字母“Y”,是班主任姓的首字母,白杨树的树叶中心是一个太阳,代表我们白杨七班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班级精神是抽象的,设计班徽可以把抽象的班级精神具体化,同时设计班徽的过程也是内化班级精神,班徽是我们班级的精神图腾。 5.班歌:唱响班级精神。班歌是一个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班班歌的出炉同样是经历了三个阶段:个人推荐——小组推荐——班级竞选,经过激烈的讨论争辩,最后定下杨培安唱的《我相信》作为班歌,班会、晨读、集体活动等时候唱班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唱响班歌就是唱响班级精神。 6.教室布置:让班级精神视觉化。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室的文化氛围直接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教室会说话,要用教室的文化氛围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这届班级的教室是先征集各小组的方案,然后班级大讨论,确定班级教室及室外文化墙的设计方案。 教室内前黑板边上的“白杨书屋”,营造书香班级的氛围;侧面墙壁的“我们的小组”,小组海报的展示,“我们的约定”“我们的擂台”,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激励向上向前;“我们的生日”,传递真挚情感;教室外墙的艺术墙展示着我们的班名、班徽、班级精神、小组建设、每个孩子的理想目标。教室布置及室外艺术墙让班级精神视觉化,每天都可以看到,眼到心到行为到。 总之,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小组建设与班级文化的融合,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的个人能力、小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每个学生都有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幸福感,形成了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新疆博乐市第九中学8334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