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景物描写
小说的景物描写使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时代环境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景物描写能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也能表现环境对人的影响,写出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时代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自然环境作为描写对象,常常是作者借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的手段。社会环境是人物生活、活动的舞台,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通过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场面描写,是对特定时间与地点内各类人物活动的总面貌的表现。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其作用有以下几点:(一) 创造环境气氛,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如鲁迅的《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住的故乡?”自然界的凄凉声色,村庄的荒疏衰败,衬托出了“我”的悲凉心境,也为作品奠定了沉郁的基调。(二) 衬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红楼梦》中所写的“风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潇湘馆,其一花一草,一水一石都包含着林黛玉的满腔柔情与哀怨,与她的命运,思想性格紧密相关。这里的景物构成了一个悲剧环境,这个悲剧环境,明晰地烘托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三) 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优秀的小说家总是通过精心描绘有特色的自然景物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或使之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四) 体现小说情节的发展和推进。《红楼梦》第三回,透过黛玉的眼睛所见的雕梁画栋,彩屏玉觚,极写贾府的豪华富贵。到元春归省,又以宝玉、元春等人的眼睛描写大观园的富丽堂皇。但到了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后,大观园则是一派荒凉衰败景象。景物的枯荣变化,体现了贾府由盛及衰的历史过程。(五) 显示作品的时代特点和地方色彩。茅盾《春蚕》中的景物描写映现了三十年代初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破败不堪的江南农村景象。总之,小说的景物描写要为写人、抒情、揭示主题服务,不可为写景而写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