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路径探究 |
范文 | 卞应旺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具体实情,创设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作为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数感培养,也就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单一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教学目标,而忽略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点燃其数学学习热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巧妙地应用数学符号以及图片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学的数感以及符号感,进而不断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引导他们联系客观事物,并将其与数相结合的一种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都能够接触到数,于是,就会潜意识地将一些事物和现象与数量之间进行紧密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其能够正确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数感,有利于让学生逐步地学会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还能让学生对数学拥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并不断地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利用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数感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数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用数字所特有的语言,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呈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上下楼梯来加深对数的认识,就学生上下楼梯时所踏的台阶数进行教学,让其先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数,然后是两个台阶两个台阶地数,最后让学生自由地不设规定地数。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与水平,通过结合加、减、乘、除法等来数台阶,以此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当中的购物活动,利用数的概念来激发学生的数感。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模拟购物,以此来认识人民币,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真正到超市去购物。让学生尽可能地自由选择购买物品,从中认识到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价格,并在购物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无法体会到的。 三、利用数的运算培养学生数感 对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运算,而运算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算方法和技巧,教师在运算教学中大多会让学生进行单一而枯燥的反复练习。如此,即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但却让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程序化的训练模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对运算的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比如,教师在教学过乘法分配律之后,可以利用一些充满趣味性的练习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下面的一组算式当中,哪一道算式的结果是最大的呢?①2016×2019+2019;②2017×2018+2018;③2018×2017+2017。”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此进行解答,并说出理由。因为题目中出现的数字较大,不少学生看到题目后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则会急忙动笔开始计算。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不要急着动笔进行计算,而要对所出的算式进行仔细观察,发现算式形式上的异同之处。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之后很容易就会发现,题目中的三道算式都是以a×+b的形式出现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运算,将上面的算式转换为“2017×2019”“2018×2018”“2019×2017”。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计算这些算式时,不需要一题一题地计算,而要能够发现规律,即“两数字相差越小,它们的积反而越大” 。学生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够得出结果,在上面给出的三道算式当中,“2018×2018”的积是最大的,也就是“2017×018+2018”的积是最大的。 四、利用数的估算提升学生数感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将其与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联系,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數学真实地存在于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就是能够对具体的数量有所感知与体会。教师要有效地组织估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观察与体会中感受到数的情境,同时结合现有的生活素材体会数量所具有的价值,并对数量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有效地促进数感形成。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千克与克》时,由于重量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教师可以先称1千克大米将其装到袋子里,让学生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然后,让学生凭着感觉,用手掂量一下几本书加起来大约是1千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懂得举一反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估算,还有哪些物品重大约1千克。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得出“通常情况下四五个苹果大概就是1千克”等结论。教师再对学生估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对学生的估算能力加以训练,以此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估算教学来培养学生形成数感,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估算对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估算教学,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学校的操场长31.9米,宽19.1米,求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操场的长估算为30米,宽估算为20米,那么操场的面积大概就是600平方米,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与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核对,加深对长度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脚去测量运动场的长与宽,然后对操场的整体面积进行估算。 五、利用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数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解决问题来不断强化学生的数感,让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问题,并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比如,教师联系班级实际进行教学,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班级要举行联欢活动,需要装饰教室、排练节目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数学问题呢?”由于班级联欢活动与学生联系紧密,因此他们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并让学生进行反馈,提出自己的方案设想。 此外,教师还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进行交流与讨论中,学会从他人身上获得体验。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有利于发散思维,加深对数的认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水平,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案,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能够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真正去感受数量之间的变化,体会到数学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与提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