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康巴藏区传统民歌康谐的风格特色和演唱特点 |
范文 | 【摘要】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康巴地区传统民间歌曲康谐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康谐的旋律特点、长音的处理方式和装饰音的处理依据进行梳理归纳,从而找到其演唱技巧的共性和基本方法,为藏族地区声乐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可供参考的方法论。 【关键词】康巴;藏族歌曲;声乐;弦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藏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问世以来,世人对藏族歌曲的了解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藏族传统歌曲以它丰富多彩的内容,质朴而又热情的旋律深受大家喜爱。 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7世纪,为庆祝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制定颁布“十善法”和“世间道德”举行了盛大的文化活动,在当时表演的节目,不仅有古老的原始节目,还有较高水平的藏族传统大型歌舞“谐青”“阿卓”等,说明藏族很早就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 因为藏族分布的地域宽广,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藏族各种传统民歌,如:酒歌、劳动歌、山歌、牧歌等,在康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康谐。 一、康谐的音乐分析 康谐指的是康巴地区的歌。康是古代西藏三个大的行政区中“多麦”的简称,包括今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云南的迪庆和青海的玉树等部分藏族地区。谐是“歌”的意思。康谐就是指在以上地区民间中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这种民间歌舞选用藏族独特的拉弦乐器“毕旺”(类似汉族的二胡)作伴奏,解放后外地人习惯叫这种形式为“弦子”。 康谐在西藏各地都有流传。许多曲目也有相应固定的前奏、间奏和尾声,表演时加上毕旺琴的伴奏边歌边舞,男女列队相随。康谐的曲调优美,婉转动人。 康谐的歌词一般是六音节一句,四句一落。康谐的歌词内容大致有民间传说、思恋亲人、歌颂家乡、夸耀装饰、颂扬宗教、抒发爱慕、欢乐团聚等,深受藏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喜爱。 康谐的演唱一般使用“毕旺”作为伴奏乐器,“毕旺”是一种形式类似于二胡的拉弦乐器,古老的毕旺琴用牛角做琴筒,用羊肠做弦(现在有的已经改为钢丝弦),因为乐器构造的原因,加上琴弦的材质等,毕旺的声音不大,音区不宽,长音上的振动持续不久,所以,演奏长音的时候就要用“打弦”这种演奏方法来保证音的连贯,从而也形成了以各种二度的短波音演奏的毕旺特殊演奏法,利用“打弦”这种演奏法不仅保证了长音不断,还增加了其风格特色。 二、康谐的演唱技法分析 康谐因为伴奏乐器毕旺演奏技法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康谐的长音处理上,基本上采用和毕旺的演奏法相同的处理方式,在旋律进行中也形成了类似于藏戏表演中“振固”的同音倚音叠音唱法的技术。 譜例2中最后的长音就是模仿毕旺打弦的演奏技法而形成的类似于藏戏中“振固”的同音倚音叠音唱法。 目前关于藏族传统民歌的演唱方法大多还是以纯民间为主,借鉴一些其他艺术种类的演唱方法。建国以来,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纷纷开设了不同形式的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但对藏族学员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西方美声唱法的训练体系为主,很多藏族学员到高等艺术院校学习后,由于方法不当,既没有掌握好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也没有促进自身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的提升,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声音特点也消失了,这也是很多人在进校前唱得很好,进校后不会唱歌的原因。目前,在部分艺术院校或者民族院校,有部分藏族老师或者在藏区生活过的歌唱家参与到教学中,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具有科学性的藏族传统声乐唱法训练体系。康谐的演唱教学情况亦是如此。目前,全国只有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弦子的演唱”这一课程,开始针对所有学员教授康谐的演唱技法,这是一种创新与尝试,由于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目前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基本以原生态弦子的记谱为主。 三、康谐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技术的发展,音乐制作与录音技术也逐步完善,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专业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许多藏族同学也进入到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学习专业作曲等相关专业,近几十年来,藏族音乐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创作技术与观念的改变,演唱方法也进行了更新,出现了在保持传统演唱方法的技术技巧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流行音乐和美声演唱技术的演唱方法和演绎形式。 (一)康谐的创作技术与观念创新 随着专业作曲家及藏族专业创作人员的推动,藏族风格的音乐创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藏族风格的音乐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对藏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新的继承、发展和推动。 1.