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与音响的剧情辅助作用 |
范文 | 王 理 摘要:音乐与音响作为影视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模糊语言,是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塑造;它们抽象而概括地表现人物的感情深度与广度,大大扩展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内容。本文将结合电影《花样年华》中音乐的写意性和音响的写实性,简要分析电影中音乐及音响的剧情辅助作用。 关键词:主题音乐插曲自然音响剧情辅助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过程。有学者认为,电影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掩盖放映影片时机器运转所产生的杂音,或是用来填补器材故障与换片的空当时间。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在掩盖放映机的噪音的同时,无声电影也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 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核心音乐。通常占整部影片音乐段数的40%。它是全篇音乐形象与精神的概括。起着深化主题、刻画形象的作用。通常,主题音乐以一条音乐主线的方式,在电影中适时变奏使得整部影片的音乐基调不致刻板。而穿插于主题曲中的插段音乐。则多采用“回旋曲式”构成。起着点缀影片、渲染气氛的作用。在影视中。自然音响的使用通常会给观众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画外音响扩大画面空间,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空间感觉,表现速度、动感与冲击力。可以增强影片的现实感。同时。有的音响效果还具有夸张、闪回、对比、悬念等写意功能。 曾经有人这样解释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在多年以后。我们对一些经典电影的记忆开始感到模糊的时候。电影的音乐往往能使我们的脑海重现电影的经典镜头。电影《花样年华》就是这样,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旗袍外,最迷人的是那个时代味道的音乐。王家卫用音乐将他的风格感觉发挥到了极致,他曾比喻说:“音色像颜色。犹如摄影机用的滤镜一般。把所有的事物染成另一种色调。尤其是用了跟影像不同时代的音乐。会产生一种暖昧感。让事物变得更复杂。” 主题音乐的象征性符号作用 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音乐对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表现功能与主题歌相似。可以把人们带到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但主题音乐由于没有词义的限制。可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对剧情有更大的包容性。因此主题音乐的旋律及构成旋律的音调素材常常在影视剧中运用多种变形、变奏、延展、紧缩等发展手法,来配合剧中人物性格的展开、人物情感的发展、衬托场景与环境的变化。为剧中戏剧性冲突的发展及高潮的出现发挥重要的作用。 主题音乐大多具有贯穿发展的作用。它们出现在情节点上,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要在当下的情节中发挥具体的表现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场景中人物感情的表达,可能是对某种事项的提示,也可能是烘托气氛等:二是要承担情节的贯穿和呼应的结构作用。 主题音乐的设计可以有非常灵活的着眼点,影片《花样年华》就是以某种象征性符号为着眼点。象征性符号作用是指主题音乐在电影中所发挥的贯穿表现作用。具有某种象征性的表现意义。象征性的表现往往并不局限于对某一场景中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发展的配合,它似乎是从剧中提炼出来的某种意味、某种含义、某种情调。它们的出现对剧情发展似乎并没有直接的现实作用,它们附着在剧情中,每次出现都固执地坚持着它所承载的意味,为电影的整体表现提供了一种色调、一种情调、一种氛围。 王家卫成功地运用了音乐的象征意义来辅助剧情。他说:音乐,不只是气氛营造的需要,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当苏丽珍在细雨中沿着阴晦的小巷台阶徐徐而上,当周慕云点燃香烟在壁灯下徘徊时,哀婉、舒缓的大提琴适时响起。伴随催促般的强音节奏,恰如其分地传达出男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彷徨与无奈。这段贯穿全片的音乐“Yumeji's Theme”,源自铃木清顺的电影音乐“梦二”。由梅林茂作曲,一共出现了7次。它伴随着男女主角周慕云、苏丽珍的邂逅反复出现。而每一次出现都象征着情节中模糊而复杂的情调:富于感情、慵懒舒缓。