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动态监测IL-6、PCT及CRP水平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评估
范文

     张辉 陈剑雄 刘远智 李卓成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 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动态监测三组IL-6、PCT及CRP水平, 比较三组血清IL-6、PCT及CRP水平, 轻症组、重症组患者Ranson评分;分析血清IL-6、PCT及CRP水平与Ran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第1天, 三组IL-6、PCT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重症组患者入院第3天IL-6、PCT及CRP水平均升至峰值, 显著高于本组入院第1天, 入组第7天低于入组第3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重症组患者入组第7天IL-6、PCT及CRP水平高于入组第1天,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患者Ranson评分为(2.19±1.04)分, 低于重症组患者的(4.56±1.2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血清IL-6、PCT及CRP水平与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576、0.409、0.378, 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IL-6、PCT及CRP有助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 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急性胰腺炎;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2.03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多于暴饮暴食后出现急性剧烈上腹痛、呕吐等症状就诊于急诊科[1]。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胰酶的异常激活导致自身炎症反应, 具有发病迅速、病情急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2]。临床流调数据显示,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升高趋势, 根据患者病情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2种[3]。多数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良好, 若未及时予以适当有效的处置, 轻症急性胰腺炎亦可出现感染、休克或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病死率可达5%左右[4]。因此, 临床早期合理有效干预急性胰腺炎, 有效准确评估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对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即利用本院病例资源, 旨在探讨动态监测IL-6、PCT及CRP水平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本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 每组5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消化外科学》中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5];②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接受检查及治疗。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心、脑、肾等主要器官疾病者;②有精神疾病患者。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轻症组中男21例, 女29例;年龄24~59岁, 平均年龄(39.49±7.89)岁。重症组中男23例, 女27例;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38.97±8.01)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38.88±8.03)岁。三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 确诊后均进行进食、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及大量补充液体等治疗, 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7天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 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送检, 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IL-6及PCT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RP水平, 检测均由专业检验科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血清IL-6、PCT及CRP水平, 轻症组、重症组患者患者Ranson评分;分析血清IL-6、PCT及CRP水平与Ranson评分的相关性。①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血清IL-6、PCT及CRP水平;②采用Ranson评分量表[6]对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分数0~11分, 分数越高提示病情越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IL-6、PCT及CRP与Ran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血清IL-6、PCT及CRP水平比较 入院第1天, 三组IL-6、PCT及CRP水平比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重症组患者入院第3天IL-6、PCT及CRP水平均升至峰值, 显著高于本组入院第1天, 入组第7天低于入组第3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重症组患者入组第7天IL-6、PCT及CRP水平高于入组第1天,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轻症组、重症组患者患者Ranson评分比较 轻症组患者Ranson评分为(2.19±1.04)分, 低于重症组患者的(4.56±1.2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血清IL-6、PCT及CRP水平与Ranson评分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血清IL-6、PCT及CRP水平与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576、0.409、0.378, P<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危急重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为各种因素导致胰酶的异常活化使得机体大量炎性介质产生, 进而产生胰腺组织的自我消化、水肿、出血及坏死。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可达5%以上, 且可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大大增加死亡率。因此,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有效干预是降低其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研究表明, 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关键在于炎性因子的异常激活, 因此对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关键在于炎性因子的监测。IL-6属细胞因子的一种, 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 在机体可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并提高其功能。唐亚等[7]研究表明, IL-6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显著升高, 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血清CRP及PCT是机体全身性炎性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物, 其主要由肝脏合成, 在炎性反应早期即可升高, 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多在48 h后达到高峰[8]。本研究结果显示, CRP、PCT及IL-6出现的高峰均在入院后第3天, 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Ranson评分呈现正相关关系, 表明血清CRP、PCT及IL-6的动态监测可以较好地反映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状况。急诊采用动态监测血清CRP、PCT及IL-6来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好处在于[9, 10]:①方便、快捷, 容易推广;②急诊人流量大, 快速地通过监测CRP、PCT及IL-6即可早期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 对早期实施干预提供依据, 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最大限度降低因延误诊治而提升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 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血清IL-6、PCT及CRP即显著升高, 动态监测血清IL-6、PCT及CRP对早期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重要价值, 有助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早期有效干预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Ríos-Toro JJ, Márquez-Coello M, García-?lvarez JM, et al. Soluble membrane receptors, interleukin 6, procalcitonin and C reactive protein as prognostic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PloS One, 2017, 12(4):e0175254.

    [2] Bian F, Wu YE, Zhang CL. Variation in the levels of IL-6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levels of IL-6 and procalcitonin. Exp Ther Med, 2017, 13(6):3484-3488.

    [3] 祝孟萍, 朱炳喜. 联合PCT、D-D、CRP及IL-6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的临床价值.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 27(10):112-116.

    [4] Van Asten SA, Nichols A, La Fontaine J, et al. The value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diagnose and monitor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 Int Wound J, 2017, 14(1):40-45.

    [5] 韦军民(译). 消化外科学-病理生理与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

    [6] 王助衡, 张静, 周冠华.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医学综述, 2017, 23(1):91-94.

    [7] 唐亚, 刘颖. 白细胞介素6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 39(4):175-178.

    [8] Georg P, Hannah H, Straub RH, et al. 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 (BAFF) Behaves as an Acute Phase Reactant in Acute Pancreatitis. PloS One, 2013, 8(1):e54297.

    [9] 范永熙, 單海滨, 李兆然.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IL-6和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10):46-49.

    [10] 郭浚, 胡刚, 曹梦娟. PCT、hs-CRP及IL-6的水平变化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意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23(12):

    1471-1474.

    [收稿日期:2020-01-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