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追求富有情趣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范文

    白姣

    【摘要】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善于探寻、挖掘、运用语言能力生长点,来改进语言训练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赋予“死”的知识以鲜活的生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趣;能力生长点;导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堂应由死板、机械、枯燥乏味走向活泼、灵动、富有情趣……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学生才会像鱼儿一样畅游在语言文字构筑的池塘中,尽情地嬉戏,欢快地体验。为打造这样的语文课堂,笔者进行了学习与尝试,收获了一点感悟与体会。

    一、优化识记策略,让生字教学充满情趣

    识字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贯穿在小学各个学段之中,尤其是在第一学段,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传授识字的方法,对于今后的能力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努力优化识字教学策略,摆脱那些机械的抄写训练,让生字教学充满情趣。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番茄太阳”》一文中的“颊”一词,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其意思,于老师让一位学生走上讲台用手摸一下他的面颊,但是当该生只摸了脸庞的一边时,于老师和蔼地开起了玩笑:“怎么于老师只长了半个面颊呀?”于老师的话把所有学生都逗乐了,讲台上的那个学生自然心领神会,于是用双手摸起了于老师两边的面颊。至此,所有学生都懂得了什么是“面颊”。于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情趣,给课堂带来了笑声,让学生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这说明于老师时刻把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而不是板着面孔,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用幽默的语言与亲和力,赢得了学生的喜欢与爱戴。

    又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后生字表中出现了一个生字“裹”,笔者教学这个生字时,首先让学生分析字形,并根据字形来推测字义。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发现了这个字的中间部分是“果”,上下部分合起来正好是衣服的“衣”,于是笔者要求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做一个动作,表示“裹”的意思。这位同学随手拿起一个文具盒,用自己的衣襟包了起来,并告诉大家这个动作就是“裹”,它的意思是包、缠绕。笔者给予了认可,并趁机讲解了“裹”的几种含义,并要求学生组词,学生说出了“包裹”、“裹脚”、“裹足不前”等词语。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裹”字出现在哪个句子中,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这时学生联系语境理解了这个生字的意思。

    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语文积累词语、积累语言的好办法。于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够赢得那么多人的羡慕,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课能给人以思想和方法的启迪。

    二、探寻语言能力生长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重复地抄写、琐碎地分析、机械地记忆,会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泯灭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扼制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走出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以语文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优化语言学习策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学生借助阅读文本来学习典范的汉语,教师不能仅仅把目光锁定在字词句的识记、理解这一层面上。教师要善于探寻、挖掘、运用语言能力生长点,来改进语言训练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赋予“死”的知识以鲜活的生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

    比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被安塞腰鼓那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撼了,情绪受到了深深地感染。在朗读第4自然段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了其中排比句所表达出的腰鼓的气势之美及语言文字的流畅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观赏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也仿照其中“”这样的句式,来写两句话,描写自己所看到的场面。学生对这一练习颇感兴趣。好多优美的句子应运而生:“云朵一样,是飘扬的头巾;铁锤一样,是挥舞的手臂;闪电一样,是起落的棒槌;雷鸣一样,是纵情的怒吼……”学生以文本语言为蓝本,进行着自己的创作,展现着思维成果。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倍受学生喜爱,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学生乐意在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表达自己富有创意的描述。

    三、追求简约的导读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的结构设计应摆脱繁琐,追求简约;走出肤浅,奔向深刻。教师要以深入解读课文为目标,指导学生着重探究一两个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借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把握课文的内涵,领略文章的构思或写法。比如,教学《螳螂捕蝉》,笔者围绕“恍然大悟”进行追问:“吴王究竟‘悟出了什么?”学生一致认为吴王从故事中联想到自己攻打楚国不合适。如果这样做他就跟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看到隐藏的祸患。笔者予以鼓励,并要求其他学生发言,有的说此时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会导致国破家亡;有的说吴王悟出了大臣们的劝说是很正确的,此时心里很后悔……上述交流都是围绕吴王进行的,接下来为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指向少年,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启发:“书读到了这里,你头脑中还有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少年所讲的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为什么会相信呢?”“吴王听不进大臣的劝告,反而会听少年的话,原因何在?”笔者肯定他们善于动脑筋,提的问题有探究价值。笔者告诉他们答案就在课文第3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交流过后,笔者将下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跟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有的认为吴王下了死命令,如果此时劝说会遭杀头之祸;有的认为少年那样做会使吴王有失面子;有的认为那时讲这个故事不合时宜,吴王不一定相信是真的,就不会有恍然大悟的结果……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最后一位学生说道:“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待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他佯装打鸟,为的就是让吴王相信他将要讲述的故事是真的,不是故意编造的。”笔者适时总结:表面看来,少年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暗暗地劝说吴王,让吴王认识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师生交流形成共识: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而少年的劝是智劝、巧劝。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解放了学生大脑,让学生去质疑,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表达、交流。这样做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其一步一步地领悟了问题的实质,促进对文本角色言行的解读走向深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智能。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