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科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
范文

    刘琼玉 钱同惠

    [摘 要]本文对标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内涵。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与校校多元协同育人模式、规范培养过程管理、建立长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基于全国学科评估视角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以期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评估视角;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4-014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4.026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它们普遍存在科研基础薄弱、优秀导师团队缺乏、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提升。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地方高校参评学科的总体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均难以与重点院校相提并论,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不高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本文在对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 “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特点分析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构建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等3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第一次引入了学生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的主观评价模式。通过对在校研究生和用人单位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评价导师的指导质量,同时关注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学用契合度,更加全面地考察人才培养质量[1][2]。

    (一)加大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比重

    第四轮学科評估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引导高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以理工门类评估指标为例,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质量、学生国际交流情况、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情况、优秀在校生及近10年优秀毕业生等5个二级评价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中16个二级指标的31.2%;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了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国际交流、学位论文质量、优秀在校生、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毕业生质量、导师指导质量、用人单位评价等8个二级评价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中18个二级指标的44.4%。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比重比第三轮增加了13.2%,并且指标位置由第三轮的第3位调整到了第2位,凸显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科评估中的重要地位。

    (二)主客观结合评价人才培养过程质量

    “培养过程质量”包括课程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学生国际交流等3个方面,其中“导师指导质量”为主观评价指标,其余两项为客观指标。“导师指导质量”是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引入的主观评价指标,其通过对2013—2014年入学的在校研究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来评价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导师指导情况调查问卷》共有18个问题,包括导师的基本信息、学生参与导师项目情况、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情况、学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的评价等信息;评价等级由1级(很不满意)至6级(很满意)。通过系统的评价内容和较高区分度的评价等级,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质量。

    (三)将学习成果纳入在校生质量评价指标

    “在校生质量”包括学位论文质量、优秀在校生、学位授予数等3部分内容,其中“优秀在校生”为主观评价指标,其余两项为客观指标。“优秀在校生”评价指标是将15名有代表性的优秀在校生取得的学术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内容包括优秀在校生参加竞赛获奖、参加重要科研项目、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开展创新创业情况、获得科研奖励或其他荣誉称号等方面,主要引导高校将高水平学习成果的产出作为评价在校生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关注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学用契合度

    “毕业生质量”包括总体就业情况、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等3个方面,其中“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属于主观评价指标。“优秀毕业生”评价指标是由学位中心邀请各学科同行专家进行主观评议,主要对20名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质量和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高校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用人单位评价”也是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引入的主观评价指标,该指标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话语权延伸到用人单位,学位中心邀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从“很不满意”到“很满意”分成6个等级。

    二、基于学科评估视角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

    (一)培育学科带头人,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和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全方位的立德树人职责[3]。因此,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导师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学术道德等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导师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同样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教育的力量。大师级领军人物的稀缺、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的缺乏是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除了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以外,加大对校内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也是突破人才困境的一条途径。

    1.建立灵活多样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一是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协议工资、专项经费资助、安排家属就业等“一人一策”举措,重点引进具有省级及以上称号的高层次学科拔尖人才。二是采用柔性引进和管理机制,聘用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的院士专家和学术领军人才,创新发展条件,由外聘专家牵头组建校内创新团队,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三是与重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享企业引进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联合申报重点领域攻关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

    2.实施校内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采取公开选拔、注重潜质、重点培养、动态管理的原则,在校内遴选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给予专项岗位津贴、科研配套经费和倾斜研究生招生指标等特殊待遇,提供成长平台,并与国家、省、市各层次人才工程相衔接,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助推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术领军人才。

    3.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待遇。实施学科拔尖人才目标考核制,按照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试点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设立目标与绩效标准,高薪面向校内外招聘学科首席专家,赋予首席专家较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全面负责创新团队的组建、评价考核、人员流动等,打造高水平学科创新团队,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二)构建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2012年教育部、財政部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为基本原则,以“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为重点任务,要求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4]。因此,地方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名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集成多方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以创新基地为依托,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有限的软、硬件资源难以满足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因此,必须以建立创新基地为依托,以促进校企共赢发展为动力,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途径,探索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一体的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地方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江汉大学与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和研究生就业基地,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科技资源共享、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效实现深度合作,成功获批湖北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聘任了一批基地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设立创新基金项目,选派研究生跟随导师进入基地开展研究,并参与企业重大研发项目,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研究生创新教育特色。通过在教育创新基地的实践、实训锻炼,使研究生亲历项目研发、技术攻关、中试、生产经营等过程,深刻体验了企业文化,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部分研究生毕业后被基地聘用,把校外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摇篮。科研项目合作是推动校企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以重大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江汉大学与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在校企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双方在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领域协同攻关,共同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并在协同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真正实现年青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研究生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2.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契机,构建校校(科研院所)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师资队伍,而通过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利用科研院所优越的培养条件和顶尖的师资队伍,可极大地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江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设立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聘请一批知名专家作为校内研究生兼职导师,让进入联合培养项目的研究生可以充分借助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顶级的优秀导师队伍和培养条件。

    3.以推动国际化为纽带,拓展研究生创新视野,创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在新一轮的高校发展竞争中,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硬性指标。地方高校应加大推进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协作,创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与国外高校建立定期的学生与教师访问、互换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方法与育人理念。二是聘请国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研究生导师与校内导师组成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三是定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联合申报国际项目,带动高水平导师队伍的建设,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江汉大学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组建了江汉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光电材料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双方互派教师访问,开展联合申报项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建立了研究生定期前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行短期和中长期培养的常态化模式;江汉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在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开展联合培养高级化学研究型硕士和化学博士,符合联合培养要求的研究生将被授予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三)规范培养过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方法与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应主动适应用人单位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加大实践创新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原则,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企业和行业,优化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保障培养实效。

    2.注重内涵建设,保障生源质量。生源质量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生源不稳定、生源质量总体不高等困境,导致在后续的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上存在很大压力,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了提高生源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招生宣传咨询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媒体、微信等互联网手段,定期将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向社会推送;组织优秀导师深入生源院校进行招生政策宣讲,并与生源院校形成研究生培养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优质生源渠道。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加大对第一志愿考生的激励机制,激励优秀本科生第一志愿报考,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与录取率。此外,应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和学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可通过加强与重点院校的联合培养,聘请“985”和“211”高校知名导师,做为兼职导师与本校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培养过程管理。培养过程涉及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培养过程管理是依据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对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管理,规范培养过程管理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经验普遍不足,通过规范和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来保障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招生录取、奖助学体系建设、导师队伍遴选、课程与实践教学、论文评审及答辩、学位授予等方面,应积极进行培养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创新,根据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规范和创新培养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办学社会声誉。

    (四)建立长效的教育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一是定期开展培养过程质量评价,对课程考核、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审核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评价。二是定期开展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评价,参照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指导教师质量”的调查评估方式,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评价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与导师的招生指标及绩效挂钩。三是定期开展学位授予质量评价,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评价。四是建立就业质量分析评价,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全面分析研究生就业质量状况,用以改进和指导培养过程,建立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总之,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不论是整体建设还是学科建设,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養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开展。通过构建基于全国学科评估视角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校企与校校多元协同育人效应,建立长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在全国学科评估中的竞争力,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学位中心 [2016]42 号)[R]. 2016.04.22.

    [2]张力玮,郭伟采访整理. 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评估品牌——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J]. 世界教育信息,2017, 416(8): 6-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 html, 2018-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2011jh/201205/t20120504_172764.html, 2012-05.

    (责任编辑:王世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