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刍议翻译职业化趋势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
范文 | 韩玉 【摘 要】翻译职业与职业化趋势是整个时代的产物。本文就翻译职业化的进程,翻译职业化趋势研究进行了分析说明,有助于加深对翻译职业化的认识。职业化的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使翻译研究与人才培养有了新的目标。 【关键词】翻译 职业化趋势 翻译研究 为解决现实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而产生了翻译,翻译一开始就是一种应用性的语言交际活动。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长达数千年的宗教翻译与数百年的文学翻译并没有产生翻译职业。随着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增加,翻译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并在二战之后迅速地被职业化,“翻译时代”才真正的来临。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扩大,翻译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对外传播、出版以及民族语文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翻译职业化进程 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罗进德先生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中提到“如果从经济学观点看,翻译作为信息产业之一支,现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历史空前的”。这一预言得到了证实。比如有媒体就报道,2008年,中国翻译产业的产值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国内各种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机构已经超过3000家,职业翻译4万多人,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因此在翻译职业化的道路上,需要有相关的考核、考查机制,来规范翻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展开翻译实践与活动。 为了尽快推动国内翻译职业化的进程,国内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翻译职业认证考试。现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等。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推出的,其前身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01年面向社会推出的英语翻译认证考试,目的是为社会上的翻译从业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实际翻译能力提供翻译资格的权威论证。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由人事部推出,其目的就是要在翻译职业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职称直接挂钩。我国翻译界多年来存在着一个从助理翻译、翻译、副译审到译审的完整的翻译职称评审和晋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曾确立了翻译行业的职业归属感和专业独立性的自信,却并没有成为一种有广泛社会认可度与社会适用性的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与职称直接挂钩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二、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 职业(profession)、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专家(pro-fessional)的词源都是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即“希波克拉底誓言”。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权威机构给出职业化准确定义。职业化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1)把职业化等同于专家。国外有人把“职业化”理解为以顾客利益为第一位、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的专家;(2)把职业化等同于一种品质。职业化就是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即具有相应的职业水准、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3)把职业化等同于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意味着一个拥有和运用独特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字的同质化群体专门以从事某类工作为业,通过向社会提供特定的产品来参与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4)把职业化看作是一个过程。职业化指的是一门职业在上升为“职业精神”中的一种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内敛的和不断形成的发展过程。 三、翻译职业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翻译职业化的发展,翻译与社会、经济、文化传播等的关系更加密切,翻译研究者不能再埋头书斋、不问世事,仅关注占翻译生产不到1%的文学翻译。翻译职业化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课题,需要我们面对鲜活的翻译现实,革新我们的翻译观念,对翻译教学与研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翻译职业化产生了新的翻译模式与翻译问题,拓展翻译研究领域,认识到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研究的驱动力。翻译职业化的服务性质决定了翻译活动要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来提高其他产业的附加值,于是翻译在新的领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技术写作、内容管理、多语文献、软件的本地化等领域;新的翻译模式产生,如社区口译、视频会议、手语传译、译述、摘译等;新的翻译问题产生,如翻译纲要、翻译质量评估、文化移植、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版权问题、已有翻译的重复使用问题等。这些新的翻译模式与翻译问题,都是传统的翻译研究所不关注的,也无法解决的。工业产品和本地化手册同步上市,书籍、电影、国际新闻等全球同步出现,欧盟23种不同语言的版本,这些翻译现象使得原文这个概念甚至不复存在。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必将拓展翻译研究的领域,产生出Gideon Toury所称的沟通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的沟通规则,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四、翻译职业化对翻译观念的影响 职业化翻译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在非文学翻译领域也需要文化转向。对职业翻译来说,翻译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意图、利益和权力关系,远远超出单纯的语言问题。职业译者是应客户(或译文提供者)的要求而提供有偿服务,因此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译者在做决定时不会考虑原文的读者,却需要考虑译文的用户,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调整译文。这就是职业化译员职业精神的体现,即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如广告翻译,译者除了要解决韵律的、语用的、句法的、文本的、符号等语言方面的难题,还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去了解目标产品的市场营销、目标市场的法律、文化差异对营销的影响等非语言因素,从而再创作出有利于产品销售的广告,这也就是为什么改编成为最主要的广告翻译策略的原因。这种改写原文文本使其适应目标语文化,不再带有翻译痕迹的创作,人们称之为创译。创译这种翻译策略在广告、营销、电视、音乐、出版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正是此类的职业化翻译实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等、忠实翻译观,把翻译放到更大的文化语境中来考察,也就是常说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过去通常把文化转向局限于文学翻译,其实非文学翻译、特别是职业化的翻译更需要注重文化的因素,这在本地化行业体现得特别明显。所以,Michael Cronin提出实用翻译同样需要文化转向。 五、翻译职业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翻译的职业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市场所需要的译者,除了要求具备职业化技能知识,即对源语文本的充分理解、语言外的百科知识或专业知识、较强的目标语写作能力、娴熟掌握翻译原则和步骤等,还需要对职场和商业运作的了解,具备较强的市场应对与生存能力。此外,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是职业化译员生存的根本,如工作态度、职业自豪感、敬业精神等。翻译作为一种合作形式,为社会而培养译员,而不仅仅是为市场而培养。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完成的文本语言的准确上的传统翻译教学,已无法满足市场对职业化译员的需求,在真实条件下培养译员,应该成为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MTI)培训的常规。翻译的职业化会对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带来新的认识。 随着翻译职业化进程的加深,翻译产业的形成,翻译研究学科体制化的建立,今天的翻译研究领域远远超出赫姆斯当初的设想,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性的学科。翻译作为一个技术知识服务性质的产业,今天的价值在于根据已有的数据创造出新的知识,将专家信息流传达给潜在的、用于各自目的的接受者,更加有效地为其他行业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也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应该努力的方向。翻译职业化一方面为译员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压抑了译者的个性与身份,使译员变得更加不可见。 六、结语 翻译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改变了人们惯常的会外语就能翻译的看法。翻译的职业化不仅仅是译者职业身份的体现,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除了翻译的语言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翻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翻译产品如何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促进人类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吉尔著, 刘和平,等译. 笔译训练指南[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2]韩子满. 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 外语界,2008(2). [3]黄德先,杜小军. 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 上海翻译,201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