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施路径 |
范文 | 雍镕冰 摘要:高中是学生人生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必要,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并且将德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熏陶学生的才情、开阔学生的胸襟与视野、提升整体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其实施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及影响效果进行探讨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目前而言,在我国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教育的方式单一落后。第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第三,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针对上述内容,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德育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影响效果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旨在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化内涵,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做铺垫。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做到实事求是,从原则上针对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应当与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素材、故事、文章体裁等相互衔接,不断将德育教学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进程中,不但能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具备分析人生方向以及看清社会趋势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了解背景,体悟感情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但是要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就需要对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应该积极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对于情感描写的敏感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家的浪漫。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主要选自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部分典籍,具体选取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中的内容。本书一共是七个单元,其中儒家占三个单元,道家占两个单元,墨家和法家各占一个单元。教材从儒家出发,孔子、孟子和荀子用不同的方式,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体现的入木三分。其次是道家,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从《有无相生》和《无端崖之辞》中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依次涉及了墨家和法家。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们渗透诸子的“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亲人是否做到了“孝”。家长辛辛苦苦将我们养大,但我们身边仍然存在着很多人,不懂得感恩,反而还认为家长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孝”的真正意义,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孝最重要的就是把父母记在心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要让父母能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那才是真正的孝顺。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父亲”“母亲”这一类的歌曲帮助学生带入情感,让学生们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與父母争锋相对的场面,再想想生活中父母表现粗来对自己的爱,反省自己的做法再想想以后应该怎样做,通过情景教学促进学生对“孝”的理解。也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情用心写一封给家长的信,讲讲自己以前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以及以后会怎么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何况人乎? (二)结合现实,综合教育 举例说明,古文中常常有关于孝道的描写,高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学业问题往往与父母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但是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对自我家庭内部的理解,矛盾难以化解,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厌学、怨恨父母的心理存在。利用古文,可以在上课时插入关于家庭关系的讲解,比如父母期待的就是子女能自己找到生活的路,度过美好的日子。有一部分埋怨读书累,不想读书,父母强迫自己读书的学生,其实并未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过问题。如果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相应的文章,通过文章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迪,帮助学生换位思考,缓解家庭矛盾,那么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孟子曰:“仁者爱人。”对于“仁”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学生常常难以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促进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不至于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告诉学生“仁”其实不难做到,尊重每一个职业的人,给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报以一个微笑,那都是“仁”的体现。当教师讲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只是让学生了解“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这样一个浮于表面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列举课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仁”的意义。比如:你接到了一项任务,而你不想做,那你只需要告诉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说你觉得另外的人可以去,想让她去做,那样就不好了。教师也可以将“仁”与“善待他人,成就自我”主题班会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大爱出发,通过活动来丰富自身的对“仁”这一概念的理解。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起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热爱生活的正确态度,重新感悟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量重,学生平时上课比较紧张,但还是要鼓励他们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作品。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的成长阶段,在成长中辅以正确的书籍,可以帮助高中生建立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有计划地推荐一些书目,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促进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开展互动交流会一类的活动,如文艺作品欣赏会,评价会,朗读会,演讲会,讨论会,故事会,成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利用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对学生展开综合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可以开展“寻找感动”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身边的素材。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在文学作品、语文教科书和周围的生活中发现很多感人的素材。学生会在阅读中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感动人心的细节,也许这些发现不能感动中国,但能感动周围的人,留下爱,带来温暖。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已经可以算是较大的成就。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哪些篇目,《新课标》对此有了推荐性的举例:文化经典著作、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当代文学作品、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等。面对种类多、内容广的阅读推荐篇目,学生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全部读,需要老师向他们推荐经典。那么,何谓经典呢?当代学者刘瑜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换言之,经典就应该是与学生群体发生着生命关联,有着道德启迪和人生感化的作品,借助它,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阅读《红岩》,就能把学生带回到动荡不安的年代,去体会江姐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里遭受各种酷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与不屈,进而去学习她的革命气节、崇高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再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阅读过后,相信一定不会忘掉桑地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一定不会忘掉文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打败的,你尽可能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经典语句,但它的价值不局限于此,关键还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通过对桑地亚哥其人的认识和了解,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激活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应该有的血性和生活的激情,培养了他们遇事果断冷静,身处逆境却顽强不屈的处事品质,打通了作品中人物形象与现实中学生个体间生命关联的通道,让学生在对桑地亚哥的效仿与崇拜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总而言之,德育教师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和理解,进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义婷.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20(05):171. [2]王瑞.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6(02):98. [3]赵晓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5(03):59-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