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资本论》“课程思政”的经验与反思
范文

    周立斌 王希艳

    摘 ?要:当前,我国各高校正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这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与本学校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的模式,以使本校的“課程思政”改革顺利推行下去,形成全程全方位全员的育人局面。文章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出发,以《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为例,阐明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总结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模式,提炼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的特色,论证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提升措施。

    关键词:《资本论》;课程思政;德育元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1-0186-04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re undertaking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rying to find the mod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combining with their actual conditions to smoothly carry out their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forming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all round education and all people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of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and taking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on "Capital"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of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on "Capital", summarizes the mod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on "Capital",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on "Capital", and argues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on "Capital".

    Keywords: "Cap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teaching mode

    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尤其是对专业课的教师来说,要想完成“课程思政”的这一改革任务,绝非易事。承担“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实现从专业授课到 “课程思政”授课的根本性转变,而且要具备从事“课程思政”的具体思路、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技巧。那么,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如何而来呢?除了教师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外,借鉴成功的“课程思政”模式应该说是一条捷径。本文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出发,以《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为例,对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总结,期望能对高校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教师,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资本论》“课程思政”产生的背景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建设,是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精神指导下,在学校的“课程思政”整体改革方案的规划下,由校领导的大力鼓励与推动,经过有关人员的艰苦努力,才初显成效的。

    (一)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的整体改革方案

    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讲话之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立即行动起来,不仅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全校的学院级领导和专业课教师的总动员,而且精心设计了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方案,同时把“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到各院部和每门专业课的教师身上。在确定把哪些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示范课这一问题时,学校领导不仅认真听取了院负责人的意见,而且亲自深入到课堂,考察教师讲课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了解各个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效果。经过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的推荐和学校领导的认真考察后,决定把《资本论》作为首批“课程思政”改革的示范课来建设。

    (二)认真总结多年的《资本论》的德育教学经验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离不开《资本论》的主讲教师和团队成员多年对专业课的德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与反思。其实,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这次讲话之前,甚至在2014年上海高校从事“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以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一些专业课程教师,尤其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主讲教师和团队成员,就非常重视专业课的德育教学。因此,从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开设《资本论》课程以来,《资本论》的教学团队不仅取得了非常好的德育教学效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专业课的德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是考虑到《资本论》的教学团队具有多年的德育教学经验、方法和成效的基础上,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决定不仅把《资本论》“课程思政”作为示范课,而且作为“课程思政”品牌课来建设。

    二、《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资本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目前,我们初步探索出了《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涉及到了从教学准备环节到上课环节直至课后环节,涵盖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各个教学内容,初步形成了课程德育的全程性全方位性的育人格局。

    (一)《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准备环节

    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品牌课建设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学准备环节的工作,并把这一环节视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环节。《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准备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 教学计划的“课程思政”设计;2. 教学大纲的“课程思政”设计。其中,教学计划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思路;教学大纲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依据。

    1. 《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

    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中,我们明确了该“课程思政”遵循的理念、思路以及原则等内容。

    (1)《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

    教学理念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的红线和灵魂。“课程思政”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这是任何从事“课程思政”的教师首先要搞清的问题,否则,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都缺少了灵魂,缺少了指针,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那么,包括《资本论》在内的“课程思政”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呢?我们认为,遵循的教学理念应当是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因为引导式的教学理念不主张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出发去从事教学活动,而主张以引导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直至找到答案。“课程思政”遵循的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就是指教师在向同学们讲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以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专业知识的人文背景、价值内涵、家国情怀等。

    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中,我们把引导式的教学理念确立为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即在《资本论》的原著解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资本论》具体内容的人文价值、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等。因此,以引导式的教学理念来讲解《资本论》,不仅使《资本论》的教学别开生面,即创造性地解读原著,而且能收到令人满意的德育教学效果。

    (2)《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

    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中,我们的教学思路是:从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出发,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以《资本论》的原著解读为依托,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原著的知识和原理,并提升其经济学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3)《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原则

