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认知偏差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影响
范文 仇妙芹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危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基于此,发挥职业信念的引领作用,纠正认知偏差;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优化认知结构;完善评价体系,合理引导认知;成为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认知偏差的有效干预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认知偏差;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8-0026-03
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难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而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1]。当代大学生受学业优势弱化、情感问题纠葛、经济状况拮据、人际关系冲突、就业压力困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危机呈现高发状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角色认知的影响,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认知偏差,这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走向及学生的安危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分析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认知偏差,并进行有效优化,能提升辅导员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作用
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身处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线,熟悉和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成为大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和引路人。2017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作为辅导员的一项工作职责写入文件,明确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的建构和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其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点。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阶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预防预警阶段——辅导员是心理健康理念的传播者和危机的觉察者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他们深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组织讲座沙龙、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理念;同时,辅导员拥有广泛的网络、众多的帮手,能通过学生干部、朋辈群体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相对特殊的行为,或是那些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突发事件,实现心理危机预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
(二)应急处理阶段——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协助者
危机事件的干预往往是时间紧、责任大的工作,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全过程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为专业救助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还能够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并做好相关沟通协调、情绪安抚等工作。当心理危机事件或预警信号发生时,辅导员通常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寻求专业救助人员的帮助。同时,辅导员能向专业救助人员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信息,为其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做好其他同学的安抚工作,并协助稳定舆论导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三)预后阶段——心理危机干预后期的关注者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彻底缓解需要长时期的教育与疏导, 这样才能避免当事学生再次陷入新的危机困境。在此阶段,辅导员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员对当事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防止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其次是在危机干预后对当事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加强与当事学生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学习状况;引导其他学生与当事学生正常交往,关注其心理的发展变化。三是定期与当事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强化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二、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存在的认知偏差
(一)对心理危机工作认知存在单一思维的认知偏差
现代思维要求我们综合、辩证地看问题,使思维从“实体思维”上升到“关系思维”[3],而单一思维仅仅关注某个问题或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关联,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的人,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顾此失彼。然而,不少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认知上普遍存在单一思维模式,认为心理危机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忽视危险与机遇的并存;过度强调危机潜在的危险性,把心理危机等同于突发的灾难事件,忽视了心理危机的二元属性。危机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矛盾状态的一种表征,隐含着难得的机遇与机会,成功解决危机,将带来成长的新机会。不少高校辅导员缺乏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和系统的心理培训,对心理危机专业知识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缺乏全面的考虑。例如,一些辅导员对于潜在危机风险但能在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的学生,更多考虑当事学生可能造成的风险,对学生成长的福祉缺乏足够的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一部分辅导员由于缺乏对抑郁症的正确认知,认为抑郁就是自杀的代名词或者潜台词,存在恐惧“抑郁”心理,一旦发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就赶紧联系家长把学生带走,以减轻学校、学院以及自己的工作压力。部分辅导员对心理危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确定的“危险”层面上,这势必会让他们忽略心理危机对当事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积极意义,也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心理危机对促进大学生积极成长的力量,忽视了心理危机向教育契机的有效转化。
(二)辅导员对心理危机干预角色定位存在认知偏差
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习惯于被简化为琐碎的“做事”而非生动的“育人”,日常工作忙于信息的上传下达,忙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忙于与学生有关的管理琐事,忙于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但凡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学校部门都会对辅导员下达工作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有详细的考核体系。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承担了过多的管理事务,且权责不明确,导致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本应承担重要的角色,而且安全稳定工作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警戒线,但是这项任务难以进行量化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对此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导致一些辅导员对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处置经验欠缺,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高校危机干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角色定位不清晰,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流程不熟悉。他们的危机干预工作只是被动应付,缺乏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辅导员日常淹没在各种事务性的工作中,很难有时间去反思何种角色才是自己“应当”的角色。
(三)辅导员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系统性存在认知偏差
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了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危机时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预后,三个阶段构成了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往往出现“两头轻,中间重”的工作格局,辅导员在认知上往往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同于应急处理,重视对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而普遍忽视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后工作的扎实开展。由于缺乏对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全面了解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辅导员在院系和班级层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工作开展得很少,他们的工作习惯于以会议布置代替任务落实。这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我心理保健方法知之甚少,或者处于漠然的状态,一旦产生心理危机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危机预警工作也得不到有效落实,一些辅导员对心理危机预警人群排查工作满足于报数字,报告送上去就认为工作完成了,这导致预警工作无法有效实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由于缺少了院、系中间和基础环节的扎实推进,工作成效非常有限,呈现出预防不普及,预警不及时的局面。再者,危机應急处理后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去做,如持续关注当事学生的身心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及时安抚相关学生舒缓不良情绪等善后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认知偏差的干预对策
人的认知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必须从认知层面着手,克服其认知偏差。根据多年的学生心理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同行们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从辅导员认知干预入手,消除其对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认知偏差,实现校园和谐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建议,旨在帮助辅导员纠正认知偏差,切实提高其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能力。
(一)发挥职业信念的引领作用,纠正认知偏差
辅导员职业信念是指辅导员在对职业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具有坚信不疑的态度,且抱有深刻的认同感及信任感。职业信念是辅导员从事职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发挥职业信念在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首先要在制度层面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高校领导要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并在晋升机制和绩效奖励制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重视和倾斜,在制度层面保障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度,让他们感到事业有希望、有期待,切实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基点和归宿。其次,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知能力。职业认知是职业信念的认知加工机制,只有在对职业活动进行准确把握、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在工作岗位中,辅导员要善于自我肯定,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从中体验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对职业的正确认知。第三,增强辅导员职业情感体验。职业情感体验是辅导员职业信念形成的强化机制[4]。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进辅导员职业信念的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对信念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5]。辅导员要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让自己以愉悦的情绪投入到工作状态中,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形成积极而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优化认知结构
由于大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与心理教育的系统培训,这导致他们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不足。在面临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辅导员很难在第一时间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为此,高校要按照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心理危机事件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首先,注重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针对所有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全员培训,结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以院系心理辅导员为主力的心理危机干预培养梯队,定期以心理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系统的心理理论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心理辅导员在学院心理教育和危机干预的工作能力。其次,注重理论提升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强化学习自觉,不断提升心理教育理论素养。同时,高校也要创设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或者模拟危机应急演练展示,在实践中促进辅导员理论和技能的提升。最后,注重总结提炼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心理教育理论渗透到学生工作的细节中,不断总结提炼,并组成相应的研究团队,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社会支持力量、干预系统等开展调查研究,用科研成果来提升干预能力,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品牌,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三)完善评价体系,合理引导认知
在将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训纳入高校辅导员系统培训的同时,形成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考评体系,这能有效提升辅导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首先,把好入口关。高校要规范辅导员选拔的政治身份、专业背景、任期条件等,建立严格的准入和培训制度,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为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第二,规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目标和工作流程。根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不同阶段任务,明确阶段目标,规范工作流程,以达到防范、减少危机发生及巩固危机干预成效的目的。第三,制定制度,完善考核激励。进一步完善工作条例,明确辅导员在危机干预工作中的目标任务和岗位职责,建立危机干预工作考核机制,将之纳入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中。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危机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廖深基.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水平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0-103.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2017-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9/t20170929_315781.html.
[3] 李枭鹰.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应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5-8.
[4] 高地.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形成机制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69-172.
[5] 胡燕生.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7-131.
[责任编辑 陈 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