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认知角度认识多义词“家” |
范文 | 张涛 【摘 要】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多义词“家”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发现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 多义词 类推 隐喻 转喻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均等的,有些义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联系起来,但有些义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明朗,需要我们从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 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我们看到“家”一共有12个义项(本文暂不论作为后缀的“家”的两个义项,如老人家,孩子家): 家1(名)家庭 家2(名)家庭的住所 家3(名)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 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 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 家6学术流派 家7(名)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 家8谦辞,用于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戚 家9饲养的(跟“野”相对) 家10(形)饲养后驯服 家11(量)用来计算家庭和企业 家12(名)姓 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查到:“家,居也。”也就是说“家”的本义是家2:居住的地方。 以Taylo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用原型和范畴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他们把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分为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两大类。其中原型成员是各个义项中表现最佳、最突出、最清晰和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它处于核心地位,它具有范畴内大多数或全部成员的多种特性。据此,我们认为“家”的原型并不是它的本义“居”,而是(1)中“家庭”这个义项,这个义项和“家”的其他义项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关系。词的意义都是来源于人的身体在客观世界中的体验的,而人类正是以隐喻和转喻为工具来扩展词的意义的。本文打算从转喻和隐喻两个方面来分析“家”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二、转喻 转喻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原域中进行的,在原域中出现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同一域中的某个事物的一个突出的或是容易感知的特征来替代该事物。 “家”的基本义是家1“家庭、人家”,由家1到家4的派生过程就是运用了转喻的认知手段。由一般的概念到具体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家的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家庭单位这一原域中的一种替代。家4的意思是经营农业、捕鱼业的人家,因为经营某种职业,就要会进而精通和擅长这种职业的技能,因此又出现了“专家、画家”等中“家”的义项。我们认为从家4到家5的衍生也是从一般到具体的一种转喻。同样,我们说家9“家禽、家兔”指饲养的,不是野的。义项家10就是对家9的一种转喻,我们认为是由行为动作喻结果。 三、隐喻 隐喻是不同于转喻的另一种认知方式,隐喻也是词义衍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在词义的扩展过程中,隐喻的作用要大于转喻。不同于转喻,隐喻涉及两个认知域,即源域和目标域,隐喻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理解目标域的基础。 我们认为“家”的本义是家2,但“家”现在最常用的基本义是家1,由“处所”到“家庭、人家”的词义的发展,我们认为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隐喻。因为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因此,我们用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家”来指称他们之间的关系“家庭”,这是最典型的词义扩展方式,人在认知世界时,总是很容易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由具体的事物来指称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此外,家6、家7、家8、家9和家11都是由“家庭、人家”这个义项通过隐喻衍生出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但都和义项家2有着某种关系。 “家庭、人家”是一个家庭单位,用来指称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群体,用来和其他血缘关系群体相互区别。由此出发,人们用“家”来区分在学术观点上各不相同的人的群体,即把源域为“家庭”的“家”投射到目标域“学术”中,因而衍生出“儒家”等中的“家”的“学术流派”这一义项。因此我们说,从家2到家6是一个隐喻的过程。同理,把“家”的源域“家庭”投射到目标域“关系”中,我们就得到了义项家7相对各方中的一方,如“公家”。 “家父”一词中“家”是自己在对别人称说自己的父亲时的一种谦称。称呼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具体实在的“家庭、人家”这个义项之上的。另外,在“一家餐馆”中,“家”是一个量词。不难理解,在我们的认知中,“家”是家庭、家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单位,“家”是区别与其他血缘或关系的一个单位。把“家”的这种用于区别不同事物的关系的语用功能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中,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我们用“家”作名量词来计量实体,如餐馆、理发店等,在人的认知上,每家餐馆或理发店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个人都需要以血缘关系来相互区别关系的远近一样,这些实体也要相互区别。因此,我们说从家2到家11的衍生也是隐喻的结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系统性的。我们说,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方式派生出来的,但这两种方式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关系的。有时候,一个多义词的多个义项是在转喻和隐喻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 【参考文献】 [1]Taylor Joh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of Chicago Press, 1987. [2]李瑛,文旭.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 外语教学,2006. [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商务印书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