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聆听心灵乐章 徜徉音乐殿堂 |
范文 | 陈利燕 【摘 要】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探索感悟音乐,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而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有效参与可以是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想一想等。 【关键词】音乐;欣赏;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想一想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引起听者自身的情感、审美和理智等方面的相对反应,进而体验和领悟音乐,并从中得到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引导学生探索感悟音乐,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而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笔者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必须最大化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音乐,进而获得有效的审美体验,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人。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呢?学生的参与可以是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想一想,或者是这四种形式任意组合的形式。 一、关于“唱一唱” 虽然音乐欣赏是以聆听为主的,但根据作品需要,也可以适当加入“哼唱主题”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在聆听中准确辨认音乐过程中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哼唱可以是旋律也可以是直接的歌词。这是学生很容易掌握的一个音乐教学手段,而且无需借助其它用具。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段也是需要老师来精心设计的,教师要根据作品及聆听的目的设计哼唱的方式。我们的目标有时是让学生初步熟悉旋律,有时是通过哼唱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各要素。那我们就可以设计用“lu”、“la”等来哼唱旋律,当然哼唱过程中必须有方法的指导。或者可以设计直接唱词,来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在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哼唱环节的:在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呈示部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雄壮、激昂、有力的特点,先让学生全体哼唱第一句旋律,再让学生选择男声和女声哪个更适合演唱这句旋律,并让男生声音集中、饱满地用“beng”演唱旋律的同时,让女生在强拍处挥拳感受音乐的力度,演唱熟练后,将此旋律的节奏进行改变,再次让学生哼唱,来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第二句旋律比较柔和抒情,在第一句哼唱的基础上,学生们自然选择由女生哼唱,这时我对哼唱的要求也相当明确,要求用轻声、高位置的“la”来哼唱这句旋律,并用一个柔和的手势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男女均能很有表现力地演唱这两句旋律时,我又设计了合唱这两句旋律,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哼唱旋律的环节,学生对这两句旋律的记忆已经相当深刻了,并在哼唱中感受、理解了音乐。 有句话说得好:“把握了音乐主题就是把握了音乐作品的核心。”因此,对于那些主题重复出现或多次变奏出现的音乐作品,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哼唱主题,通过不同形式的哼唱,不光使学生对音乐聆听中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通过聆听前哼唱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聆听活动中,体验了音乐。当然,在运用哼唱旋律这一手段时,我们要注意音乐作品是否适合哼唱,不要为了哼唱而哼唱。 二、关于“画一画” 现行教材大量使用了形式生动、直观的音乐图形谱。这是通过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音乐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音乐中的旋律走向,节奏、强弱的变化,曲式结构等等。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或符号的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特点,使学生的听觉感受与体验更为形象,学生在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体验更为深刻。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音乐的可贵过程,是真正获悉音乐技能、情感体验的过程。 省音乐特级教师吴瑶香老师教学《瑶族舞曲》时,她在让学生已熟悉音乐主题的前提下,为能充分调动整体感知乐曲连贯、短促不同的音乐,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就是通过图形谱的方式欣赏音乐,《瑶族舞曲》曲式结构图形谱: (A段、B段、连接部分别用不同的图形谱表示。图谱花表示的是A段,一共四个乐句,每句有八拍,每换一朵花要求点得重一点。(主要让学生找准乐句感)而花的叶表示的 是B段,每张大的叶子表示为八拍,共四句,要求按照顺序有节奏画对称的叶脉。中间小小叶子表示的是B段进入A段再现的连接部。当A段再现时要求点数的幅度要更大,每换一朵花点得更重。)听完后ABA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又如在《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预设到学生对于该作品的音乐题材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首先可运用生动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种题材的来历。接着为了学生在这首歌曲的欣赏中能够分辨并体验不同号子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图谱的方式,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其音乐形象。 平水号子: 见滩号子: 上滩号子: 拼命号子: 下滩号子: 在这样形象的图示引导下,学生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在此时充分地结合,各种号子的形式与音乐节奏速度迅速地让学生得到了一种认知。 