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高专大学生责任心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
范文 | 莫军华 [摘 要] 通过对1261名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从调查的数据了解到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责任心的现状:一是责任认知模糊,责任情感不强烈;二是责任意志薄弱,责任行为不坚定;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对策:一是健全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机制;二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责任教育体系;三是将全程体验式教育方法运动到大学生责任教育中。 [关键词] 大学生;责任心;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4-0061-03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 当代大学生责任心现状扫描 “责任心是一种自觉把‘分内事做好的重要人格特质, 即个体对自我应负责的自觉意识与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1],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 “责任心是以认知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动来体现”。 [2] 为深入了解高职高专大学生责任心的现状 , “‘中国梦视野下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与其责任心的相关性研究”的课题组于 2015 年至 2016 年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此次一共调查问卷了1261名大学生, 其中被调查男生为150 人, 女生1111 人。调查内容涉及自我责任意识、对他人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集体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 现将调查的情况展现如下。 自我责任意识:一个人要有自我责任意识,才会有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正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样的道理,所以说,自我责任意识是责任心的基础,是其他责任意识的前提,只有提高自我责任意识,才能促进其他责任意识的提升。调查显示: 在 “你会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来保持自身的身体健康吗?”的选项上, 66.6% 的学生选择 “会”, 33.4% 的学生选择 “不会”。 在 “你有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吗” 的选项上,42.7% 的学生选择 “有,并一直为之努力”, 40.4% 的学生选择“有,但坚持不够”,12.8% 的学生选择 “想过,但是不明确”, 4.1%的学生选择 “没有”。 在 “大学期间你逃课吗?” 的选项上, 59.5% 的学生选择 “从不旷缺课”, 30.5% 学生选择 “偶然旷缺课”, 10% 学生选择 “想旷课就旷课”。 在 “大学期间,你做作业的方式是” 的选项上, 76.9% 学生选择 “自己独立完成”, 13.1% 的学生选择 “抄袭同学的” , 3.7% 的学生选择 “上网下载抄袭” , 1% 的学生选择 “缺交作业” ,5.3% 的学生选择 “其他—”。 他人责任意识: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都与其他人发生着或近或远的关系,一个人对他人有责任心,别人也会投桃报李,报之以责任行为,如此良性循环,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和谐,生活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生活的幸福指数就会高,反之,亦然。调查显示:在 “乘坐公交车时,你会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吗?” 的选项上,89.1% 的学生选择 “任何情况都会让座” ,8.6% 的学生选择 “心情好时会让座” ,2.1% 的学生选择 “有熟人在时会让座”,0.2% 的学生选择 “从不让座”。 在 “当看到有人身陷逆境时,你会怎么办?” 的选项上,71.1% 的学生选择 “貌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 15.9% 的学生选择“心情好时会帮助, 10.4% 的学生选择 “熟人在时会给予帮助”, 2.6%的学生选择 “好人难做,袖手旁观”。 在 “答应别人的事,做不到你会怎么办?” 的选项上,37.4% 的学生选择 “深深自责,以后找机会弥补”,50.3% 的学生选择 “向对方解释,请求原谅”, 8.9% 的学生选择 “告诉对方自己做不到” , 3.4% 的学生选择 “不放在心上”。 在 “当你冒犯别人是,你会?” 的选项上,64.3% 的学生选择 “深深自责,马上向别人道歉”,8.6% 的学生选择 “反过来指责别人”,7.7% 的学生选择 “不以为然,不放在心上” ,19.4% 的学生选择 “看清楚再做出进一步抉择”。 家庭责任意识:古人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家庭的和睦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然而家庭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奉献,因此家庭责任意识是一个家庭的基石。调查显示:在 “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并送去生日祝福或生日礼物?” 的选项上,45.7% 的学生选择 “记得,并经常这样做” ,39.7% 的学生选择 “有时忘记,但记得时会这样做” ,6.7% 的学生选择 “很少记得,敷衍一下就过去了” ,7.9% 的学生选择 “不记得”。 在 “你给父母打电话的频率高吗?” 的选项上,17.2% 的学生选择 “很高,一周五六次”, 29.7% 的学生选择“较高,每周三四次”,44.3% 的学生选择 “一般,一月五六次”, 8.8%的学生选择 “几乎不打”。 在 “你和父母聊天的内容?” 的选项上, 53.6% 的學生选择 “.问候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 33.7% 的学生选择 “纯粹聊天”, 8.8% 的学生选择 “向父母要钱要物要帮助” , 3.9% 的学生选择 “向父母诉苦”。 在 “在家时,你有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习惯吗?” 的选项上, 66.5% 的学生选择 “经常”,25.4% 的学生选择 “偶尔” , 3.9% 的学生选择 “很少” ,4.2% 的学生选择 “从不做家务”。 集体责任意识:雷锋同志曾指出:“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唇亡齿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集体(班级、国家和社会)责任意识是责任意识的核心因素,是责任心的关键内容,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起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调查显示:在 “你对所在班级的态度是?” 的选项上,38.5% 的学生选择 “非常热爱” ,51.4% 的学生选择 “一般情况” ,4.4% 的学生选择 “谈不上感情” ,5.7% 的学生选择 “所无谓”。 在 “对于学校、系部或班级活动,你是” 的选项上,22% 的学生选择 “很少参加,并怎么关注” ,37.5% 的学生选择 “很少参加,但经常关注” ,10.4% 的学生选择 “经常参加,并很关注” ,29.1% 的学生选择 “看情况,与自己的安排不冲突就参加” ,1% 的学生选择 “从不参加”。在 “当你在公车上遇到小偷在行窃时,你会?” 的选项上,23.9% 的学生选择 “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25.8% 的学生选择“当做没看到”,50.3% 的学生选择 “看情况,再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出手”。 在 “你是否参加过无偿献血或是为贫困地区捐款灯爱心活动” 的选项上,20.2% 的学生选择 “从不参加”,58.2% 的学生选择 “偶尔参加”,12.4% 的学生选择 “看他人去了自己也去” ,9.2% 的学生选择 “经常参加”。 在 “你是否经常关注国际、国内新闻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及现象?” 的选项上,22.8% 的学生选择 “几乎天天都关注”,63.4% 的学生选择 “偶尔会关注”, 13.8% 的学生选择 “不关注”。 在 “当你面临选择时,你最先考虑的是?” 的选项上, 33.9% 的学生选择 “社会、国家需要”, 46% 的学生选择 “家庭需要”, 20.1% 的学生选择 “个人需要”。 