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协同学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 |
范文 | 沈钰 韩永强
摘 要 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机理,对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区域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和筛选,构建协同度测量模型,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实证分析我国2011年至2017年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的有序度和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结果显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有序度走势动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应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扩大经费有效使用范围;打破层次禁锢,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贡献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力。 关键词 协同学;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 一、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是指通过统筹协调优化配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资源与供给需求,进而达到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支撑,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 协同学理论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或系统,为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而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1]。基于协同学理论观点,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是指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两个社会单元通过各指标因素的有序匹配,促进两个子系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在协同学视域下,我国学者们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发展内涵、发展关系等,尚未把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引入到研究中。此外,在协同度测量研究中,孟庆松和韩文秀在协同学理论视域下,以系统理论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为出发点,构建了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数学模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该模型从协同学角度,对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度和系统间的协同度进行有效测量。例如,张延平和李明生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了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复合模型,选取全国30个省市区域的样本数据进行协调适配度测评[2];芮雪琴等在分析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度时,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了评价[3];杨娟娟通过筛选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指标体系,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协同度数学模型,实证分析了广东省1996-2011年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度。综合以上分析,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4]。本研究旨在通过引入该模型对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的协同度进行实证测量,客观分析二者协同度测量指标,为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间构建一种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均衡协调发展的和谐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模型构建 (一)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机理 复合系统是由两个及以上相互独立的子系统组成的具备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呈现出有序结构,即在系统内部,其子系统或构成指标因素都按照一定的方式协同有序进行活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就是典型的协同复合系统,由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构成,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具有一定结构,能够实现某些特定功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为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人力支撑,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参与生产一线的工作,将创新知识理论成果转化为直接劳动生产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的转型发展。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且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催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创造了较大的需求空间。二者之间通过劳动力供给与生产效率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兴产业、企业在创新、升级和转型过程中依赖技术技能人才的参与,而区域经济效益提升不断变革劳动力需求,提供创新智能生产条件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变革。二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加快形成技术技能人才聚集效应,提升生产效率。 (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模型构建 借鉴孟庆松和韩文秀研究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量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调度。设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为S,S=(S1,S2,…,Sj),Sj为复合系统S的第j个子系统,j∈[1,2]。其中包括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S1和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S2,即S=(S1,S2)。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推动复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构成子系统的序参量,即指标因素的协同作用决定复合系统的状态和结构[5]。 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uj(eji)通过“集成”产生子系统有序度,各序参量的数值大小和子系统之间的组合形式决定整体系统的总体性能,使用几何平均法进行集成: 为科学测量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协同度,设在已定的某一初始时刻t0,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或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的系统有序度为uj0(ej),j=1,2;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为t1,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或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的系统有序度为uj1(ej),j=1,2。定义Dt为复合系统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θ=,j=1,2,…,n。当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統的协同度Dt∈[-1,1],其值越大,说明该复合系统协调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此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是由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和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共同决定的,如果一个子系统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大,而另外一个子系统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小或者下降,则整个系统的协同度会偏低,甚至不协调,体现为Dt∈[-1,0]。 (三)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在协同学理论中,子系统序参量是系统聚集状态转变前后所发生的本质改变的突出标志。其不是单一的指标元素,是由若干具有相同特性的元素组成的集体。表示各子系统对协同运动的贡献总和,即子系统参与协同运动的程度。序参量属于宏观参量,用于描述系统的整体行为,来源于子系统间的协同合作,起到支配子系统的作用,决定协同度测量模型从无序到有序过程的转变,是测量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的重要参数。因此,序参量的选择应是经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区域经济效益两个子系统耦合对接后同时具备双方面特质的指标,即由若干个或一系列的序参量构成。 在现有的协同度测量模型研究中,学者们对多个领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度测量指标体系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张延平以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为研究对象,以区域人才投入、生成、配置和效能发挥四个时序环节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规模扩张及水平提升两个角度为思路,提取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教育投入增长率、高等教育投入占GDP比重、高等教育投入增长率、R&D投入占GDP比重、R&D投入增长率、人才占人口比率、人才占从业人员比率、三大产业人才结构高度化、三大产业人才数量供需结构协调化、三大产业从业人才结构偏离度、从业人才生产率等数十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进行测量[6];芮雪琴等人对我国31个省(区、市)科技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研究,从规模、结构、水平、效应四个维度进行构建,选择科技经费支出总额、科技工作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占比、国家(地区)GDP、R&D投入占比、政府财政收入等指标对二者的协同度进行测量[7];刘升学、刘甜甜以湖南省為例,从区域经济产出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人均 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9个指标来考察[8];王新和于丽艳从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两个维度,确定教育经费支出占比、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三大产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比重、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比、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R&D经费占比及支出增长率、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等14个指标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协同度进行了测量[9]。此外,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端,部分学者也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度进行了测量。例如,陈基纯、王枫分别从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结构和效益出发,选取8个指标,对区域高职教育和经济协调差异度进行实测[10];杨娟娟从教育经费投入、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产出、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经济增长总量、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10个维度对二者的协同度进行测量[11];朱德全、徐小容以三大产业产值占比和技能型人才职称考核占比为指标探索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路径[12];赵桐、陈杨以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为研究对象,以装备制造业就业人数、专业应届毕业生人数及其占比为指标,分析了辽宁地域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供给情况[13]。 