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效性研究 |
范文 |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让传播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处理和整合海量的网络信息,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筛选,剔除干扰信息和负面信息,强化有效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和实践议程设置的理论和方法论有助于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各项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能力和话语反应能力,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和生活化。洪涛编著的《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嵌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7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以议程设置为方法论来探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方法和路径,其中,议程设置的应用有助于传播主体更好地掌握网络话语权,借助媒介传播来反复强化某一课题,以达到深化和扩大重要内容在网络传播语境中的影响力,实现社会舆论和思想文化的良好导向。在该书中,编者以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新变化为先导,肯定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和新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论述了议程设置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从实际应用出发,探讨了议程设置在网络思政教育应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大关键点,包括内容结构优化、载体合力重组、媒介素养提升、主流话语重塑等,进而采取议程设置的创新路径来全方位地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提高议题设置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需要注意议题内容的准确构建和完善,它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思政教育和指导为服务目标,进一步强调议題内容的生活化、现实化、网络化和多层次化。具体来说,要想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动态的新变化,网络思政教育的议题内容设置就应该做到不偏离时代发展的主题,与生活更贴近,与学生的现实诉求更契合,让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真正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提高议题设置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需要注意议题设置在应用过程中传播者素质的提高、受众群的精准分类,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通过传受关系的正确构建,才能够更好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影响力。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单向性传播方式,逐渐形成了传者和受者高频率互动的新传播模式。考虑到这一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议程设置要想确保实效性,必须在传者、受者和传受关系上进行全面的升级。对传者来说,网络思政教育的传播者既需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也需要有开放性的媒介知识和媒介素养,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思政教育议题设置的专业质量和传播力度。对受者来说,受众的类型、需求、获取信息的习惯、学习的偏好等都是网络思政教育议题设置中必须进行调研和分析的重要问题。对传受关系来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更加凸显,在网络思政教育渠道和平台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总结和实践,只有双方更加深入和及时地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实时化互动的优势。 最后,提高议题设置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运用和整合多元化的媒介渠道和平台,扩大网络思政传播的影响范围,并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运用多元化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组成了当前媒介传播的整体结构,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议题设置和传播来说,全媒体传播最能够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高覆盖性和高实用性,能够让网络思政教育更紧密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之中,让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和思想理念指导能够随时随地被影响。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嵌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中,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效性研究”这一课题所作的思考和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还将迅猛向前,思政教育者必须打破思政教育内容滞后、传播方式局限、教学模式陈旧的传统形式,解决网络思政教育和网络舆论传播的话语权问题,由此,议题设置的创新路径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生活化、网络化和实践化,从而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李凌/硕士,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