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研究 |
范文 | 钱丽红 田昌海 [摘? ? ? ? ? ?要]? 初中主题班会是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存在不民主性、差异性以及教师放任不管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部分班主任民主意识薄弱、“唯成绩论”思想根深蒂固以及对“双主体”理念把握不准确等导致的。基于师生互动在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的重要性,针对班主任提出以下三个建议:增强民主协商意识;转变“唯成绩论”思想;科学贯彻“双主体”理念。 [关? ? 键? ?词]? 初中;主题班会;师生互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5.1?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080-02 一、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一)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存在不民主性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的民主更多的是指受教育者享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比如教育者要面向全体,一视同仁,教育者应尊重和热爱学生,等等。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笔者发现:当前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在讲台上讲,也不喜欢提问,由此说明部分班主任与学生互动频率低,师生关系疏远;对于班主任的偶尔提问,没有学生主动回答,班主任就会使用权威强制学生被动回答,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班主任立马变了脸色,对学生实施罚站的惩罚,可见班主任并没有认识到师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将学生的低水平与自身的高水平进行对比,显然,班主任没有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而当学生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班主任不但没有提供帮助反而以严厉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不民主的。 (二)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存在差异性 首先,成绩上的差异性。在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互动时,声音温和、态度亲切,多以微笑、鼓励、表扬等方式为主,学生碰到疑惑时,总是会充满耐心地讲解、引导;而与成绩差的学生互动时,态度冷漠、表情严肃、语言粗暴,学生碰到不懂的知识,通常会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可见,班主任在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互动时采用民主型互动方式比较明显,而与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互动时采用专制型互动方式比较明显。显然,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存在成绩上的差异性。其次,性格上的差异性。笔者通过随堂观察初中主题班会活动发现,班主任一般在与活泼型的学生互动时表现得更民主一些,以微笑、表扬、鼓励为主;而与内向型的学生互动时表现得更冷漠、疏远一些,以严厉批评为主,表情严肃,声音大,以气势压制学生。显然班主任在与两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互动时存在差异性。 (三)班主任对学生放任不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愈加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自由,但在学生自由问题上又出现了混乱,不清楚何谓学生自由,将学生自由理解成追求学生“纯粹的自由”。殊不知,学生自由并不是要学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自由地发展。研究发现,班主任对学生放任不管主要表现在小组活动和情境式活动上。部分班主任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分组,自己讨论,尤其是小组活动的总结部分,很多班主任自己不在现场,由此可见,班主任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是游离于学生之外的。关于班主任参与情境式活动的情况,在教师访谈中,大部分班主任表示,平时很少参与学生的情境式活动,部分班主任甚至认为情境式活动既浪费时间又难以把控,干脆直接不开展。可见,班主任不管是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还是对学生的情境式活动都是放任不管的。 二、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班主任民主意识薄弱 随着“学生中心”论、“双主体”论以及“人本主义”论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愈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有“师道尊严”的思想作祟,仍然以领导者自居,潜意识当中有很强的权威主义思想,很难容忍学生对其权威性挑战,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疑问不是积极启发,而是批评或打压,对学生更多的是“统治”和“支配”,而不是“指导”和“合作”。在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由于班主任民主意识薄弱,总会将自己摆在主导者地位,占据师生互动话语权,学生只能服从不能质疑。师生问答中,班主任有意识地增加了提问频率、提问对象,但仍以权威压制学生,导致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质疑。管控方式上,以惩罚方式居多,班主任总是以制度权威自居,不允许任何学生挑战,当学生调皮捣蛋时,班主任总是以大声训斥、责备等方式来制止学生,以此来维护自身权威。由此可见,班主任民主意识薄弱是导致师生互动缺乏民主性的重要原因,它会影响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班主任“唯成绩论”思想根深蒂固 顾明远教授认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不同学生的“天赋有差异,环境有差异,学生努力的程度有差异”。当前大部分班主任仍受“唯成绩论”的影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对好学生的喜欢是溢于言表的,对少部分学生的喜爱,导致班主任在互动过程中对班级学生兴趣、需求以及想法的把握仅仅来源于部分表现积极的学生,而其他学生的想法、兴趣与需求经常被班主任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只局限于精英式的互动,可见,班主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严重违背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直接以偏概全,显然,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缺乏民主性的。在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中,由于班主任的“唯成績论”思想根深蒂固,对成绩差和调皮的学生,班主任通常以批评、指责的方式来打压学生,而对于成绩好、性格乖巧的学生,班主任总是会心平气和地与之交谈,循循善诱。可见,班主任“唯成绩论”思想的根深蒂固让很多学生深受其害,不能被班主任一视同仁地对待。 (三)班主任对“双主体”理念把握不准确 “双主体”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很多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双主体”教育理念存在认知误区,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拿捏不准,于是直接对学生放任不管。事实证明,主题班会活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双主体”作用的合理发挥,但在笔者调查的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只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漫无目的,主题班会效果大打折扣。研究资料发现,学生在开展小组活动时,班主任游离于在小组活动之外,对小组活动严重缺乏组织协调意识。众所周知,每个小组中总会有调皮或安静的学生,调皮的学生没有管束和引导,就会不安分,影响整个小组活动;而安静的学生没有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就会很胆小,不敢真正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而主题班会活动的最初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通过彼此交往、讨论,产生价值冲突,然后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事实上,由于班主任没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从活动中受益。 三、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策略 (一)增强民主协商意识 班主任要增强自身的民主协商意识意味着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不再以制度权威压制学生。首先,班主任要转变角色定位。初中生已经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做事有主见,不再以教师为中心,面对教师的批评和不理解,他们可能随时爆发,与教师发生冲突;加之主题班会活动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师权威”观念,学会发现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摒弃权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其次,班主任要转变师生互动方式。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应该增强民主协商意识,与学生互动时,应该多使用微笑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喜欢与自己互动的,多使用鼓励的眼神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融入民主的氛围中来。 (二)转变“唯成绩论”思想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由于其智能排列组合的不同,存在着诸多差异,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给予合理的尊重和关心。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班主任要转变“唯成绩论”思想,尊重学生差异性,改变传统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互动行为的积极评价是学生继续参与互动的动力,教师应综合运用言语、非言语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可以从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去建立评价标准,挖掘学生的潜能,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绽放光彩。初中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主题班会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成绩好坏之分,班主任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科学贯彻“双主体”理念 左斌认为,尽管教师和学生都是互动活动的主体,但这两个主体活动所依从的角色规范不同,教师在活动中的相对“知识优势”“权力优势”以及作为社会力量象征的对学生的“评价优势”,使教师不仅有职责而且有能力主动引发学生与自己进行互动,而激发学生与自己持续互动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作为互动主体的学生,与班主任相比,“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够成熟,需要班主任的帮助和引导。科学把握“双主体”理念,班主任既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又要重视自身引导作用,只有两者恰当组合,主题班会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主题班会的师生问答离不开“双主体”的作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都需要二者极度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其次,主题班會的小组活动离不开“双主体”的作用。小组的成员搭配需要班主任的指导,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需要班主任协调,小组讨论需要班主任的引导。最后,主题班会的情境式活动需要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以及班主任的情感引导,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民主教育的内涵[J].教师之友,2003(8). [2]彭涛.基于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和谐师生关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3]沈萍霞.教师权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顾明远.公平而差异: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5]魏晓焕.差异性师生互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6]左斌.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张 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