专业作曲家的创作 自和平解放以来,大量的专业作曲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西藏,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吸取了大量的藏族传统音乐养分,专业作曲家在进行藏族风格作品的创作时,使用藏族传统音乐的部分元素进行创作,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又在技法和观念上有创新和突破,如《洗衣歌》《托起吉祥的云彩》《大家来庆贺》《毛主席派人来》《青藏高原》《天路》《走进西藏》等。在这些作品里找不到一句是从传统民间歌曲里的原型,但总体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由于作曲家所具有的知名度,作品在全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藏族作曲家的创新 藏族作曲家在经过专业的学习后,掌握了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由于从小对民间音乐的耳濡目染,内心积累了众多的民族音乐元素,在工作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特别是藏族风格流行音乐的创作中,作品以藏族传统音乐为主并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使作品具有新的生命力。这类创作在藏族风格音乐的创作中属于主流,音乐中有强烈的传统音乐的影子,有些甚至是直接采用了部分民间音乐的音调等。 同时,由于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在创作中除了坚持艺术歌曲的创作外,还运用摇滚、说唱、流行音乐等形式对藏族风格的歌曲进行创新。在音乐制作时,除了运用常规的管弦乐配器以外,还使用电声、电子音乐等手段,运用新的和声语言、新的配器手法和新的表达方式重新演绎,对作品进行着色,这样既能给作品新的特色和动力,又能吸引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比如《心中的恋人》《吉祥新年》《向往神鹰》《古堡情歌》等。如作品《古堡情歌》在创作中借鉴了丹巴情歌的音乐基调,用丹巴锅庄的风格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歌颂家乡、对故乡的依恋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歌唱演员在演唱的时候把握住故乡情结这一基本的元素就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基本内容。 3.其他人员对藏族风格音乐的创新 随着藏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外来文化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广,部分业余音乐爱好者也参与到藏族音乐的创作中,但由于没有进行过作曲技术的训练,也不具备深厚的传统音乐的积淀,创作中只能从传统音乐或者别人的作品中截取部分片段作为自己的素材,这样的作品由于营销的成功,也可以流行起来,同时也对藏族传统音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在以上的几种创作中,有很多就是利用康谐的元素进行创作的,如歌曲《毛主席派人来》,在作品的长音的演唱处理上就是运用了康谐的“打弦”技法进行创作;在藏族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为了对传统康谐进行创新,也有将山歌的部分元素加在康谐的前后,形成慢-快-慢的三部结构形式,对作品的结构进行了扩展,同时在风格上杂糅了山歌和康谐的元素,使作品具有新的生命力;同时一些业余人员的创作中因为作品风格的需要,常常在音乐制作编配的时候加上“毕旺”的演奏,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康谐风格。 (二)康谐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的创新 由于创作的专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同风格和手法创作的康谐或者具有康谐风格的作品,必然会促进康谐演唱技術和风格的发展和创新。在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中,众多的专业歌唱演员和业余歌手对康谐的演唱技术的掌握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经过专业学习后歌唱的气息和发声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由于大量的借鉴歌剧等表演方式,对传统藏族音乐的演绎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康谐的表演以毕旺为伴奏乐器进行表演,边跳边唱,现在由于创作和表演形式的多元化,除了保留部分原来的表演元素外,还进行了大量的舞台化的表演,使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在声乐技术的发展上也是借鉴了西方美声的训练技术,扩大了演员的音域,加强了声乐演员的气息的控制力,在保留康谐传统风格特色的同时声乐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由于借鉴了歌剧表演的相关手法,演员在表达作品时也具有更深入的情感表达。 四、结语 民间音乐创作技术的更新与声乐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康谐作为康巴藏区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种,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既保留了最本真的风格特色,也吸收了更多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外来元素,丰富、发展和创新了康谐这一风格独特的艺术品种。作为歌唱演员,必须了解和掌握康谐最原始的演唱技术,同时也应开放观念,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充分挖掘康谐的艺术本质的元素,从歌词内容出发,尊重词曲作者的意图和艺术风格特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创新自己的表演观念,提升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体现出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时代性、民族性及民族精神,为康谐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探索出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秋玲,女,藏族,四川省甘孜州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国家二级演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