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培养核心素养的“和融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
范文 | 丁月芳 【摘要】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和融课堂”,是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力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和而不同、相融共进”为核心理念,促进思维互补、开发思维潜能、实现思维融合,引导学生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勇质疑,善思辨,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进。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的再认识” 教学新探索为例,阐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和融课堂” 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和融课堂 教学探索 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指出,“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深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要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内涵,并有效呈现于课堂,才能通过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我校目前正在实施的苏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研究”,本学期,以“因数与倍数的再认识”的教学为例,进行了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和融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一、资源整合——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和融课堂”素材重组 “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多而散,内容比较枯燥,相对而言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且不易建构。本着“立足教材、适度拓展”的原则,最终确定了以下6个任务单,作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 任务单1~3属于“探索与实践”板块,是课堂知识的适度延伸。任务单4~5属于“阅读与分享”板块,是数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融合。任务单6属于“建构知识网络”板块,属于本节课的核心脉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且延伸至课外。为体现“和而不同、相融共进”这一和融课堂的核心理念,本课在“探索与实践”“阅读与分享”两大板块中始终贯穿“建构知识网络”这一核心脉络,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零碎的知识点,沟通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发生、发展的主要脉络,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辨析,并有机融入课外阅读,让学习内容向课内纵深处及课外有效拓展和延伸,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不同层次的版块式教学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堂实践——探寻培养核心素养的“和融课堂”实践路径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和融课堂”,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力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和而不同、相融共進”为核心理念,促进思维互补、开发思维潜能、实现思维融合,引导学生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勇质疑,善思辨,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一)创设思辨空间,促进思维互补 培养思辨能力要从良性的沟通与对话开始,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来自一种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值得思考与辨析的话题,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辨式对话,留足时间让学生在质疑中畅所欲言,或思或辩,进而获得对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 以任务单3为例,教材在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探索与实践活动:在下面各数中找出9的倍数,算出它们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仅仅停留在得出9的倍数的特征,无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当学生代表交流得出:“9的倍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9的倍数。”教师因势利导:这和我们之前学会的哪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是类似的呢?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对“2,3,5的倍数的特征”知识再现,不仅把9的倍数的特征这一新知有机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判断9的倍数的特征的两种不同方法(尾数法和相加法)。 由此联系任务单2,学生为什么会对“依次划掉2,3,5,7的倍数”没有一个次序上的“优先”意识?显然是没有充分意识到2,3,5的倍数的本质特征,是根据个位上的数的特征先划去2,5的倍数的特征?还是先划去2,3的倍数的特征?显然,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思辨过程,学生对于先根据尾数法依次划掉“2,5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的倍数”“7的倍数”,这一个次序上的“优先”领悟深刻。 可见,当学生发现问题有不同的视角,学生面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学生探究问题有不同的策略,学生解决问题有不同的途径时,教师要充分预设,为学生构建思辨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互补,实现相融共进。 (二)拓展阅读空间,开发思维潜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牛献礼老师在“数学阅读课”中提到过他选择阅读素材的三个原则:一是学生感兴趣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学生经过思考能够理解的,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否则缺乏挑战性,心智得不到锻炼),最终又能够“摘到果子”(否则会挫伤积极性);三是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的。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两则“你知道吗”设计成“你知道吗”—“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问题串儿,让学生在挑战性问题的驱动下有目的地去阅读、去思考、去计算,寻求问题的答案。结合任务单4知道了在一些等式的背后,隐藏着数学界最古老的未解之谜,无数天才数学家在证明中耗费了毕生精力,它就是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结合任务单5知道了完美数的神奇之美,从毕达哥拉斯第一个发现完美数的数学家,到之后许许多多的数学家和爱好者致力于完美数的研究……无论是参与阅读分享的学生,还是聆听介绍的学生,都会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难怪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完美数就是数字王国中的大熊猫,因为稀少而神秘,因为特殊而完美…… 让阅读走进课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通过课外知识拓展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心里点燃一颗热爱数学的火种。拓展阅读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让智慧与灵感在阅读与分享中跃动,让思维在碰撞中得到融合发展。 (三)建构知识网络,实现思维融合 “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的概念名词很多,且这些概念的“数学味”比较浓,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整理这些概念需要依靠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若是“用你们喜欢的方式理一理”,对于尚无类似整理经验的学生而言,将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真正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呢?自然需要教师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由任务单1整理第一条知识链:自然数的分类;由任务单2~3整理第二条知识链:2,3,5的倍数的特征;由任务单4,5整理其余几条知识链: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大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至此,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图已初步建构,而2个拓展性概念“9的倍数的特征”和“完美数”,犹如两颗特别闪亮的“珍珠”,再次引发学生对知识网络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因为9的倍数的加盟,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把2,3,5,9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的需求,而“完美数”的加盟则更是引发了学生多元化的思考:完美数的末位是6或8,所以完美数一定是偶数,也一定是合数,完美数和它的因数之间的关系有关……探索的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之间不断产生新的链接,从凌乱的知识点到有序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经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网这一“串点成线”的过程,整个知识网络图也因为这两个拓展性概念的加盟变得立体而丰满。 我们提出的“和融课堂”并不是课堂模式的创新,而是要着力于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自由吸取养分,发展核心素养。上述课例,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相融共进”的核心理念,最终在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个体思维与情感的融合,学生群体合作与差异的融合,师生交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融合,为探寻核心素养培养的“和融课堂”实践路径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核心素养引导校本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J].江苏教育,2017(4). [2]牛献礼.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