二 当代大学生责任心的现状分析和原因剖析 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责任心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责任认知模糊,责任情感不强烈 经过三年的幼儿启蒙、九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及大学阶段的深造 大学生们都有了一定的责任认知,意识到自己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对责任心的内容掌握的不够全面和系统,很多大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地接受,死记硬背地记忆,导致一知半解,知而不行。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统一的责任教育教材;二是没有标准的责任教育内容;三是没有树立起专业的责任教育理念;四是责任教育计划性不强,规划性不够;五是责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太过于生硬;据调查了解,42.7%人认为责任教育内容过于偏重说理,与现实结合不足难以给学生指导;37.4%的这些都导致了家长或老师在责任教育不够全面和系统,他们经常是就孩子或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要么就是有感而发对孩子或学生进行引导,这样的教育,既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更不够系统。孩子或学生听后,一知半解,云里来雾里去,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责任认知,由于学生只知道要怎么做,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清楚这样做的意义,所以降低了他们的责任情感。 (二)责任意志薄弱,责任行为不坚定 从调查中所知,大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也曾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更是有着一颗向善之心,但是由于责任教育不够科学,影响了他们的责任认知,加之他们社会实践欠缺,责任体验不足,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责任感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词道出了情的力量和魅力,情同此理,有感情的责任,它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执着的追求,内在驱动,前进的动力;反之,没有感情的责任,它是一种不痛不痒的应付,是一种来自他人压力的负担。可见,责任感情牵强不浓,会导致责任意志力的薄弱,意志力不够坚强的人,他往往望难止步,半途而废,这样会导致他们责任行为有心无力,不够坚定,从而影响了他们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责任心的提高。 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对策 从对大学生责任心现状进行调查,且通过数据分析可知, 当代大学生责任心不够强,具体的原因就是出在责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责任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健全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机制 科学的制度可以引导人们有序的开展工作,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正如孟子所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样的道理。因此,要使责任教育得到真正的实施和有效的落实,必须建立健全责任教育的机制。一是应该从制度上设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开设责任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规定相应的学分和考查方式,结合专业的特点科学构建课程内容,安排相关的专业人士讲授,以此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责任理论的教育,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责任理论认知。二是从制度上规定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的各个机关单位和教辅部门在管理和服务中要做到管理和服务育人,对学生进行责任的引导和示范,通过三位一体的育人方式,构建起全员育人的机制,在全校中营造七浓厚的责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在制度上引导学工处、就业处、校团委、各系学工队伍协同创新,共同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各种社会实践的目标和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且联合起来,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一起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责任教育体系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空间和成长的环境,三者教育的环境一致性,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1+1﹥2的效果。通过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责任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家庭责任教育是启蒙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感性上认知责任认知;二是学校责任教育是责任教育的主要阵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理论;三是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有益于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进一步理解和领悟责任认知,和丰富责任情感。 (三)高校要营造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责任的意识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在寝室文化、班级文化、教室文化、校园文化等的建设中可以注入责任因素,通过在教室和宿舍的墙上、校园的宣传橱窗上、校园网上、校广播上等大力宣传责任认知和践行责任行为的榜样,从而营造了浓厚的责任氛围,大学生们耳濡目染,就会产生“羊群效应”,从而激发和提高了责任意识。 (四)丰富责任教育的方式,引入全程体验式教育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是一个深入地学习思考, 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升华过程。 ”[3]因此,我们在责任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全程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引导学生先树立自我责任意识,进而确立他人责任意识,从树立家庭责任意识再到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这样的层层深入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里所说的直接经验,就是生活体验,社会实践。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可见,运用体验式的责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领悟,也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责任教育的内容,践行责任行为。总而言之,对大学生实施全程体验式责任教育的方法,吻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丰富大学生的责任情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志,从而引领他们的责任行为。 參考文献 [1]刘波平,陈力.论责任和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5):26. [2]百度百科.责任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6TaaIQ0Iw1Cnck f6 Cm86Xn6sAHr8JcUiSEBbdw7T5IKS56ycgwfPfBCj3irG6i-NQx7eR-qILdZEd8q8o9Js_2016-1-29. [3]李良虎.高校全程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J].广西教育,2013(11):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