综合上述测量指标,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从资本投入、人力输出、效益产出三个方面进行衡量,详细指标见表1。 (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等级标准划分 协同等级是指把协同度0.00000~1.00000划分成10个等级连续区间,每一区间代表一个协同等级,每个等级代表一类协同状态,形成连续的阶梯[14]。协同度0.50000是失调与协同状态的分界线。参照张延平等依据3种不同计算方法下的均值来确定10级协同等级标准,从小到大依次是极度失调(0.00000~0.10000)、高度失调(0.10001~0.20000)、中度失调(0.20001~0.30000)、低度失调(0.30001~0.40000)、弱度失调(0.40001~0.50000)、弱度协调(0.50001~0.60000)、低度协调(0.60001~0.70000)、中度协调(0.70001~0.80000)、高度协调(0.80001~0.90000)、极度协调(0.90001~1.00000)。 三、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模型实证分析 (一)原始数据收集及处理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持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研究样本选择2011-2017年进行分析,相关数据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以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对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和各项指标赋权。 首先,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因为各指标数据间单位不一致,在社会环境中代表不同的现实意义。为消除不同量纲产生的影响,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数据转化为[-1,1]之间,保证每一项指标具有相同的含义。数据处理中所用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p表示上述指标体系第i项二级指标中的第p项指标,vip归一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max(xip)和min(xip)分别表示第i项二级指标中的第p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其次,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在协同度测量中,确定的每一项指标都对系统具有独特作用。指标的科学赋权可表示其在同一指标层次中所处的地位,反映该指标变化对测量结果变化所引起的作用。因此,基于归一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客观确定各指标权重,使测量结果更具科学性。熵权法是常用的客观赋权法,通过计算各指标蕴含信息的熵值大小,确定指标权重。旨在为科学测量指标权重大小,减少主观进行指标赋权的随意性,使赋权结果更具有信服力。 对于指标体系中的某指标p,vip表示进行标准处理后的某指标,二者之间的差异越大,代表某指标对预测对象的影响程度越深。也就是说,某指标内部蕴含该对象的信息越丰富。基于对熵的界定,指标蕴含信息的多寡,与熵值的增加或减少相关,熵可以有效测量指标蕴含信息程度的大小,综上,指标权重的计算步骤可具体表述如下: 首先,计算第i项二级指标中的第p项指标的特征比重fip(0≤fip≤10),计算公式为: (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 基于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将2011-2017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中所有的序参量指标数据最小值作下限值,最大值为上限值。根据上述计算公式,k取指标数量i的中位数,则k为8.5,因此,前8位指标为正向指标,后8位指标为负向指标。将数据代入上述协同度测量公式,得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各序参量的有序度,进一步计算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各子系统的有序度,继而得出2011-2017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3。 (三)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测量结果分析 根据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公式,对系统的初始时刻分两种情况进行设定:一是以2011年为初始时刻,二是以其上一年为初始时刻。分别基于两种设定对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计算。 设定2011年为复合系统的初始时刻,将计算结果对比协同等级发现,2011-2017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处于高度失调与弱度协调之间,协同度走势呈动荡状。2011-2013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属于中度失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度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受国家增加职业教育补助财政支出影响,复合系统协调度得到提升,处于弱度失调。对比初始时刻2011年,2015年各子系统有序度降低,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缓慢,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较前两年却明显上升,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才增长速度失调,致使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处于这7年间最低水平,二者高度失调。2016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效益子系统有序度处于同一等级,复合系统的协同度也最高,属于弱度协调。研究证明,各子系统间有序度应保持一致,系统内任一子系統有序度过高或过低都对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影响重大。 当设定相邻年为初始时刻时,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持续上升,复合系统协同度从2012年处于中度失调,逐步达到弱度协调状态。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的刺激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也随之加大,每年通过职业技能考核的人数不断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考察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偏差数据发现,第一产业人才过剩,第二、三产业人才供不应求,可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实际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失衡,这是导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子系统有序度和区域经济效益有序度存在差距的直接因素。复合系统相邻基期有序度持续增长,说明技术技能人才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之间存在协同互动关系,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协同度的建议 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是实现高新技术探索、实践、完善以及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一批有着精湛技术的实践型人才队伍,技术技能人才资本积累不仅能使国家经济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而且能使劳动力队伍结构丰富,实现经济效益稳定增长。通过实证测量发现,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效益间处于低度失调状态,对比“十二五”末期,协同度有所提高,但提高力度不大;距达到中度协调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加大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扩大经费有效使用范围 职业教育经费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教育经费投入越充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规模发展越快。从近几年的全国数据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连续增加,虽然增幅还不是特别稳定,但从职业教育投入占国家GDP比重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持续上升。然而,对比普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经费还不到其一半,经费投入的失衡难以完成培养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标。因此,在遵循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带资加入职业教育办学,建立经济发展动态调节职业教育经费机制,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资金使用,逐渐缩小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 (二)打破层次禁锢,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生了许多高水平和高智能劳动力岗位,推动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转变。打破原有的职业教育单一办学模式,引导院校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征探索差异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立足于企业根本,推动技术成果的创新与转化。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办学的探索,满足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劳动岗位第一线所需的大专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体,进一步发展本科甚至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职业教育与各级普通教育良好衔接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贡献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指出,企业专用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源泉,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的技术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14]。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推动生产技术变革与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技术技能人才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已达到10.6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102.36%。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产业转型发展所需人才和开发现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本中的作用,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联动机制,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贡献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6]张延平,李明生.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177-192. [3][7]芮雪琴,李亚男,牛冲槐.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J].中国科技论坛,2015(8):106-110. [4][11]杨娟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增长协同度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5(4):77-82. [5]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4):444-446. [8]刘升学,刘娟娟.湖南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64-71. [9]王新,于丽艳.基于协同学的黑龙江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性评价[J].对外经贸,2015(7):56-59. [10]陈基纯,王枫.广东高职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的定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33-37. [12]朱德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2014(7):45-53. [13]赵桐,陈杨.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高职人才供给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8):33-36. [14]OECD. New sources of growth: knowledge-based capital driving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21st century[EB/OL].(2011-05-17)[2020-02-01].http://www.oecd.org.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