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 |
范文 | 肖志亮 摘? 要: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没有目标等现象,作者经过实践发现,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的有效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上述现象,研究如何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183-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per learning methods, lack of self-confidence, and no goal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utorial system for students' growth is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ode to adapt to the different need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ove phenomena, and study how to implement the student growth guide in the field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an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and healthy growth, and has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students' growth; research 上課迟到、早退、睡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没有目标等现象,在民办高职院校不是个例,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不知所措……作者经过实践发现,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是一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和个性化差异的有效管理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上述不良现象。因此,研究如何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民办高职学生现状成因分析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舆论环境下,作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生源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所录取的学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或高考失利,进不了二本或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科基础之所以差,通过对我校学生的长期观察研究及其他民办院校师生的访谈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中学学科基础差但社会活动能力强,在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阅读学习中不能集中精力,导致课业成绩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中学阶段,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只给予了物质支持,而疏于引导,在当前典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又未给予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获得存在感,但其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充分的成就感。 (二)学习方法欠缺 部分学生感觉上很乖,坐在教育里在很认真的学习,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有学生说,想读书,但知识点总也记不住,只要一坐下来,就感觉思想不受控制,神游了!这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很好的理解,更没有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三)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 部分学生除了游戏、睡觉,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一部分学生性格一般比较内向,学习缺乏驱动力,对周围新事物新信息缺乏敏锐性,沉迷于自我世界中。 (四)高考失利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还不错,因为高考失利而被民办高职院校录取,从而有很大的挫败感,总感觉自己是失败者,低人一等,在生活中常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缺乏自信。 (五)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高中阶段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甚至养成漠视生活的态度,比如抽烟、嚼槟榔、上网、旷课等。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目标迷茫,每日得过且过,觉得读不读书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去做流水线,做最基层的劳动力,过好今天根本不用去想明天的事。 可人体潜能科学家奥托曾指出“一个正常的人只运用了其潜能的不到10%,人的可开发的潜能巨大无比[1]。”每个正常学生的智力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要教师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教育者的伟大情怀,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教育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潜能会得到真正的开发。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实施分类教学、突出个性、尊重自由,帮助其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形成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强化学生的优势,使学生成人成才,通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形成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优势,而成长导师制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二、成长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一词起源于英国,完善于美国,当前已成为全世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2],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导师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导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个方面个体差异进行差别化指导,指导的过程,实质是一种纠错的过程,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我国,导师制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最早在博士教育阶段实施,21世纪初,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首开先河,本科教育阶段开始实施导师制,自此,导师制度在全国各大高校全面实施[3]。时至今日,“导师”的运用已然渗透到各大本科高校中,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但高等职业教育虽同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高职院校运用相对有限,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运用更少。民办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班主任制,以班为单位,同时负责多个班级,主要负责全班的思想教育、生活管理等,实行无差异化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相对有限,时空上也主要限于课堂。随着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及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班主任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尤其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从生源结构上来看,相较于本科院校或公办高职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方法、自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个别引导,学生的人格特征、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很容易受到限制,很难激发学生潜能。而学生成长导师制出发点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需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因材施教,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使学生成人成才。 三、在民办高职院校实施成长导师制的意义 在成长导师制下,教师因材施教,通过个性化和情感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引领区域行业发展的弄潮儿,这是在单一班主任制度下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民办高职院校在班主任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 (一)成长导师制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自党的十八大中提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党的十九大、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五四百年纪念大会等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成长导师制正是落实“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成长导师由有着伟大教育情怀、资深教育经历的老师或行企专家担任,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导航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中的模范作用。通过一对一的价值引导、自我成长经历分享、户外拓展活动、专业知识问答赛、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未业充满信心。