诱人的华尔兹和弦乐的整体处理。正象征着两人激情与守旧相冲突的矛盾。 它配合剧情、拓展剧情,强调着两人关系的不断变化。增添着某种内在的含义。并不需要男女主角做出其他动作,仅仅这段旋律,足以表达出隐藏在两人漫不经心擦身而过背后的暖昧情愫。代替了主人公的语言,却恰如其分。 插曲的渲染作用 插曲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歌曲,常常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场景中,与剧中情节发展紧密相关,常常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烘托情节发展中的气氛和造成戏剧性的发展高潮以及承担某种转场、闪回的蒙太奇作用。从整体艺术表现上往往能渲染加强剧中情绪色彩或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歌手Nat King Cole磁性而沧桑的男声,在弦乐的铺陈中,将《Quizas Quizas Quizas》(中文名《也许也许也许》)演绎得如梦如幻,如张曼玉华丽的旗袍般摇曳多姿,撩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支曲子既作为插曲也作为背景音乐。在周慕云与苏丽珍约会时一再重复响起。当张曼玉一人在深巷中徘徊时也一再重复,徘徊在感情和伦理之间的两人。最终只能归结到“也许”。 “下面请一起收听周璇的《花样的年华》……”,插曲《花样的年华》以这种形式进入影片,与《Quizas Quizas Quizas》一样融合了插曲和背景音乐的特征,不仅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同时激发了观众的联想。提示男女主角的青春年华已被无奈的现实所掩盖。有一点凄美但却只能一声叹息。 影片中那部留声机不断播放着的主题曲和周璇的老歌《花样的年华》,不断播放着的很奇妙的爵士乐,都将观众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带回到了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有些不能用育语表达的奇妙感情,用留声机表达起来,却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通感,显得十分和谐舒畅。 不难看出,插曲音乐选材上的多样性以及穿插和对比,是《花样年华》电影音乐的特色。除了《花样的年华》和《Quizas Ouizas Ouizas》,在其中还可以听到越剧、京剧、评剧、粤剧、中文翻版爵士乐、旧上海时代曲、拉丁舞曲等24段音乐。 从《花样年华》中我们看到,插曲在影视剧中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与主题曲不同,主题曲的位置一般在片头或片尾,起着概括和引领剧情的作用。本身与剧情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插曲一般都与影片的内容结合紧密。起着一种穿插点缀衬托背景的辅助作用。 自然音响的写实作用 自然音响或称效果声是指影视作品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人们的视觉、听觉感悟到的视听形象。都是借助于音像实录技术而获得的,因而观众有着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安东尼奥尼甚至说过:“我认为背景噪声(自然音响)才是真正的音乐,可以和影像匹配的音乐。”自然音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它给观众带来的逼真感是任何声音都无法比拟的。 在《花样年华》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曾作为背景音乐的《花样的年华》和《Ouizas Quizas Quizas》,其他段落中对效果声的处理相当低调。轻微而混沌啃杂的环境音,偶尔混合着隐约的男男女女的讲话声、车辆声,轻微得几乎要让人忽略。但正是这种低调,衬托出了片中男女主人公内心的隐忍,营造了一种小心翼翼的气氛。而这时候,主题音乐或插曲适时响起,将一种压抑在无形羁绊下的欲望与温情。完美地推向了高潮。 另外,效果声诉诸某些隐藏极深的和先天的东西,某些可识别来源的声音不仅可以写实,而且常常含有众所周知的象征意义。借此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并表达影片中的人物情绪。比如苏丽珍与周慕云几次在雨天相遇,小巷屋檐下避雨时,我们除了可以听到哗哗的雨声外,还隐约可以听见远处沉闷的雷声。不仅强调了环境,同时也为我们展开了阿人痛苦、压抑、郁闷、挣扎的内心世界。 作为电影声音元素中的模糊语言,主题音乐、插曲音乐及自然音响弥补了对白语言的单一,使得影片声音多元化。它们在电影中保持距离、隐藏目的。拥有很强的、用来形容精神状态的指示功能。辅助着影片剧情的发展。在任何一部电影中。直观准确的对白语言与抽象模糊的音乐音响,三者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依托支撑,形成稳定性,共同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声音美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