    原则是“课程思政”遵循的基本准则。只有遵循基本的准则,“课程思政”的教学才不会出现偏差。按照“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在教学计划中,我们为《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确立了如下原则:第一,隐性教育原则。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学方式不同,“课程思政”的德育的教学方式是隐性的,即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地渗入德育教育内容,达到寓德育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资本论》“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情景导入式的德育教学策略、“情景模拟剧实践”等方面。第二,内化式教育原则。“课程思政”属于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德育教育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内化式原则。“所谓内化,即个体将来自于外部的各种影响和动作行为通过认知和动作行为定向的结构性改组转化为自身的德、智、体等素质的过程”[1]。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遵循内化式教育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讲授《资本论》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对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想道德价值、人文价值等的提问或设问,以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理想追求等德育内容,进而把这些德育内容内化到心里,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的。第三,“知识-能力-德育”三位一体的原则。“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专业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德育水平也得到提升。为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必须遵循“知识-能力-德育”三位一体的原则,才能达到这些教学目标。

    2. 《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设计

    教学大纲是《资本论》“课程思政”总的依据,一切教学行为都依据教学大纲而展开,所以,教学大纲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德育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教学任务的清晰性、德育“元素”的知识单元化。下面,我们把《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的设计要点提炼如下:第一,明确《资本论》“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目标,保证任务的清晰性。我们把《资本论》“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目标确定為三个方面:(1)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目标;(2)对大学生的人民路线教育目标;(3)对大学生的治学态度教育目标。第二,把《资本论》“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相结合。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设计中,除了设置经济专业毕业要求的专业方面的指标点外,我们还设置了德育方面的毕业要求,并把德育方面的毕业要求分解为人格教育、治学态度、理想追求等分项指标。第三,把《资本论》“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目标细化到具体的知识点讲解之中,挖掘知识点中的“德育元素”。“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不能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需要与具体的知识点相结合,方能做到知识讲解、能力培养和德育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例如对大学生的治学态度教育目标就分解到《资本论》的《序》和《第二版 跋》的具体教学内容之中。

    (二)《资本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环节

    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策略如下:

    1. 情景导入式的德育教学策略

    所谓情景导入式的德育教学策略,就是在《资本论》具体内容的讲解时,教师通过营造情景氛围,以引导的方式,让同学们通过扮演文本中的角色,感受和理解《资本论》的具体内容和文本背后的情感、价值等。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授课时,教师利用所谓情景导入式的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同学们对马克思抽象的原理有一个感性的理解,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马克思的情怀和人格,因而对《资本论》的具体章节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了。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2]。例如,在讲授《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章时,我们对马克思如下的原文进行了讲解,“让我们同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而且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3]。紧接着,我就让同学们进入扮演起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资本家和工人的角色,随后又让学生模拟了工人被资本家带入工厂后的情景。通过学生的如上《资本论》文本的情景模拟,学生立刻理解的马克思如下的这段话,“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3]。这种德育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同学们对《资本论》原著阶级性的感性理解,而且对马克思的写作思路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同学们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情怀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

    2. 借题发挥式的德育教学策略

    所谓的借题发挥式的德育教学策略,就是利用知识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加以提问,引出德育话题。拿一个例子来说,马克思《资本论》的《序》中的这一段话:“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3]在讲解完这段话的确切含义之后,我们请同学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主题是: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品德修养,谈一谈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他们认识到,马克思的学术严谨性和独立人格、自信等品质,应该是他们效仿的榜样。这时,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从事学术研究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可见,这种借题发挥式的德育教学策略,既能紧贴原著,使学生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又能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与学术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对《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提升计划

    “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只有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才能让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才能朝人民满意的目标稳步迈进,才能为教育发展装上强大引擎”[4]。虽然《资本论》“课程思政”在品牌课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决定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资本论》“课程思政”品牌。从工作体系、体制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保障《资本论》“课程思政”品牌课的持久效果,扩大《资本论》“课程思政”的品牌效果。具体打算如下:第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师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第二,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党委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资本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第三,建立《资本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与教师职称评定、精品课申报、教学成果评定等方面挂钩。第四,打造《资本论》“课程思政”新的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第五,通过学校的创业中心、创新团队等组织合作机制,推动原先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第六,在《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平台建设上,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智库共享资源。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成为《资本论》“课程思政”提升计划的一个重点内容。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的实践出发,对《资本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初步总结和今后的設想,希望能对高校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当然,文中的不足之处和疏漏的地方一定很多,希望同行和专家多提出批判和指正,共同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1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4,205,13.

    [4]吴明玲.中国教育事业进入新“改革时间”[N].人民日报,2018-09-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