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 |
范文 | 董娜 【摘 要】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和演唱风格,这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人民的性格特征。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方国家,在“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民族声乐相互融合影响,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一、借鉴美声唱法,使民族声乐演唱更具魅力 我国民族声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创新,现已形成了完全有别于传统戏曲和民歌唱法的独特风格,它在继承传统唱法风格特点以及演唱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吸纳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技巧优势,形成了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兼具时代精神的歌唱艺术。现代民族声乐既有中国传统唱法的韵味、腔调,又保留了中国戏曲的咬字、神情,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我国民族声乐讲求的是字清、腔纯、板正,咬字是“说着唱”;而美声唱法的咬字特点是“唱着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讲述关于演唱行腔的吐字发音。由于西方语言的发音比汉语要简单的多,因此,美声唱法可以把吐字和唱腔结合在一起,重点强调声音的优美,咬字要服从声音。而我们民族声乐重点强调的是字的发音,讲究字在声前。因而民族声乐要借鉴和吸纳美声唱法咬字圆润自然的优点,从而使民族声乐的吐字声音更加饱满流畅。 我国传统声乐还以情感表达和神情韵味为演唱特色,也就是讲求在演唱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比如元杂剧《牡丹亭》《长生殿》等均以情入声,情感与演唱达到高度统一。韵味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也是民族声乐的独有特征,其顿挫抑扬皆为情致,起能悲出、停能喜现,真情流露增添了演唱的感染力,并使观众得到了不可言喻的美妙感受。但是,在作品演唱中如果单靠情感来支撑作品就会显得有些单薄无力,声音共鸣与情感抒发是作品演唱的双翼,不能偏废。民族唱法的声音共鸣偏上,缺乏胸腔、腹腔的下沉共鸣,声音以明亮清脆为主,声音不宏大;而美声唱法吐字圆润,声腔共振的混合共鸣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民族声乐,拓宽了音域,同时也突破了民族声乐单纯使用真声或假声的局限,从而使民族声乐演唱更加饱满,更具穿透力,这就使我国当前一系列民族声乐演唱的歌曲,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融合美声唱法,使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完善 全球一体化发展加快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声乐也应当冲破传统理念的局限,借鉴和吸纳西方声乐艺术的有益特点,充分发挥民族声乐的优势,让民族声乐更具鲜明的性格特征。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打破固步自封的格局,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唱腔优势,从而更好地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不断提高的要求,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精髓部分,解决了民族声乐声音共鸣的问题,注重胸腔、口腔、头腔的混合共鸣,改善了声音的通畅性,通过有效呼吸深度调节、转化,解决了高音问题,延长了歌唱的生命力,演唱者对不同风格特色的歌剧、民歌演唱都能够正确驾驭,科学演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由此产生,比如《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在旋律和行腔等方面都有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和思想情趣,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技巧和共鸣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的文化、音乐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和涌现出来,在多元文化充斥当前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声乐也必须打破固有格局,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现代声乐爱好者的需求。美声唱法的普及对我国民族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使民族声乐教学的训练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美声教学训练方法有利于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民族声乐教学通過借鉴美声唱法,在丰富声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升了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唱法在理论上有相近的一面,演唱方法上也存在许多共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要借鉴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从而使我国的声乐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我们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更好地凸显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风格,从而使民族声乐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对美声唱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族声乐与西方美声唱法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使民族音乐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乐坛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09):115. [2]刘晶.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6(17):36-3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