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堂生成,是“意外”,更是一种资源
范文

    官林斌

    课堂情境千变万化,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景。学生的一个问题、一丝疑惑、一个瞬间感悟都有可能打乱教师预定的课堂教学安排。面对学生的这种“意外”,是视而不见、敷衍了事,还是抓住契机、演绎精彩?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因此,面对课堂的种种“意外”,教师要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学生的疑与惑,将学生的瞬间感悟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闪烁光华。一、无心栽花花满径

    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灵活多变,综合性强,能很好地考查函数与生活、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一直受到高考的青睐。笔者在高三的一次试卷讲评中,有如下试题:

    题1:已知二次函数, 则此函数有( )

    A、有最大值3 B、有最小值3

    C、有最大值 D、有最小值

    此题为选择题第3题,此类问题在平时的练习卷中较多见,得分率较高,只有6位学生未得分。因此笔者未将此题作为讲评的重点,只是按思维惯性如下带过。

    解: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有最大值,将对称轴代入函数,或者用最值公式解得最

    大值为,所以选C。

    正当笔者准备讲评下一问题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学生A说:“老师,为什么该题直接用对称轴代入即可,而我这道题却不是这样?题目是已知二次函数,则此函数的最大值是多少?(题2)此题的解法是将=2代入函数求得最大值为5。”

    笔者答道“非常好!你能提出自己的疑惑,并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此题过程,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开口向上,函数在对称轴的右边是增函数,根据增函数的性质,越大,函数值也就越大,所以将递增区间里的最大的数2代入函数,可得函数的最大值为5。”

    这時,又一个声音在下面小声地嘀咕。学生B说:“我也有一个不同的题。”

    笔者听在耳里,同时思考着是继续此题的探究,还是继续预设的教学内容。刚才在此题上已经多花了5分钟的时间,而且此题也不是什么难题,通过以上的讲解,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并能独立解决。但笔者想,如果当做没听见,肯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扼杀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的勇气。

    笔者说:“学生B还有一种不同的题目,他已经迫不及待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怎么不一样的体验。”

    学生B说:“我这道题是这样的:已知二次函数,则函数的值域是多少?(题3)”

    笔者鼓励道:“非常棒!学生B给出了求最值的另一种形式——与值域结合,在本题中对称轴在区间里,所以将区间的两端点的x值和对称轴代入函数,在3个函数值中最大的是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而值域就是从最小值到最大值。”

    时间又悄然过去了好几分钟,当笔者又一次想继续预设内容的教学时,又一个声音响起。学生C说:“老师:为什么三道题都是二次函数中求最值问题,而代入x值的方法却不一样,我们该怎么选择呢?”“是呀,是呀。”有很多学生应和着。二、花开堪折直需折

    这完全出乎了笔者的预设,而且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此问题也没有过多的关注,没想到三道题放在一起给学生带来如此的困惑,成了学生的一个难点。于是笔者毅然决定不再分析试卷了,将这节课重新定位为“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及体现的数学思想”课。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笔者将这个皮球踢给了学生。

    笔者问:“学生C又提出了一个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何种情况下直接利用最值公式,何种情况下用其他的x值代入函数,是否有着某种判断的依据?”

    学生中有疑惑不解的,而大部分学生则开始写写画画,明显,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制高点。于是,笔者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那我们先回顾一下,在函数的定义中,函数有解析式、定义域和值域组成,而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是解析式和定义域,那么题1中的定义域是什么?”

    学生D说:“题1中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笔者说:“很好,因为题1中的x可以取任何实数,当然可以用最值公式代入。好,那么题2和题3中的定义域又是多少呢,对最值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E说:“在题2中,对称轴不在定义域内,函数的单调性一致,所以求最值时要代入端点的数。题3中对称轴在定义域内,且两端点限定,所以求最值时需代入端点和对称轴的值。”

    笔者说:“学生E给我们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最后求最值代入哪些数,关键看定义域的范围,结合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开口向上的,离对称轴近的函数值小,离对称轴远的则函数值大。当函数开口向下时则恰恰相反。”三、趁热打铁,深化理解

    笔者继续说道:“其实在历年来的高考题中也会出现二次函数求最值的题,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高考题,同学们结合今天的课堂知识,看看能不能独立的完成。”

    题4:(2017年高考题第34题)当前,“共享单车”在某些城市发展较快,如果某公司要在某城市发展“共享单车”出租自行车业务,设一辆自行车(即单车)按每小时x元(x≥0.8)出租,所有自行车每天租出的时间合计为y(y>0)小时。经市场调查及试运营,得到如下数据(表)。

    (1)观察以上数据,在所学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中回答:y是x的什么函数?并求出此函数解析式;(5分)

    (2)若不考虑其他因素,x为多少时,公司每天收入最大?(4分)

    学生6:根据表中的数字的关系判断出是一次函数,将它设为,接着选出表中对应的两组数代入函数,这样解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x≥0.8),因此得到收入函数为:(x≥0.8)。因为对称轴在定义域内,故当取对称轴x=1时,收入最大为1000元。

    笔者鼓励道:“很好,非常棒,如果是高考的话,9分就到手了。(学生鼓掌)我们再看这道题。题5: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的前项和 的最大值。”

    学生F说:“由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可得,离对称轴最近的正整数是42,将

    代入函数,解得最大值为2667。”

    学生F回答得很好,笔者说:“鼓掌!这道题虽然是数列的题,但也考查到了二次函数求最值的知识,并且求最值的方式又和前面不一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谁能总结一下以上的几种求最值的情况?”

    学生G说:“当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最值时,首先考虑x的定义域,即x可以取哪些数,是实数还是整数。譬如刚才2017年的高考题中,x是取大于0.8的实数,而题5的数列题n却是取正整数,确定定义域后,接下来根据开口方向、对称轴和最值的关系,将合适的数代入函数从而求出最值。”四、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智慧碰撞、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分享彼此知识、经验、思想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瞬间感悟,并以此为契机,演绎未曾预约的美丽。

    例如在以上案例中,学生经历了质疑、探究、对比的思维历程,不仅收获了二次函数求最值的各种解决策略,还提升了对函数定义域的理解,知晓了与最值的关系,巩固了知识,升华了思想。

    1.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

    在当前新形式的背景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再突出强调知识传输者的角色,而是强调与学生平等的关系,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需要“一桶水”,能有“一碗水”就够了,只要能组织起学生共同学习、再进行适时引导即可,实在不行,再来个合作探究,共同“挖井取水”就行。

    可是,如果连教师自身都不知道水在何处、水位如何,又如何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效率性?如果不能站在足够的高處俯瞰整个教学内容,又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方向性与深刻性?如果教师没有一桶水,又如何去驾驭具有高水平的生成课堂?

    2.巧于预设,妙于生成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演绎出精彩的生成。预设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生成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教育观念的升华。

    教是为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疑,教学生所需,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课前尽可能预见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作者单位:安吉职教中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