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淄博五音戏音乐本体研究综述 |
范文 | 江娜 【摘要】戏曲音乐的相关内容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五音戏因其独具的地方特色,成为构建山东丰富多彩的戏曲形态。本文主要对研究五音戏音乐本体、音乐文学特征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对其中涉及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以便于更好地了解五音戏音乐本体特征,并对五音戏在传承的基础上,在当下该如何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五音戏;音乐本体特征;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淄博五音戏,原名“周姑子戏”,又名“肘鼓子戏”,是山东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种之一,属“肘鼓子系统”,其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流行于山东淄博、济南、历城、章丘一带。 一、关于五音戏历史沿革及传承发展的研究 (一)历史沿革 信惠忠所写的《五音戏音乐研究》,是1978年以后一部较为系统的研究论著,记录了关于的五音戏起源与衍变、唱腔结构、唱词、伴奏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五音戏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为“秧歌腔时期”“周姑子”(或称“肘鼓子”)时期、“杂社时期”“五音戏时期”。 (二)传承与发展方面 若从五音戏建团时间算起,五音戏演员从1956年至今,已经横跨了五代人的发展轨迹。从第一代五音戏剧团鼻祖鲜樱桃(邓洪山),到如今团里即将成为台柱子的年青一代来看,五音戏的传承模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变着。 在刘晓静所写的《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传承发展要梳》中,对五音戏的传承模式进行了论述,总结到,五音戏的传承模式可分为三种,包括“家族式传承”“师徒式传承”和“就业式传承”。三种传承方式看似是独立的个体,但仔细思考会发现它们彼此间存在的“重合性”,前两种传承模式是具有涵蓋关系的。 二、关于五音戏音乐特点的研究 信惠忠在《五音戏音乐研究》中,对五音戏在音乐本体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五音戏的板腔和曲牌,对唱腔、唱词、曲调等进行了分析,五音戏为板腔体唱腔,具有四大基本板式,分别为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 三、关于五音戏音乐文学方面的研究 王艺玲在所写的《五音戏传统剧目语音词汇研究》中,以五音戏传统剧目为蓝本,对五音戏的音韵、词汇的基本面貌进行描述,阐明了声调与曲调在戏曲音乐作品创作中相得益彰的关系。在王艺玲所写的《五音戏唱词源特征研究》里,也有相关内容的表述。 音乐文学方面的文章,大多主要从戏曲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方言与戏曲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概述。 四、关于五音戏曲谱剧本及代表人物的研究 (一)五音戏剧目的研究 就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五音戏仅传统剧目就有160余处。剧目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活泼,将土语、典故加入到唱词中,乡土气息浓郁。剧目多以人民的生活、家庭,尤其是妇女在旧社会时的命运为主要题材,通过舞台表演,将传统社会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折射到舞台上,剧目往往以女性的不幸遭遇开场,再以圆满美好的情景结尾,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们所喜爱。 (二)代表人物研究类 类似五音戏这类地方小戏种,能够经历上百年的洗礼而被传承下来,与那些剧目代表人物、戏曲表演艺术家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在五音戏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依稀五月樱桃鲜——记五音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邓洪山》等文章中,郭顺和管涛讲述了“鲜樱桃”的艺术人生。“鲜樱桃”本名邓洪山,是第一代五音戏剧团鼻祖,也是五音戏著名表演艺术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梨园世家,从他祖父到他儿子四代从艺,他父亲、大哥、二哥都是当时有名望的五音戏演员。他将一生的精力投入进五音戏表演中,鲜樱桃一生所演剧目无数,他用一生,成功塑造了众多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他的表演风格代代相传至今,对众多五音戏传承者具有深远的表演影响力。同时,他奠定了五音戏的表演艺术风格。 五、小结 综上所述,关于五音戏音乐本体特征的研究,是了解五音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要尽最大力量去保护它、发展它,我们在学习前辈成果的同时,还应当敏锐地察觉到其他未被注意到的研究要点,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使其既不失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为五音戏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想要获得更多关注的目光,想要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五音戏音乐,除了研究其本体特点外,还可以将五音戏与其他剧种进行分析比较,如与五音戏的同属声腔系统中的戏种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分析、研究,总结出淄博五音戏所独具的音乐特点,再运用到音乐作品创作中,为五音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