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生学习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

    周伟广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力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着重从学习力的起源发展、概念、性质、构成要素以及学习力、学习者和学习过程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总结分析。探讨学生学习力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学生;学习力;学力

    当今社会,个人的发展、团体的进步、时代的突飞猛进都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任何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学习者的根本,是学习者可以好好学习的根基、资格。提到学习力,我们会想到学生的学习力,其实学习力存在于我们古往今来的每一个人身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学习、有知识,而有学习、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学习力的存在。学习力被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广泛研究。上世纪80年代,学习力引入教育学。我国学者多将其应用于中学生、大学生、教师、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从学习力的起源发展、性质、作用机制和构成要素等方面分析学习力的发展趋势。

    一、学习力的发展

    “学习力”的概念最早由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瑞斯特(Forrester.J.W)在1965年提出,将学习力定义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总和。而后他的学生,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自己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中详细探讨,并在弗瑞斯特的研究基础上将学习力界定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要素。

    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柯比(W.C.kirby)将“学习力”引入教育学领域,并在其《学习力》一书中结合哈佛大学的情况对学习力进行了探讨。随后,学习力被教育学界广泛应用到学生、教师、学科等方面的研究。

    二战后,日本教育界出现了一个与“学习力”概念相似的概念“学力”。“学力”的内涵不同于“学习力”,他所表现的是个体通过将习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吸收、内化与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结合并灵活地去运用新的知识、技能的能力。而学习力则在此基础上体现了去改变生活、工作状态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1994年最早研究了“学力”,并提及到了“学习力”。目前,国内著名的学习力教育专家余建祥教授已进行了十多年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系统的教育领域学习力教育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

    二、学习力的来源

    我们生活的社会少不了创新,离不开知识。我们每个人都要主动或被动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而学习力究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通过对前人相关文献的分析,大多数学者就学习力来源这一方面没有表露出观点。表露观点的学者大致分两类。

    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学习者固有的。马莹(2013)在其学位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研究》中指出学习力是学习者所固有的。在其论文中将学习力的性质界定为基础性文化素质。并认为学习者可通过自身先天的学习力改观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激发、发展和内化提升自身潜力。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生活以及后天终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

    另一类学者认为学习力是学习者后天习得的。郭伟丽(2012)在其学位论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力的策略研究》中指出学习力是学习者主体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她将学习力的性质界定为促使学习者主体发展的系统。她除了认为学习力可以获取、践行、创造知识,也同样认为学习力可以改变学习者精神状态和知识状态,具有激发学习者自身潜能的作用。陈维维,杨欢(2010)在学术论文《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指出学习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并认为学习力是抽象的,依附于人。人是学习力的载体。

    三、学习力的本质

    学习力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关系,而学习力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分析,很多学者对于学习力本质的理解不尽相同。都表露了各自的观点,整理分析大致持以下几种观点。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力是一种能力。这一类学者理解的角度大多着重在学习者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分析。如:曹卫秋(2003)在《关于提升学习力的几点思考》中将学习力定义为整体从外界摄取知识信息,在内部重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自我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能力。张雪娇(2010)在《大学生的学习力及提升途径》中将学习力定义为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以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状态和过程的能力。通过文献梳理,也发现很多研究者片面的将学习力理解为学习能力。其实不然,通过对前人的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学习力不仅仅是学习者在学习上的一些学习手段、学习策略等等,而且还包含了很多心理素质、客观评价等因素在里面。

    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系统。这类学者大都宏观整个学习过程,认为学习力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郭伟丽(2012)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力的策略研究》中将学习力界定为获取知识,改变学习者自身状态,激发自身潜能,促使学习者发展的系统。而刘瞾(2014)在《数学学习力的模型构建与提升》中将学习力界定为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形成新思维、新行为的学习效果为目的,通过实践、体验、反思及环境影响提升自身学习行为的动态能力系统。

    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能量。此類学者对于学习力的理解更偏向于学习者的主观部分,倾向于学习者的学习毅力、学习信念。杨艳艳(2012)在《掌握学习视角下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策略研究》中将学习力界定为是通过学习推动个体行为、认知、情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巨大能量。胡爽(2015)则在《基于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小组合作课堂的时间探索》中将学习力界定为人类内部直接影响人类随着时间生长、发展和获得成就的生命能量。晏海莉(2015)在《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养研究》中将学习力界定为是一种学生愿意学、会学、能学、坚持学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在能量。

    也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力量。徐卫妮(2014)在《提升语文学困生学习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将学习力界定为学习者个体把知识资源转化成知识资本的本领和力量。周露祎(2016)在《教师学习力的现状与提升建议研究》中将学习力界定为人类改造自身以谋取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本质力量。

    四、学习力的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有部分学者在其研究的文献中探讨了学习力、学习者主体以及学习过程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目前已有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

    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与学习过程相作用的。学习力可以影响学习过程并通过影响学习过程影响学习者本身。杨艳艳(2012)将学习力界定为是通过学习推动个体行为、认知、情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巨大能量,并认为学习力来自于学习过程,并作用于学习过程。姚小利(2015)在《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学习力一定存在于人学习活动中,并对学习活动起着重要影响。学习力是与学习者及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存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学习力与学习者个体相作用。学习力存在于学习者身上,并影响学习者自身。王冠楠(2016)在《高中生学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指出:学习力受学习者遗传素质、家庭换、教育历程和自身能动作用等综合因素影响,作用于学习者。周露祎(2016)指出:学习力依附于人,也塑造和造就人。学习力的意义在于创造。

    五、学习力的构成要素

    由于学习力所涉及的领域多而杂,学习力的研究者们所研究的视角也不尽相同,将学习力与各学科各领域相渗透,最终对于学习力的要素构成形成很多观点。而对于学习力构成要素,已有很多学者做了整理分析。并且将学习力各种要素说梳理得很清晰。目前,比较成熟的要素说有:彼得.圣吉的三要素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四要素说、五要素说、柯比的六要素说、英国ELLI项目的七要素说、关联主义学者的八要素说以及21世纪学习要素说。

    总结

    学习力的相关研究已涉及多个领域,应用于不同领域背景下的研究。但是“学习力”自上世纪弗瑞斯特提出发展至今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各领域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而前人对于学习力的研究多出于自身相关研究目的,更像是将“学习力”作为工具完成自己的研究。但是与此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研究方向和选择。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阿吉里斯.组织学习(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柯比(W.C.Kirby)著.金粒编译[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