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分课堂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范文

    喻玉峰 黄伟宏 张义先

    

    

    

    摘 要:笔者通过应用实践发现,对分课堂也同样适用于管理类学科的教学。同时,实践应用评估反馈也指出,要想效果好,对分课堂还得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进行。

    关键词:对分课堂 管理类学科 教学模式

    当笔者听到对分课堂这个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就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教中笔者有时会问学生“你们这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总有人回答“不挂科就好”。而这,并不是教育的目的。于是,笔者很快就在三个课程班展开了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充分运用了隔堂对分的PAD模式: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集体讨论(Discussion),即:第一次课教师讲授,课后学生独立思考做作业吸收内化,第二次课上再展开讨论。此次的实践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思也许能给正在尝试“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同仁一些启示。

    一、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介绍

    第一个课程班,大三工商管理本科,85名学生,上的是专业选修课领导力,2学分。师生每周见一次,每次两节课连着上。

    第二个课程班,73名学生。第三个课程班,55名学生。这两个班同属大二也同属工商管理专业,上的都是专业基础课人力资源管理,4学分。每周见两次,每次也是两节课连着上,课程分别安排在星期二和星期四。与第一个课程班不同,这两个班笔者均采取了一半对分课堂一半传统课堂的模式,以便笔者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二、教学成效评估及反馈

    1.教学成效评估

    (1)领导力课程班。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对比,在影响力、洞察力、人际冲突平息能力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学期结束后的后测结果仅有些许提升,提升率分别为1.23%、1.74%、1.08%(图1)。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班。对于下面提到的五个问题,学生自评的前测和后测对比有明显的提升。后测结果比前测分别提升了52.4%、65.5%、81.0%、58.2%、44.3%。平均提升率60.3%(图2)。

    上述图中的题1至题5内容分别为:

    题1:你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现状吗?

    题2:你了解组织的战略规划、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彼此之间的关系吗?

    题3:你是否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题4:如果让你为一家100人左右的新型公司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你是否知道如何着手?

    题5:如果让你负责人力资源部某个模块的工作,你是否能胜任?

    2.对于对分课堂的教学反馈

    学生们对于领导艺术与领导者修养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反馈见下表。

    数据显示,认同对分课堂模式的比例相对较高,均达到或接近一半。认为传统模式更好的比例也各有百分之十几。而建议教师将对分与传统或其他教学模式结合的大概占1/4左右。此外,还收集到如下信息。

    (1)认为对分模式好的调查者,她们所提到的正是对分课堂本身自带的优势:能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看书预习、互动讨论、使学生自己对课堂有掌控感和话语权等。

    (2)认为传统模式更好的调查者中,有人明确说:传统模式省劲,只要听教师讲就好了,也不用每次课后都有作业。还有人表示喜欢传统模式是因为传统模式教师讲授的时间多、内容也比较有体系,更重要的是还有时间听教师讲一些发生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案例。

    (3)选择“二者结合”的调查者认为,有些内容教师可以多讲一点,有些内容让学生讨论更好一些;建议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及反应进行调整。此外,学生表示每次都是同样的对分讨论模式很枯燥,建议适当调换别的方式。

    (4)选择“对分不好”的调查者为两个不同科目中各有1人。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班的学生表示:“对分课堂虽然能解决学生最感兴趣的题目,但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和效率不高”;而领导艺术与领导者修养班的则表示“讨论内容大多显得比较空虚不实在,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东西”。

    (5)最后那些没有发表任何意见的学生也许是无所谓吧。尽管什么都没说,但可以推测,她们的学习热情并未被激发。

    三、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课堂其影响因素除了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学校、软硬件在内的各种环境,如:各种规章制度。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图3)。

    1.教师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的身份定位影响着课堂的效果。传统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導着、协助者、评价者。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成效承担着第一责任人的重任。效果好不好,几乎全由教师决定。在进行对分课堂教学实验探索课上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从最后的效果来说,这个度把握得不是很理想。对于学生的小组探讨,笔者几乎不参与,全部把自主权交给他们,不主导、也不评价干涉,仅对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生怕因为自己的“插手”打破了他们本身的探索。结果,有些组完全就没很好地组织讨论,或者讨论浅尝辄止,浪费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2)教师的准备度和专业度影响着课堂效果。这次用来实验的领导艺术和领导者修养课程是第一次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以前都是给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培训,而且是一次性上完的半天至两天不等长度的课程,其节奏与在大学校园课程有很大的差异。由于面对的是在校大学生,导致在内容选择、课程准备上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当看到学生的评估结果的提升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几时,虽然觉得有些遗憾,但也没有很惊讶。一堂好的课程,需要教师对框架、主线、重点、难点、每一次的教学任务及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而另外一个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除了在企业教授过多次外,在学校也教授过将近十年,不管是准备度还是专业度,都好很多。总的来说,学生的评估反馈与教师的现实情况以及预期基本一致。对分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上,学生常常提出一些令人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笔者未曾预料的。另外学生会搜集很多资料包括当今的热点,融会贯通到课程中来。如,2019年的热点“996”现象,当学习到人力资源的目标“保留人才时”,就有学生提出“如何看待当下996与人才保留的关系?”,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没有比看到这些更让人欣喜了:学生的思想被撬动了,他们开始在自由和学术的空间运转。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用现实来印证理论,然后又试着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这正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2.学生在有效课堂的角色定位

