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要素、特性与路径 |
范文 | 王伟毅 周春林 顾至欣 摘 要 课程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金课”包括课程讲思政、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优、考核方式活、教材精品化、教学团队强六个核心要素。高职院校“金课”具有三个独有的特征,即职业性、动力性和系统性。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路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坚持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多元化的新型课程评价体系,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质量保障中的专业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金课;要素;特性;建设路径 一、“金课”的时代召唤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其中谈到职业教育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教育体系,培养社会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的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出,坚持内涵发展,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要“全面施工内部装修”,明确坚持“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掀起一场“课堂革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9个坚持”和“6个下功夫”,明确了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通称“职教二十条”,再一次细化明确了“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提出创建一批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概括为五个“新要求”: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要求;立体化交叉融合的新要求。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成为高职院校课堂改革建设的方向指南。 二、“金课”的历史源起 在我国,从“精”到“金”的课程认识历程大概分为五个阶段[3]。 第一阶段:1998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是为一流教学水平创建和高水平教师培养途径、机制方面的一次探索。 第二阶段: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提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三阶段: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下发,在全国启动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00门)、视频公开课(1000门)。 第四阶段: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下发,“慕课”一词首次出现,其意思就是“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目的就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 第五阶段:2018年《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下发,“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也是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的文件,由此,“金课”正式诞生。 三、“金课”与“水课”的区别 课程本没有“水”“金”之分,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列入的每門课程,都是经过广泛社会调研并深入研讨和论证的,对学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都会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只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了是注入“水”还是镀上“金”的区别。从“金课”的字面意义上就能够很直观表达它的属性,就是“金”即贵重、难得、尊贵之意,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水课”。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都会有“含金量”或“含水量”区别,这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当任何一个方面的“水量”注入到一定程度,并且“水量”远远大于“金量”时,认为该门课程就是“水课”,反之如果“金量”添加到一定程度,且“金量”远大于“水量”时,将该门课程称之为“金课”。通常把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学习考核单一,学生不用“抬腿”就可以通过,课程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缺乏对学生素养养成等类型的课程,都归结为“水课”范畴,故“水课”具有“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特点。 关于“金课”的定义,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系统阐述了“金课”概念[4]:其一,具有高阶性: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变简单的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其二,具有创新性: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使所授知识能够及时反映“业态”的新变化和未来发展新趋势;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突破传统在固定时空条件下“一灌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新技术、新工具开展“对话课堂”教学;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达到学做合一、学思合一、个性发展的效果。其三,具有挑战度:课程必须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一起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研究思考。因此,“金课”的特性可以归结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5]。 四、高职“金课”建设的“六个要素” 随着“金课”一词的出现,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金课”也固然成为所有教育者和教育领域讨论的热词。怎么样才能成为一门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金课”?笔者结合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与特点总结了六个核心要素。 “金”在课程讲思政。将“金色”作为“金课”的鲜亮底色,着力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改革。所谓“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引领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发挥通识课程在育人方面的基础地位,加强专业课程要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强调价值引领,让每门课程肩负起育人功能,使人人懂思政,课课讲育人,让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得益彰。 “金”在教学内容新。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层出不穷,教学内容要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在夯实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将社会上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新的行业产业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引入教学内容,并注重前后续课程的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努力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高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金”在教学方法优。要善于运用“新工具”,如“爱课程”“智慧职教”“蓝墨云”等教学平台,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究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教师由“演员”转为“导演”,学生要由“观众”转为“演员”,或形成“共同导演”;教师的任务由原来的教学灌输转变为教学帮扶,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会学、懂学、学懂,着重体现“学”这一主体。 “金”在考核方式活。要能够与时俱进,构建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不能简单地以一次考试定成绩、以平时上课的出勤率来计算平时成绩,要从重结局向重过程转变,从重考分向重素质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实一体转变,从统一格调向分类、个性转变,从教师对学生考评向学生互评转变,要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金”在教材精品化。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和主导性功能,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因此“金课”需要有“金教材”相匹配,建设形式新颖多样、内容前沿先进,呈现方式为立体化、数字化的新形态教材是“金课”建设的核心元素之一,也是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条件之一。 “金”在教学团队强。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和新人的时代重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学历、较深的理论知识等,由于实际条件限制,大部分年轻教师对企业实际工作不了解,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取长补短”,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学骨干、教学服务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企业精英、技术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双方相互交流学习,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高职“金课”建设的“三个特性” (一)职业性 “职业性”是划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依据,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6],也是其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高职教育职业方向比较明确,所开设的专业强调对应一定的职业和岗位,体现在专业开设方面;其二,高职教育强调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为主要形式的订单(特项)教育,注重“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育人,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其三,高职教育的技能性特点明显,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方面;其四,高职教育的课程以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为线索,教学内容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重点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 (二)动力性 “金课”的学习动力其根本是来自于课程教学策略上的科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标准有机融合,体现在课程改革的构建方面;其二,摒弃“陈旧”“老套”的教学内容,结合业态发展与变革,及时更新业内发展最新向标与新理念,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其三,采取“问题导向”的探究性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體现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其四,完善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评、奖励性考评,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避免学生期末考试“一刀切”现象,体现在学生学业考评方面。 (三)系统性 高职“金课”在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要充分考量各分立课程的体系结构[7],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应无缝对接“工作岗位(群)”需求,按照工作过程、典型任务,推理出所需开设的具体课程,然后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之间需要前后衔接与相互配合,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其二,按照“工作岗位(群)”需求,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学习重点内容和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和系统性;其三,以“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体,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形成“学思结合课堂”和“对话课堂”并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系统性。 六、高职“金课”建设的“三个路径” (一)坚持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者,不能单一、局限地把课程视作是学生日后谋求职业的手段,也不能把课程片面地视作是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训练材料,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内在联系。同时,适度提升课程深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行业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并面向社会全面公开,要经得起社会的监督与评价,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课程、学习课程、掌握课程、应用课程,然后能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做出科学规划,这才是课程建设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构建多元化的新型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使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与社会行(企)业对专门化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并与专业技术的革新同步,使“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新要求”相适应。其次,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技术新发展”相同步,让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向。再次,要建章立制,奖勤罚懒,鼓励教师不断开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专业动态调整,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探究业态发展新动向、新知识,使“专业设置调整”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相吻合。因此,要将“金课”建设作为“牛鼻子”,深入钻研,特别注重建设过程、建设成效,使之成为“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的一流课程,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原则和方针。 (三)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质量保障中的专业作用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社会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但在课程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这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价作用,紧紧依靠专家学者、行(企)业高管精英、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有益探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固化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究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和混合所有制等办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践“识岗、跟岗、顶岗”需要。要建立校企人员互聘、互评制度,要从对“教师、教材、教学”的过度关注转向更加重视“学习投入、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让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和结果性学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切实增强以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崔佳,宋耀武.“金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3):47-49. [2]乔为.学徒课堂: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样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3-30. [3]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4]柴勤芳.对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融合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5):95-97. [5]高鸿.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迈向职业教育强国[J].教育与职业,2019(9):10-15. [6]王石.用高职“思政金课”铸魂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79-81. [7]侯长林.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J].职教论坛,2019(3):58-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