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含英咀华育英才 开拓创新哺春晖 |
范文 | 陈爱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而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她包含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与时俱进”的自我调节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原则等,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正逐渐被削弱。作为文化教育根据地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正在渐行渐远:面对应试任务,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应试之外的传统文化表现较为疏离;“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社会某些不良价值观的冲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传统生存理念日渐扭曲,个别学生意志薄弱,心理脆弱,难以面对困难挫折;此外,在五千年发展中,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集而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今天的青少年身上缺少了应有的光亮和神气。 面对这些疏远,我们需要在积极思考中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程、项目、评价等关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重建实践。 一、 以德化之,内化于心——传统文化德育化 以德化之、内化于心,强调通过改变主体来适应客体的发展, 注重向内探求, 以便认识自身,完善自我,以“人伦”为本位, 注重道德完善,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重心。因而,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德育传统。 我们通过构建“传统常规”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德育大课程体系,以“活动育人、学科育人、生活育人”为德育途径,以学生社团为依托,融传统文化于生机盎然、富于创造力的德育活动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营造“传统文化德育场”。 在这个场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行为方式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引领和规范。 二、 琢玉成器,日日精进——传统文化课程化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明确提出包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的“大课程”观念,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以及模仿教学,同时十分重视陶冶教学。加强课程与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间的联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能帮助学生独立、健康生活的“指南”。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中,重视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在实处。在内容上充分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上则体现了“规范有序与活泼丰富相长,规则严谨与创造海涵相融”的鲜明特色。 我们开设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儒学讲堂》每周一讲,为学生介绍《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精华,解析传统;开设书法选修课,认识汉字蕴含的文化,品味书法蕴藏的哲理,体验传统;开设国画选修课,在笔墨浓淡之间,在勾勒点染之间,描画传统;开设古诗词鉴赏课程,在浅吟低唱中,歌颂传统;建立中医药文化展厅,让学生亲自动手种植、观察中药药材,研究传统;创办“国乐风华”民乐社团,让学生触摸传统音韵,感悟传统;推行太极健身操、中医保健操,让学生身心两健,延承传统。学生们走出校门,融入博物馆、大自然,享受传统文化博览课,享受传统。 在教育部提出京剧进课堂计划之前,我们已经将京剧做为校本课程重点开设。每年的六月一日都要进行京剧校本课程汇报演出,至今已有七届。在京剧选修课中,零基础的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出《秦琼卖马》、《武家坡》、《盗御马》、《摘缨会》、《锁麟囊》等传统剧目的经典场次,在唱、念、做、打中体会和领悟京剧的精髓,在背、吟、演、展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在经过这样的动态解读之后,在形成学生的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这些传统文化都将汇聚成学生自身的素养逐渐积淀,使教育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 三、 整体设计,全员推进——传统文化项目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项目化推进,是学校重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践。 我们创建“海量阅读”工程,让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学、感受传统文化,从经典的阅读趣味入手,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好书本、爱好阅览的良好习惯,达成亲近知识、主动阅读和终生求知的行为。 在海量阅读评价上,我们采取“课内计量”和“课外补充计量”相结合。“课内计量”是指将阅读纳入课时,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和一节大自习课,作为专门的阅读课。