    学生的角色在传统的课堂中大多是被动的“接收者”,现在加入了“发现者”和“交流者”的角色。带着发现好玩新奇有趣事物的心态进入学习,收获自然会比传统教学时有所提升。毕竟,说到玩,大家都是开心的。当学习也变得有趣、好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就“開挂”了。

    3.环境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如果学校允许教师在终结性评价时采取灵活的方式,那么对于对分课堂的推广实施绝对是好消息。很明显,按照传统方式给学生一套试题考试未必是考核学生所学的最好方法。在笔者看来,能不能有独特的看法和观点、能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这些能力更重要。而传统的笔试虽然也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总感觉少了一点东西。这次在给大三学生上领导艺术与领导者修养课程时,除了卷面考试笔者还增加了口试,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到了学生更多的能力状况,如: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灵活性、沟通与倾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些能力是能帮学生们未来走上社会时快速融入社会的重要能力。同时,笔者觉得可以尝试广西科技大学吴显华教师和欧阳凤莲教师提出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份试卷,教师根据试卷的质量来评定成绩”的办法。也许,学生命题这种考核方式真的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对于过程型评估,如果采用平顶山学院刘志平教师的建议,采用观察评估、口头评估等方式,那么现有的体制则要求保留大量详细的过程评估记录,这样的话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工作量,由此也会带来操作上的难度。

    四、未来可以考虑的改善

    一个学期过去了,下个学期也许能按照学生们的建议,将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或其他方式更好地结合。结合上学期的实践,有如下反思后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保持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要局限于对分最原始的方法,除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管理学科中过去常用的案例分析、体验活动、游戏测试、主题讨论、主题演讲、读后感及分享等仍然可以保留。结合每次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设计和调整。一方面使课程的内容得到更好的演绎和诠释,另一方面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避免枯燥。

    2.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

    如领导艺术与领导者修养课程除了理论,比较重视体验和感悟,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除了理论外,更多的是实操以及对其工具的掌握。那么在课程设计上、选用的具体方法上也是有差异的,应该结合学科的特色而使课程的演绎有所不同。

    3.确保学生的讨论效果,重视分组

    笔者之前采用过固定分组,也采用过随机分组。对这两种方法学生们有褒有贬,笔者自己也觉得各有利弊。有人建议过各种成绩的学生混合成组,还有人提到成绩差不多的人组成一个小组,笔者都没有采纳,而笔者仅用了随机分组,还尝试过自由组合。笔者不觉得以往成绩优秀的就一定思维活跃、有想法、善于思考,也不觉得管理类学科其他的成绩对目前的科目有借鉴作用,所以,笔者没有看学生以前的成绩。综合考虑,感觉还是让学生自由分组,凑不成组的教师再帮忙组队可能更利于学生讨论。学期中,可以重新分一次组,这个时候再采用随机分组条件会更成熟一些。因为经过半个学期的熟悉,即使原来不认识的人多少也有一点印象了。这个时候再同组一起讨论会相对容易展开话题。

    4.重视学生个人发言

    如果常常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发言,很快会发现,小组站出来的代表总是那一两个人,一旦换第三人,那么就很清楚地看到“搭便车”的情况。

    5.重视教材

    笔者认为,在对分课堂中称教材为教学之魂并不为过。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对于细节大量留白,需要学生课后学习,所以选用的教材应该框架和主线鲜明,除了理论还应辅有一些案例、测试、活动或练习。同时,内容方面应基本覆盖“留白区”,但又不需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继续留有一定的空白为好,让学生去继续寻找别的信息资源。所以,它的内容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这一点是以前没有体会的。

    教学—反思—改善—重新设计,这个循环真的很实用。而学生在思考内化和讨论中,也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振华,杨艳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观念的影响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 2019(S1).

    [2]花明.浅论《采购实务》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3]张杨,黄姗姗,王勇,冯达.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定位及实践[J].智库时代,2019(8).

    [4]吴显华,欧阳凤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9(4).

    [5]刘志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

    (作者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