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方媒体“双重标准”的应对之策 |
范文 | 苗健 某些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一直采取“双重标准”。我国媒体应对西方媒体“双重标准”的争论是被动而无意义的,过多的细节争论反而可能会恶化我们的传播环境、不利于国家形象塑造。本文以对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为例,试图说明,跳出西方媒体设置的“双重标准”圈套,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或许是破解难题的思路之一。 2014年3月1日晚,新疆分裂势力在昆明火车站策划制造了严重暴力恐怖事件。8名暴徒挥刀砍杀无辜群众,造成29人遇难、130余人受伤。随后,中国各族人民和国际社会对此次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予以强烈谴责。然而,有些西方媒体却罔顾最基本的新闻准则,在报道中采用了暧昧态度,轻描淡写地称其为“暴力行为”,或者避重就轻地评述杀戮“毫无意义”等等(如图1)。这种做法,与他们报道在西方国家发生的恐怖事件时所采用的方法大相径庭。此举遭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认为某些西方媒体对于恐怖主义的报道采取了“双重标准”。 西方媒体所采取的“双重标准”,其背后自然是有其目的。但是,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并非一天两天,我们的媒体对此的应对措施却一直还停留在谴责和抗议的层面。愤慨之余,需要我们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我们对于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的应对之策。 一、只要意识形态斗争存在,对于“双重标准”的争论就不会有任何结果 媒体是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新疆分裂势力的活动,其背后得到了某些西方大国的资金、武器等多方面的支持,怎么可能指望有关西方国家的媒体把他们自己后台支持的这样事件直接定性为“恐怖主义”呢? 其实,“双重标准”这个词很早就提出来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有很多学者针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措辞展开研究,试图揭露他们“通过看似客观的语言来表达暗含的政治倾向”这一事实。20多年过去了,“双重标准”的争论仍然继续,没有丝毫进展。对于西方某些别有图谋的国家来说,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利益的驱使下,新闻的客观公正原则和媒体职业道德都有可能成为政治家掌上的玩物。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这个时候去和他们争论所谓的“双重标准”,只能是浪费时间、对牛弹琴;只要意识形态斗争存在,对于“双重标准”的争论就永远不会有任何结果。 二、过多的争论,容易把自己陷入孤立的错觉中 国际传播,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求同。一味强调分歧的国际传播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传播。 当前国际传播形势是西强我弱,中国要想赢得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舆论环境,除了要有策略地应对主动上门的敌对言论以外,还应当注意尽量不要在言论上进行无谓的树敌,否则将会给本国国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我们在国际舆论上有被孤立的错觉。以昆明3·01事件为例,某些西方媒体的言论或许是“轻描淡写”,但是考虑到他们背后的政治倾向,这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不错的表现了。此时,如果我们仍旧反复强调这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做得不够”,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来主动强化分歧。一方面会给自己的国际舆论环境制造成一种紧张的假象,另一方面可能会使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产生被迫“选边站”的错觉,反而可能会让外界觉得我们很孤立,妨碍我们与外界的正常意见沟通。 “谴责暴力、力倡和平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惩恶扬善应该没有国界,更无关意识形态。”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站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正义一方,没有必要为个别西方国家媒体“做得不够”而戚戚不休、牵扯精力。相反,如果过多地纠缠于细节,例如为一个词汇打没打引号而大做文章,其实从客观角度上看是不利于我们的国家形象塑造的。 三、要相信世界人民对于恐怖主义都有最起码的基本判断能力 恐怖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公敌,其基本构成要点有三: (1)针对非武装人员; (2)制造大面积恐慌的暴力或暴力倾向; (3)背后的政治目的。 从昆明3·01事件的事实来看,肇事者将魔爪伸向平民,手段残忍而令人发指。这一公然漠视基本人权、随意剥夺他人生命、践踏人类道义的恶劣犯罪行为,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和神圣法律的正义审判。尽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路透社等媒体将恐怖分子仅仅称为“Assailants(攻击者)”、“Militants(激进分子)”,尽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将暴力恐怖袭击加上引号,但是这都不会影响世界上所有具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民的基本判断:该事件属于恐怖主义无可置疑。 自从9·11事件以来,世界人民在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基本共识: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针对无辜平民的杀戮都将是要得到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世界各国也因此在反恐合作方面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这种认识,是任何一个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平常人都具有的公知,是某些西方媒体的“轻描淡写”无法抹杀的。作为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和坚定的反对者,中国应当充分相信世界人民的基本判断能力,也应当对自身立场具有高度的自信。 四、在最广泛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声音是媒体人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求同存异是对外交往的基本策略之一。中国媒体是国家与世界沟通的窗口,恐怖事件发生后,更多地应该是主动寻求全世界共同的声音、寻求支持、寻求共鸣,而不是主动寻求对立、寻求偏见、寻求矛盾。 事实上,世界上有影响的媒体又不仅仅是CNN、BBC等几家,即便是某些西方国家内部的媒体意见其实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就明确把昆明3·01事件称为“Deadly Terrorist Attack”,而其他国家的媒体也是不约而同地反对恐怖分子的行为,甚至周边一些近期与中国有摩擦的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坚决地站在中国一边,强烈谴责本次恐怖主义行径。反观针对西方媒体“双重标准”的争论,我们有些过于注重那么一两家媒体的无法改变的非客观看法。如果把这个精力更多地利用到发现和团结世界上其他有共同良知的朋友方面,或许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的阵线也就不攻自溃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舆论环境,要靠在最广泛的国际社会当中赢得尽可能多的朋友,而并非仅仅盯着一两个敌对国家的脸色行事;要靠最大范围内的求同,而并非针对某些不利因素通过斗争来强化互异。媒体人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通过挖掘西方媒体报道的措辞来证明自己的政治鉴别力,更应该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站在更高处设法变害为利,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基础。借助世界绝大多数人反对恐怖主义的共识而争取更大作为,才是媒体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资料」 ①新华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就部分西方媒体对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报道的别有用心发表谈话》,2014年03月03日23:37:57,http://news.xinhuanet. com/2014-03/03/c_119587664.htm ②新华网:《代表委员谴责一些西方国家对恐怖主义持双重标准》,2014年03月03日20:26:0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3/c_119587201. htm?prolongation=1 ③张玉胜:《从“淡化”暴恐报道看西方媒体的新闻虚伪》,新华网,2014年03月02日14:32:13,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02/c_119567462.htm?prolongation=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