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们只要善于妙用图形谱,使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巧妙地将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在熟悉感受音乐的同时,从直观、形象的图形谱上也能梳理出乐曲曲式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从而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之中。 三、关于“动一动” “动一动”指的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根据音乐的变化发展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传达对音乐情绪和内容的理解。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节奏的刚柔以及音色的明暗等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反应出来。“动一动”是音乐欣赏中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较适宜,可以大大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音乐作品欣赏的需要来设计律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律动当然也包括根据音乐演一演;根据音乐拍手或跺脚;用一些小动作检验聆听效果等等。 在给七年级学生上《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在最后完整欣赏时用上拍手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歌舞时,往往在节目高潮时报以掌声;音乐会上应在一曲终了时鼓掌,以表示对艺术家的感谢。但《拉德茨基进行曲》比较特殊,它是音乐会上在演奏过程中观众可以鼓掌的曲目,但这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鼓的,这时观众的双手可成为一种乐器,掌声成了演奏的一部分,是一种参与性的演奏,大家想知道这鼓掌里面的学问吗?假设现在我们亲临演奏会现场,我们可要做一个高素质、有涵养的观众哦!而且力度强弱都要表现出来。”(师生一起击掌,感受体验音乐) 别看这些是简单、直接、淳朴的传统教学手段,但对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之美,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四、关于“想一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体验音乐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真正的欣赏者是听者的耳朵和大脑将抽象的音乐想象为具体的画面、场景,是听者与作曲家的心灵交流沟通与共鸣。因此,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要素感知作品,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以增强他们的音乐欣赏与体验。 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音乐中丰富的力度变化,经常反复出现的吆喝声,歌曲范唱者那激昂悲愤的情绪,激发了同学们积极的想象思维:先是仿佛看到一个个穷困饥饿的纤夫,拉着纤,唱着悲愤的歌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最后,又离我们远去,消失在地平线上。再次听赏音乐时,同学们仿佛觉得这些纤夫已不再拉纤了,他们已经觉醒了:他们拿起了武器,唱着悲愤的歌,和压迫剥削他们的沙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 如格里格《晨景》中感悟音乐主题——日出段落,感受最后一句旋律的变化,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音乐主题究竟在描绘什么呢?又会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到音乐当中寻找答案!(媒体播放音乐主题) 师:那你们有没有注意旋律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变化呀?(师用la哼唱旋律并随变化加手势) 师:随着音乐要素的变化,你脑子中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生:太阳冉冉升起,到最后完全升起来了! 生:海面掀起了波涛! 生:旁边的小村庄人们要干活了,热闹了起来! 学生们围绕自己的想象,表达得不亦乐乎,把最后一句音高(太阳的上升)、音强(太阳的光)的音乐旋律,以及把太阳升起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立刻把音乐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充实了音乐内容,获得了音乐欣赏的目的,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惊叹,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这么丰富!表现能力是这么强!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不是简单地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有品出韵味,学生才能走进音乐。让我们一起不断地为我们的学生作“根据音乐作品选择合适的手段、并进行合适手段的有效运用”这些方面的探索,这样的探索,会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喜欢上它,并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只有真正认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音乐欣赏课才不会形同虚设,音乐课堂也一定会绽放别样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07期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 在给七年级学生上《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在最后完整欣赏时用上拍手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歌舞时,往往在节目高潮时报以掌声;音乐会上应在一曲终了时鼓掌,以表示对艺术家的感谢。但《拉德茨基进行曲》比较特殊,它是音乐会上在演奏过程中观众可以鼓掌的曲目,但这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鼓的,这时观众的双手可成为一种乐器,掌声成了演奏的一部分,是一种参与性的演奏,大家想知道这鼓掌里面的学问吗?假设现在我们亲临演奏会现场,我们可要做一个高素质、有涵养的观众哦!而且力度强弱都要表现出来。”(师生一起击掌,感受体验音乐) 别看这些是简单、直接、淳朴的传统教学手段,但对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之美,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四、关于“想一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体验音乐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真正的欣赏者是听者的耳朵和大脑将抽象的音乐想象为具体的画面、场景,是听者与作曲家的心灵交流沟通与共鸣。因此,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要素感知作品,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以增强他们的音乐欣赏与体验。 