在这两节阅读课上,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讲课或做其他事情,就是要把时间完整地留给学生,静下心来,走进书中。同时,语文之外的其他课程,每两周或三周必须拿出一课时进行本科目的阅读。要让每名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量,以A+B的形式计入学生评价。A是学业成绩,B是阅读成绩。如果按百分计算,学业成绩是95分,阅读成绩是5分,学生只要量达到了就可以拿满分5分。各备课组要在学期初向学生公布本科目本学期的阅读量,并做好学生阅读的动员、记录、评价。“课外补充计量”,是指在周六、日两天,学生在家中要完成至少三个课时120分钟的阅读。 在普及阅读基础上,我们开展“海量阅读大讲堂”。学生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大讲堂与同学们共享,比如《我看曹操》、《读东周列国志,看春秋英雄谱》、《我看关羽走麦城》、《墨学的发展历程》和《红楼梦赏析》等,一系列的传统经典的解读与分享,不仅改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宽度,更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 四、 金声玉振,人人浸润——传统文化艺术化 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学生带来难以忘却的生活的丰富知识。因此,我们提倡传统文化艺术化,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此,我们设计了许多艺术活动,濡染学生的传统文化品味。艺术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子,帮助学生修剪他们粗粝的枝条,让他们的青春之花开得更美丽。 例如,“弦动我心——民乐演奏会”、“我眼中的老北京摄影展”等,与传统的艺术表演不同的是,这些活动不是由艺术特长生来扮演主角,而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当看到描着脸谱铿锵开唱的同学表演京剧时,谁能想到他们是仅仅学了两个月的新手;当一幅幅精彩作品留住了老北京的身影时,谁能想到摄影展的作者很多都是第一次带着创作的眼光端起相机;当看到身穿唐装优雅弹奏古筝的学生时,有谁知道这是她第一次有听众表演的演奏呢?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自信得以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学生合唱,是传统文化教育艺术化的又一实践途径。比如,我团作为北京顶尖的中学生合唱团,曾多次代表北京市参加国内外各项比赛及演出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年来,虽然合唱团已经积累演唱曲目261首,其中经典作品65首,但我们仍然坚持“民族的即是国际的”这一原则,坚持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原创现代合唱作品《登幽州台歌》,融古典诗词、国剧艺术、独唱艺术与童声合唱为一体,演出后达到良好效应,目前许多专业团队纷纷以此曲参加各种大赛。 维也纳金色大厅专场演出,美国西部城市洛杉矶、凤凰城等地巡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村仪式演出,等等,使金帆合唱团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大使。 五、载笑载言,活力盎然——传统文化快乐化 学习是快乐的,传统文化的习得更应是快乐的。传统文化快乐化是一种整体的超越,是更适合传统文化教育本身趣味的教育方法。因为道德从本质上说是超越现实的,是人类理想世界的表达,是一种价值追求。传统文化快乐化更有利于解决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价值引导与价值选择的矛盾,使教育对象在审美化的教育活动中不知不觉而又心情愉悦地接受教育的影响,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愉快的教育”,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 例如:我们利用学生喜欢积攒各种卡片的兴趣,发动师生设计各种“活动卡”,把他们的快乐引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就他们校园生活的快乐。卡片积攒到一定的数量,我们还向学生赠送小礼品,让他们充分享受快乐化教育的成果。 在海量阅读工程中,我们特别设计了《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海量阅读九阶晋级制》,让学生在快乐的积累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学生每累积20万字的阅读字数,即可从九品依次升至七品,每累积多40万字的阅读字数,即可从六品依次升至四品,每累积多60万字的阅读字数,方可获得从四品依次升至一品的荣誉。目前,学生普遍进入到六品举人一级。晋级制评价细则明确,激励效果明显。 制作藏书票,使学生们在学习之余,体验了另一种因读书而带来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充实。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实践活动还有:中药种植与药理展,使学生们在了解中药材的科普知识的同时,认识药用植物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体会着小小植物治病救人的奇妙,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成为具有生命意识、地球意识的现代人。中秋猜谜会上,学生们被古人宝塔诗、藏头诗、雁行体等趣味诗谜所折服;“喜过中秋晒团圆”,一张张家人团圆的温馨照片,承载了中华民族浓浓的追求“和乐”、“和美”、“和谐”的美好愿望与希冀;“桃红柳绿享民俗,妙笔丹青绘生活”,孩子们以“碰鸡蛋”、“绘彩蛋”的独特方式迎接清明节。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如此快乐,其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千年的积淀是博大的,五千年的发展是深厚的,五千的进化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从五千年中汲取智慧传承祖先给予的丰厚文化;开拓创新,在继往开来中光大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道路上,我们还将且思且行。 (责任编辑 甘 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