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文化传承角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
范文 | 冯云 尽管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传统文化却一直是社会大众的热点话题,更是教育领域的“宠儿”。传承文化、发扬文化,不仅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使命。因此,本文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文化情境,增强课堂趣味 传统文化的诞生和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时代的更迭,学生所面临的现状以及社会现象都和当时的历史情境差异巨大,甚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对于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并不能做到完全理解。针对小学语文科目,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教育使命。对此,教师可以营造文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内涵。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一课时,如果教师只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展开教学,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迷茫不知所措。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果用理性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书法的发展史,他们很难感受到书法的独特性。但是如果教师可以用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书法天地,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汉字五千年》《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等与书法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视频观看中了解书法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可以组织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课件中出示的字体(如小篆、隶书、甲骨文、草书、楷书等)判断是什么字。如出示日、月、天、人等字的不同字体,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猜一猜这些字是什么含义,由哪个字演变而来。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感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从字的外形特征判断属于什么字体,并且帮助学生明确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书法的演变历史,又对书法的不同流派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特定的情境。在特殊的情境氛围中,学生将从更加感性的角度接触文化、理解文化,最终爱上文化。 二、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传统文化 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是从生活中孕育而成的。事实上,传统文化就是古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生活的集中缩影。经过了五千年风雨的洗礼,经过了层层叠叠的历史考验,传统文化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仍然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素养比较单薄,如果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实际生活,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新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在教学《走月亮》一课时,文章主要描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漫步的诗意场景,表现了母女之间的浓浓亲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渗透。(1)从传统民俗入手。文章中描写的“走月亮”其实是吴地一带的传统民俗,指的是中秋之夜,妇女盛装出游、“踏月彻晓”的习俗。除了“走月亮”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民俗,如“树中秋”“舞火龙”“点塔灯”等。(2)从“月亮”这一传统意象入手。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讲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传统民俗、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以及诗词等。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这节课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想一想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学生回答了赏月、吃月饼。接着,教师从赏月入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秋节会有“赏月”这样的习俗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出了最接近事实的答案: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会在中秋节团圆,所以“赏月”就成为亲人间的共同期盼。即使相隔两地,只要共沐一轮月光,终究会有团圆的一天,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传统文化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这样才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三、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并不能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是束之高阁、脱离实际的,是晦涩难懂的,并不是现阶段的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鉴于这一认知偏见,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魅力,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可用如下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課文:创世,是远古人类对生命诞生的哲学性思考。西方有耶稣创世论,而东方则主要以“盘古”为创世的代表,这篇课文讲述的正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过程,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学生充满想象力,若让学生凭空想象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仍具备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现场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让学生边看动画片边思考课文内容,用动态的影像替代文字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新的深入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围绕“创世”渗透传统文化,引入中国的神话体系,从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开始,再到《山海经》《搜神传》的出现,为学生娓娓道出神话的演变过程。此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 在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能一味地“走老路”。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创新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可以运用创新的思维营造课堂氛围,势必能提高文化渗透的效率。 四、引入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尽管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杰作,但是其中蕴藏的文化因素相对有限。如果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就不能只着眼于课堂教学,而是需要积极引入更多的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更需要融入丰富的文化素材,这样才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憧憬。因此,教师需要举一反三、灵活拓展,将更多文化因子留在学生心中。 例如,在教学《元日》这首诗时,完成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单独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文化渗透。这首诗主要写的是“除夕”的文化习俗,教师就可从“传统节日文化”入手,为学生引入更多的节日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时间的推进依次引入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节日的习俗、传说、名人故事、诗词进行直观的呈现。以“寒食节”为例。寒食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晋国介子推而设,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寒食节的由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一传统节日,接着介绍寒食节的相关习俗、历史故事,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寒食节的人文内涵。 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把握每一个瞬间进行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讲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很难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若引入更多的文化资源,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更加合理、科学、系统的方式引入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加有深度、有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猜你喜欢寒食节书法传统张旭东书法鉴赏寒食节去哪了?书法一小寒食舟中作(节选)4月3日寒食节4月4~6日清明节《Hola Espa?a》 西班牙新年传统《Hola Espa?a》 西班牙圣诞节传统少年力斗传统书法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