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文化视角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
范文 | 【摘要】从全人类的视角谈音乐本体或者音乐美学的特征是毫无意义的。虽然对于非洲起源说的观点在人类学界已基本得到全体认同,但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当人类的祖先开始迁移并定居在世界各处之日起,人类的思想就开始以地域、族群为圈,各自发生着变化,以致当文明发源的时候,各民族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生活常态已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根据,分析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视角;音乐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西方文化模式的形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国文化形态的形成则大致跨度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下面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维模式方面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古希腊社会是一种城邦制的国家形态,大大小小的城邦林立,导致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这种民主政治制度给了它文化土壤的形成以根本保障。商品经济制度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在相对宽松的体制下,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商品为中介的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自然的人際关系则随之淡化,社会交往(主要是经济交往)只得更多地通过逻辑化、定量化的见证,诸如文字契约,并以法庭的强制为后盾,才得以进行,这就形成了古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当然,希腊手工业的发展对于这种科学精神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从经济基础讲,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人民认识到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所以同样对于天,中国人悟出的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化,或者说把人自然化,使思维对象指向自己而非自然。中国建立起封建制大帝国,以“天”的秩序为依据来治理,并诉诸道德,对它进行维系。森严的国家管理制度,常常伴有残酷的刑法,使得人们的思想遭到严重禁锢,而伦理纲常的教育,从小便深深地烙入人心,这就造成了中国注重伦理道德,以求同求稳为处事原则的民族性格。 中国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人们做事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不以自然为客体。同时,广袤的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表现为惊人的忍让与超然,然而,同时也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独尊意识。 由此形成了中西方音乐以下特征的差异。 一、“求真”与“向善” 希腊人对艺术进行论述时,多以本体论对艺术进行探索,这表现出一种“求真”的艺术精神。在他们的心目中,音乐具有一种感召心灵的神奇力量,他们非常细致地确定每个调式的表情意义或精神特征。将音乐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后来又将哲学思想运用到音乐之中,认为斗争是永久的,而和谐是暂时的,这与中国思想重和谐的思想是相反的。 中国的“向善”,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功用之上,以儒家为核心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在礼乐思想中,音乐应使人向善,懂得“礼”。孔子表达他的思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善为准则,通过音乐中的善来诱导人心。 二、“理性”与“感性” 西方音乐思想在论述音乐时,首先是把它作为一个客体加以研究,分析它的结构、和声、旋律、节奏等,这就是为什么在音乐理论方面,西方音乐对于整个世界的音乐有着不可比拟的贡献,许多理论至今仍为我们所用。根本上讲,仍然是根源于希腊人那种探索求知的精神。 以儒家音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主张音乐以反映外界事物思想情感为内容,形成了以下美学核心思想,以“和”为理想,以抒情为追求,认为美好的意境可以给人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更重“品味”,而非理性的分析。 三、“分析”与“综合” 西方人对于音乐的把握更多是将其分为各个层面以逻辑的办法去分析音乐的构成模式;而中国,则喜从整体感觉上进行把握,“和”的思想也能体现这种整体性思维,后来形成“意境”的美学思想,也可体现这一点。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但是对于所有这些差异的形成,我们都应以更广阔的视野,从更深层的文化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音乐所体现出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究、挖掘。 参考文献 [1]华芷晗.中西方音乐风格差异研究[J].音乐时空,2016(03):60-61. [2]贾佳.中西方音乐美学特征的对比研究[J].黄河之声,2016(02):89-90. 作者简介:李崇威(1992—),男,河南濮阳人,汉,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