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植根传统文化,构筑魅力课堂
范文

    刘秀文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认知和理解,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把握机遇,抓住语文这一重要学科的特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出教材中潜藏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适时的渗透,便是对国家精神、民族情怀和优秀文化的最好传承,也是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谈谈植根传统文化,构筑诗意与理性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魅力课堂;古诗;教学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把握机遇,根据语文这一重要学科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挖掘出教材中潜藏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适时的渗透,便是对国家精神、民族情怀和优秀文化的最好传承,也是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

    古体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认知和理解,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改革以来,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为处于起始学习阶段的学生大量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供了便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指导学生吟诵欣赏诗文,教会他们结合背景资料自读自悟,深刻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接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古诗文内容,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以下将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在庐山西林壁上题写的一首哲理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蕴藏着作者对洞察事理的哲学思考,还道出了朴素而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关于这首诗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要重在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能力及看待事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收到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效果。为落实这一教学重点,笔者拟定了三级教学目标:一级目标属于知识能力目标,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并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二级目标属于过程方法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解读这首诗歌;三级目标是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看待问题。

    一、知情结合,读赏兼并

    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笔者注意先让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和书上的注解,自己学着去读懂该诗所表述的意思。又因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玩時在西林寺墙壁上题写的诗,庐山景色宜人,山中的优美景致,数不胜数。这首诗却不写那些名胜景致,而是从另一角度,对庐山的姿态作了重点描述,还谈了游庐山的感触。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视深沟幽壑,从山脚下往上看,只见重峦叠障。所见之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奇秀?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察庐山的画面,并展开合理联想,领会从“横看”“侧看”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看待问题要全面的意识。

    至于诗人在第三、四行诗中这样解释:“我”不了解庐山的真正面貌,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小,只能看到一部分,要是处身庐山外面,从高处往下看,就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的景象的赞美,还蕴含着耐人寻味人生的哲理。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们去欣赏庐山的美景,站在诗人的角度,尝试从远、近、高、低四个不同维度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苏轼昔日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进而明白诗人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原因就在于自己处身在庐山之中。学生通过边演边悟,充分感受到了“诗中有画、诗中有理”的韵味,顺利达成学习一级目标。

    二、学以致用,授之以渔

    本诗的教学,笔者设的二级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解读诗歌。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经历中熟练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经不断探索,笔者总结出了古诗学习的“三步曲”,并用它贯穿全诗教学。

    1.知诗人,释诗题。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参考资料和课本上的注释,了解该诗的作者及其写作的历史背景,再联系关键字的注解弄懂诗题的含义。

    2.抓字眼,明诗意。笔者以第一句的教学为例,先让学生抓住句中觉得最费解或最重要的字眼来帮助读懂诗句,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经互相交流后,学生很快能得出理解诗句的有效方法:一是借助注释;二是联系上下文;三是可以联系课文插图和诗人的处境。接着,笔者鼓励学生继续以同样的方法试着读懂余下诗句的大意,再在组内作进一步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3.想意境,悟诗情。在学生基本理解全诗的内容以后,指导他们深入品味诗中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便是重点。于是,笔者尝试配上古琴曲,创设出美妙幽雅的情境,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好让学生能尽快入情入境,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古诗学习三步曲”,在本诗的教学中,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受用无穷。

    三、意趣相融,深化主题

    哲理诗中的“哲思”,包含着无穷的意蕴与情感,是可内化成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其情操的重要内容。古诗《题西林壁》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只要结合注解就能大致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故在教学中,笔者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这一“哲思”的感悟上。 在学生初步读通、读懂全诗后,笔者让学生试着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的面貌, 把他们自己对庐山的认识尽兴地通过笔端表露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既有了本学科的学习,也有了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积极性、自主性。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他们读出意境,读出感受。最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探讨,比如,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对一个同学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是只看他的缺点还是只看他的优点呢?再如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得清楚,这是为什么?于是,一场讨论下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不言而喻。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如此简短的一首哲理诗,很有见地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既像是作者顺手拈来,又不失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的意旨。通过品读,学生既领悟到诗中所包含的情理,感受到古诗中尤其是哲理诗的魅力;又增进了他们的见识,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且懂得了正确看待人和事的方法。当初预设的三级目标,也就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实现。

    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很好的载体。我们的教学,不但要关注诗文外在语言所传达的意思,更应关注诗文内在意韵,这需要语文教师有一颗执着的心,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出教材中潜藏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适时的渗透,使之既学得扎实,又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促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构筑起一个理性与诗意相结合的魅力课堂。相信这也是对国家精神、民族情怀和优秀文化的最好传承,也是帮助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新.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J].学周刊,2011(4):143-144.

    [2]惠恩珍.让哲理诗教学意蕴悠远[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3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