大学教授、行企专家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走近学生,融入其中,从生活、学习、恋爱、职业规划等多方面提出建议和分享经验,以自身为榜样,影响、触动、激励着学生。 (二)成长导师制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 单一班主任制下,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统一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班主任与同学始终是师生关系,对待所有同学往往是一刀切[6]。而导师所带人数较少(10人左右),能打破班级界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并且能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可平等友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师生之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伙伴,导师成为学生最值得信赖的良师,学生愿意与导师交流、沟通、倾诉。导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受导成长方案!学生摆脱了被动、无权的地位,成為一个有权力、有思想被尊重的个体,自主学习欲望强,目标明确,潜能无限被激发! (三)成长导师制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需要 在民办高职院校,整体生源素质不是很高,在单一班主任制下,教学教辅相对分离,很多教师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以沟通。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每一位老师都体会到带领、指导学生的不易与喜悦,时刻准备着接受学生生活、专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个人专业水平。有人说,学生是老师的镜子,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不无道理[7]。在学生成长导师制下,导师时刻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对“特殊”学生特别对待,换位思考,根据个性化差异,允许张扬个性,认可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发现学生优点,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为有了导师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对未来不再迷茫,学生往往以导师为榜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与育人。导师一旦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学生往往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用更优异的表现回馈导师,老师的自豪感以及责任感会持续增强。在学生的有效监督之下,导师会对自己更为苛刻,将教学与育人结为一体,并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四、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路径 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瞻远瞩,统筹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做好引领工作。 (一)建立“老帮新”全员参与导师培养制度 在导师制管理中,导师要指导好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理想信念,还要有伟大的教育情怀,导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随时随地指引学生,需要极大的付出和努力。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也配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或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但是指导全体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教育不是少数教师就可以完成的,完全不能满足民办高职院校所有学生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指导[8]。学校应当制定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全员参与指导,人人争当导师。教育不仅仅需要激情,还需要经验指导,开展以老带新的结对帮扶活动,发挥老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新教师苦练内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新老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教育教学能力整体提高,为学生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二)建立受导学生终生档案库制度 学校制订相关的政策制度,建立“受导学生终生档案库”。学生只要一受导,导师即创建“受导学生档案”,包含学生基本信息、表现情况、兴趣爱好、能力特征、指导方案、指导过程等系列信息。每次指导过程,学生表现特征均有详细记录,对工作进行定期总结与反思,一起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根据受导学生实际情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二级分院定期开展个案分析评估。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更换导师,若特殊情况需要更换导师的,新导师也可以根据“受导学生档案”,较快掌握受导学生情况,并制定出新的指导计划来指导学生。建立受导指导终生制,导师持续指导学生毕业后三至五年时间,五年后,该档案转入受导学生档案库,由就业中心统一管理。这样不仅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三)实行阶段性考评制度 为保证导师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公平公正的考评是非常必要的。阶段性考评以一学期为时间段,实行成果为导向的过程性考核。既考核导师受导学生档案记录,比如导师工作手册记录、撰写的典型案例分析、实践总结或调查报告等,同时考核学生进步表现、学习成效、综合素养提升等。全部进行量化考核,对导师进行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给予导师做好工作的动力,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让成长导师制和学生的表现形成良性循环。 (四)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家校联动,家庭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保障,学校是汲取营养的沃土,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出教育的最大效用。曾有一项调研表明,在成长阶段,50%以上的学生觉得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亲。在导师制活动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中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感觉前途迷茫,对生活失去信心,有很大部分来自家庭的原因。据学校生源结构统计,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而这一部分学生绝大部分又属于留守儿童,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妈很少过问学校里的事情,也没有精力与能力给予人生上的规划,只管给钱,其他的引导非常少,这就更需要引导家长参与。导师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同时引导家长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多关心学生的成长,尽量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也有些家长是行企专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导师与其交流学生成长轨迹,一起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邀请其给同学们专题讲座,分享行业发展趋势,职业指引。一方面,加强家长与学生、学校沟通,同时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长,有助于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成長导师制指导的过程,是一项校正纠错的过程,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具备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若学生没有表现出学习需求,而老师却越将精力倾注在知识方面,那么,学生对待成绩的态度便会愈发冷漠,学习兴趣也会减弱。学生成长导师制正是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强化学生优势,让学生展示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需求,在大学三年里,让学生有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而努力积极向上,练就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而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程建文.“CPE”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 [2]潘蓓蕾.国内外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08):77-81. [3]花传国,易水霞.高校导师制的比较分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74-77. [4]赵静亚.基于管理学组织理论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16-119. [5]宋桂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探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5(01):1-4. [6]何伟宁.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引入分数考评机制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139. [7]丁智惠.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14):115-116. [8]王晓芳.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困境及超越[J].教学与管理,2018(22):19-22. [9]蔡颖辉,王越.我国中小学校与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的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4):24-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