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音乐中丰富的力度变化,经常反复出现的吆喝声,歌曲范唱者那激昂悲愤的情绪,激发了同学们积极的想象思维:先是仿佛看到一个个穷困饥饿的纤夫,拉着纤,唱着悲愤的歌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最后,又离我们远去,消失在地平线上。再次听赏音乐时,同学们仿佛觉得这些纤夫已不再拉纤了,他们已经觉醒了:他们拿起了武器,唱着悲愤的歌,和压迫剥削他们的沙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 如格里格《晨景》中感悟音乐主题——日出段落,感受最后一句旋律的变化,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音乐主题究竟在描绘什么呢?又会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到音乐当中寻找答案!(媒体播放音乐主题) 师:那你们有没有注意旋律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变化呀?(师用la哼唱旋律并随变化加手势) 师:随着音乐要素的变化,你脑子中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生:太阳冉冉升起,到最后完全升起来了! 生:海面掀起了波涛! 生:旁边的小村庄人们要干活了,热闹了起来! 学生们围绕自己的想象,表达得不亦乐乎,把最后一句音高(太阳的上升)、音强(太阳的光)的音乐旋律,以及把太阳升起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立刻把音乐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充实了音乐内容,获得了音乐欣赏的目的,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惊叹,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这么丰富!表现能力是这么强!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不是简单地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有品出韵味,学生才能走进音乐。让我们一起不断地为我们的学生作“根据音乐作品选择合适的手段、并进行合适手段的有效运用”这些方面的探索,这样的探索,会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喜欢上它,并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只有真正认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音乐欣赏课才不会形同虚设,音乐课堂也一定会绽放别样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07期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 在给七年级学生上《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在最后完整欣赏时用上拍手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歌舞时,往往在节目高潮时报以掌声;音乐会上应在一曲终了时鼓掌,以表示对艺术家的感谢。但《拉德茨基进行曲》比较特殊,它是音乐会上在演奏过程中观众可以鼓掌的曲目,但这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鼓的,这时观众的双手可成为一种乐器,掌声成了演奏的一部分,是一种参与性的演奏,大家想知道这鼓掌里面的学问吗?假设现在我们亲临演奏会现场,我们可要做一个高素质、有涵养的观众哦!而且力度强弱都要表现出来。”(师生一起击掌,感受体验音乐) 别看这些是简单、直接、淳朴的传统教学手段,但对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之美,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四、关于“想一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体验音乐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真正的欣赏者是听者的耳朵和大脑将抽象的音乐想象为具体的画面、场景,是听者与作曲家的心灵交流沟通与共鸣。因此,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要素感知作品,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以增强他们的音乐欣赏与体验。 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音乐中丰富的力度变化,经常反复出现的吆喝声,歌曲范唱者那激昂悲愤的情绪,激发了同学们积极的想象思维:先是仿佛看到一个个穷困饥饿的纤夫,拉着纤,唱着悲愤的歌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最后,又离我们远去,消失在地平线上。再次听赏音乐时,同学们仿佛觉得这些纤夫已不再拉纤了,他们已经觉醒了:他们拿起了武器,唱着悲愤的歌,和压迫剥削他们的沙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 如格里格《晨景》中感悟音乐主题——日出段落,感受最后一句旋律的变化,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音乐主题究竟在描绘什么呢?又会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到音乐当中寻找答案!(媒体播放音乐主题) 师:那你们有没有注意旋律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变化呀?(师用la哼唱旋律并随变化加手势) 师:随着音乐要素的变化,你脑子中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生:太阳冉冉升起,到最后完全升起来了! 生:海面掀起了波涛! 生:旁边的小村庄人们要干活了,热闹了起来! 学生们围绕自己的想象,表达得不亦乐乎,把最后一句音高(太阳的上升)、音强(太阳的光)的音乐旋律,以及把太阳升起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立刻把音乐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充实了音乐内容,获得了音乐欣赏的目的,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惊叹,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这么丰富!表现能力是这么强!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不是简单地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有品出韵味,学生才能走进音乐。让我们一起不断地为我们的学生作“根据音乐作品选择合适的手段、并进行合适手段的有效运用”这些方面的探索,这样的探索,会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喜欢上它,并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只有真正认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音乐欣赏课才不会形同虚设,音乐课堂也一定会绽放别样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07期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