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综合性大学非电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初探 |
范文 | 卫武迪 钟俊 吕红霞 【摘要】在综合性大学里,很多非电专业都开设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把模数电的内容全部压缩在里面,但是上课的学时却很少,学生学不到东西,也没有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翻转课堂”等方法用较少的课时讲完基础理论,然后将贴近应用场景、促进学以致用和探索式学习的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找自己专业和生活中的实际电路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做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电专业? 跨学科? 应用场景? 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235-01 新时代本科教育受到了大量新的教学手段和探究式学习、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等新的挑战。在综合性大学里有很多工科专业都开设有电子类课程,除了与电相关的专业外,还有包括化工、建环、材料、高分子、制造、工业设计等等非电专业。我们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II)》就是专门针对非电专业开设的,设置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里的,有些专业是必修,有些专业是选修。课程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 一、现状分析: 从现在本科教育发展来讲,非电专业开设电子技术课程虽然符合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但是与电类专业比,它的特点是:? 1.学时少,课程一共48学时(36学时理论课,12学时实验),3个学分;2.内容多,课程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从二极管一直讲到计数器,基本上每种电路都要讲;3.各专业混在一起上课。这样的课程内容在电类专业常常分成两门课,大于一百学时才能完成。对非电专业以前的教学模式是把电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减少或者降低一点难度来讲,但是由于前面三极管电路的基础花了很多时间,所以后面的时间显得很紧张,学生只能学几个现成的基本电路,完全不能理解非电专业开设这一课程的意义。学习劲头不足,特别是高分子专业开设的是选修课,虽然课程预置在课表中,但是上课后学生大多数都把课退了。 二、非电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初探: 1.利用新的教学手段缩短基础理论学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原有的知识点,课堂上只着重重点难点的讲授,其它大量的内容则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翻转课堂”等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压缩了课堂讲授基础理论的时间。基本上解决了学时数少,内容多的问题。 2.将贴近应用场景、促进学以致用和探索式学习的要求结合起来:基本理論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将《电子技术基础(II)》课程中的基本电路的应用与自己的专业或者生活结合起来,自己设计或者查资料找相关电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然后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这部分是改革的重点。 下面列出部分学生讨论的题目:1)二极管电路——手机充电器;2)放大电路(三极管、运算放大器)——耳机放大器、PH计放大电路、温度计控制电路、飞行器振动测试中的放大电路、烟雾报警电路;3)组合逻辑电路——物体运动方向检测、抽水电机数控电路、交通信号灯和楼道照明灯控制;4)时序逻辑电路——监视报警器、计数器等,电路中还包括反馈电路和差分放大电路的知识。 这些电路都是相关专业常常用到仪器设备里的电路,同学们对所用仪器设备比较熟悉,现在通过学习可以知道这些仪器设备的内部电路,所以容易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家很积极的分头查找电路和参与讨论。比如化工、高分子、轻纺和食品等学院的同学就分析测烟雾的、测温度的、抽水控制这些,而空天学院的同学分析的是飞行器振动测试中的放大电路,制造学院的同学关注的是物体运动方向检测,建筑与环境学院同学更多的关注楼道照明等等。 找出这些电路以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同学们参与度很高,对具体的电路进行分析,并与基础理论中的基本电路进行对比,找出了各种电路的组成特点,对电路在各种情况下改进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最后还总结了一些普遍规律,各种测试仪器的传感器探头提取的信号都比较微弱,所以一般后面要接放大电路进行信号放大,控制电路一般采用逻辑电路来实现,这样使同学们对电路有了具体的认识。另外在具体的电路里还看到很多电路都用到集成电路,所以对集成电路的应用也加深了印象。 通过对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也了解了各种电路的应用场景。由于跟所学专业有了结合点,比较直接老师讲解电路的方法,学生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准备电路,积极参与讨论,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从最后的报告中也反映出学生通过学习得到了较大的收获。 这一改革也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让课程更加贴近应用场景,促进学以致用,同时也体现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对培养跨学科的创新人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伯尧,潘丽萍.《“电工电子学”课程内容的思考与教学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 [2]雷勇等.《电工学(下册)——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谭霖,郭亮.《基于信息化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初探》,《教育现代化》,2018 作者简介: 卫武迪,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与信号处理。 钟俊(1972-),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吕红霞(1969-),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