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史料实证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
范文 | 唐晗悦 [摘要]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文章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出了掌握史料搜集方法、优化史料运用方向、渗透史料解读方法、引导学生鉴别史料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76-02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以史料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判断能力、价值研判能力等,并帮助学生形成实证精神。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学生确认史实的有效路径,而且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并对史事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然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史证意识,不断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具体到细处。 一、掌握史料搜集方法,确保史料活性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是史料,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资源的挖掘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现象,甚至部分教师忽视史料资源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史料搜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历史学习的需要,广泛而深入地挖掘史料资源,从而使史料充满活性,激发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兴趣,并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例如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教材设置了“相关史事”,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使学生对殖民主义者丑陋的行径获得直观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本质。 除了教材这一史料来源外,我们常用的史料资源还有历史专业著作、历史专业论文、网络相关资源、中考试题等等。历史专业著作中的史料资源相对丰富,具有系统性;历史专业论文中史料资源的获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资源相对有限;网络上资源数量和类型众多,但需要注意网络史料资源的可信度,尽可能从权威的网站获取资源;中考考题中也有丰富的史料资源,而且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也是获取史料资源的重要路径之一。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本质和丑恶的行径,我们还可以援引网络上的一段史料资源:16 - 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进行疯狂的掠夺,获得黄金250万公斤,白银重达1亿公斤。葡萄牙殖民者仅仅在18世纪,就从巴西掠夺了价值高达10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 上述教学案例将网络史料资源与教材史料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了殖民主义者的本质,并提高了学生史料信息获取、总结和归纳等能力。 二、优化史料运用方向,拓展史料维度 目前,不少师生对史料资源运用的方向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从而导致史料资源运用维度狭隘,制约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史料仅仅用于验证教科书结论的单一做法,基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需要,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事实,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事实等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形成科学的结论,从而在拓展史料维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部编本八年级上册《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用了一段有关“柳条湖”事件的史料: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授意铁道“守备队”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炸毁,并将脏水泼到中国军队身上。然后,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对沈阳北大营发动炮击;第二天,日本军队侵略并占领了沈阳。 这一段史料的运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殖民主义者丑恶行径的认识,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制造借口是殖民主义者的惯用伎俩。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这段史料和“亚罗号事件”以及“马神甫事件”进行比较式呈现,然后引导学生剖析三个史料。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三个史料具有相同之处,都揭示出了殖民主义者的嘴脸,这些事件的背后都体现出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 由于调整了史料运用的方向,学生运用史料的维度不仅得到了扩展,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不断走向深入,有效促进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三、渗透史料解读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史料解读能力,这是发挥史料价值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当前,不少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史料的解读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学生对史料的信息掌握不全面,或者抓不住主要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能够注重对学生史料解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史料资源的价值。 再回到上述有关“柳条湖”事件的史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史料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解读方法的指导。史料解读一般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确“解读什么”的问题,需要学生确立“史论结合”的解读思想,将史料和历史结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史料解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个环节重点解决“怎么解读”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明确解读史料的思路,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会取舍。“柳条湖”事件陈述的总思路是:先陈述殖民主义者炮制的“借口”,然后陈述殖民主义者实施的侵略行径,重点在于陈述殖民主义者实施的侵略行径。这样,学生就抓住了史料解读的重点。第三环节是明确“解读归向”问题,即通过史料能够解决怎样的历史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对史料解读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强化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认知。 四、引导学生鉴别史料,发展实证思维 史料实证素养归根结底是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而学生史料实证思维的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史料,开展史料辨别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鉴别活动,可强化学生的史料鉴别体验,在感性认知的帮助下实现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和升级。综合当前史料辨别和考证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常见的史料辨别方法。 1.求源法 求源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史料的来源来确定其真实性和价值。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比其他来源的史料更加科学,历史价值也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运用第一手史料,或者是权威部门认可的史料。 2.反证法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反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运用反证法辨别史料的机会。例如在《戊戌变法》一课的课后练习环节,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段史料,让学生在课后运用反证法进行辨别。 3.旁证法 旁证法即利用书本以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某一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的方法。如在《洋务运动》一课中,我们可以围绕教材内容体系和知识框架,结合教材援引的史料,要求学生进行旁证。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还可以打破学生对史料“迷信”的现象,培育学生的实证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强化学生论从史出历史学习观念的必然路径。初中历史教师要基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并充分利用多种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史料,强化学生的史料体验,以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马蔚.例谈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21):39-42. [2]祁茂俊.從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看历史教学新转向[J].文教资料,2018( 31):183-184. (责任编辑 袁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