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范文

    王玉龙

    [摘 要]依照“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重庆市委定在2017年以前脱贫,农村脱贫是整体脱贫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围绕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面临的扶贫对象识别、扶贫资源配置、扶贫效果评估和制度困境等问题,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路径的实践服务,力求探寻和解决农村精准扶贫“被动脱贫现象严重,地情阻碍多,政策落实难,扶贫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探索社会工作构建目标识别体系、资源配置体系、本土人才培养体系、扶贫内生动力激发机制等,提炼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精准扶贫,与传统的粗放扶贫相对应,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扶贫问题,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5年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期间对精准扶贫提出了六项要求,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实现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2 相关文献述评

    摆脱贫困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都将面对的课题,我国学者王卓将国际扶贫模式分为三类:以巴西、墨西哥扶贫模式为代表的“发展极”模式;以印度、斯里兰卡扶贫模式为代表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方案”模式。其中“发展极”模式通过中心发展辐射区域发展的形式来带动农村地区脱贫。“满足基本需求”模式通过向穷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善贫困状况,“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创造“格莱珉模式”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方案”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帮助摆脱贫困。

    我国幅员辽阔,贫困人口结构复杂,资源分布不均衡也决定了我国扶贫工作的任务艰巨,过程曲折。在对象识别上,出现对贫困户的排斥现象,“包括在精准识别环节对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对片区外贫困群体的区域排斥,以及自上而下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等”。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阻碍了扶贫进度,导致扶贫资金在地方在扶贫过程中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没能用在促进地方内生脱贫动力的发展上,再加上“我国的扶贫开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地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挖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也缺乏群众的有效监督,造成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袁军刚认为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政策能否落地,村庄能否重构,村民能否自助”。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专业,其最初产生就是回应社会贫困问题。不少学者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具有专业优势。首先,社会工作以研究社会为基础,对宏观社会变迁和社会制度有深入的把握,对各种社会问题具有专业视角。其次,贫困结构的复杂多样性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扶贫识别精准化,救助个性化,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对策、精准发力,改变贫困农民生活状况和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精准化效果。社会工作以需求为导向,倡导通过改变个人的思想认识或调整社会制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史铁尔总结了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包括因地制宜寻找切入点、建立社工站和本土组织、培养本土社工、督导监督指导、资源的链接。马晓晗提出要从“需求导向、动态评估、分类扶贫、精准到户四个方面为导向助力精准扶贫,从发展生计、链接资源、搭建支持网络三个方面介入”。张涛从宏观的角度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模式的建构体系即服务主体的建构、资本体系的建构、介入路径体系的建构、评估体系的建构等四个方面。

    综上所述,西方社会工作对解决贫困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从宏观的理论介入可行性和微观的介入路径方面做了理论研究,尚缺乏在实践层面对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研究,对具体介入路径并没有系统的探索。

    3 精准扶贫面临困境分析

    贫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化,导致社会分层严重,导致现实贫富差距,制造了贫困。另一方面传统自然经济所带来的“生存观念”与现代社会所催生出的“物质观念”发生碰撞,导致农民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和“贫困感”的出现。再加上信息科技的发展拉近个体之间的距离和联系,这种“贫困状态”与“贫困感”不断加剧,直接击碎乡村社会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转变过程中,农民的传统观念和自身能力的不足,不能有效获取市场信息,需要承担巨大的转变风险。这些情况会带来三个问题:

    3.1 政策理解差,被动脱贫现象严重

    市场经济带来的生存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思维方式也跟着变化,物质追求是他们衡量政策优劣的标准。所以,社会上出现两种现象,凡是“免费”的东西就一定要去参与,凡是对自己“发钱”政策就会去关注。毫不关心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更不用谈将自身的贫困状态与现实政策结合,自主脱贫。一味期望政府的物质扶持。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每一次下基层去走访,农民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映一下情况,给我们发点钱。”精准扶贫政策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其内涵深远,意义重大。基层政权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精准扶貧政策的不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农村被动脱贫现象严重。

    3.2 “地情”阻碍多,政策落实难以精准

    地方政府在执行顶层规划过程中,往往面临“地情”的阻碍。农村是一个基于地缘和血缘建立的关系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来的城乡二元社会不断被打破,地方自治组织依赖传统乡村话语权,基于家族关系、人情社会的地情识别贫困对象、分配扶贫资源,“关系扶贫、扶富不扶穷”等现象层出不穷。政策的原本意图并没有贯彻落实,偏离扶贫的方向,致使乡村矛盾加剧。

    3.3 自身能力弱,扶贫可持续性不强

    大部分贫困村民都知识水平不高,无法有效地在现代社会中谋求致富手段。村民在摆脱贫困过程中往往需要外力的支持,从被动贫穷向被动脱贫发展,陷入“贫困——扶贫——贫困”的怪圈,无法实现自助脱贫。再加上乡村自治组织在产业脱贫和乡村整体脱贫中缺乏实质手段,只注重物质扶贫,而很少关注精神扶贫,不能激發内生脱贫动力,导致扶贫可持续性不强。

    4 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路径

    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职业精神,在社会服务及社会治理领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在扶贫过程中注重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其独特的观察视角也会给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方向,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农民在原有乡村格局体系下适应社会的变迁。

    4.1 立足需求评估,确定扶贫内容

    社会工作发挥社会调查的优势,依照一切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积极开展实地调查,走访村民家庭,了解贫困状况,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此外,运用优势视角,积极发掘贫困家庭或乡村的资源和优势,制定专门扶贫方案,明确扶贫的内容。

    4.2 对接地方发展,搭建扶贫平台

    积极对接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村委会等,搭建扶贫平台。结合地方资源优势,组织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工作。要充分调动农民的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由原来的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加强地方自治力量,创造多元治理平台。

    4.3 推动双工联动,探索扶贫模式

    社会工作、义工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互促性,是优化服务结构、促进内生发展和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结合地方情况,从平台构建、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改善等各方面推动“双工联动”,使发挥社工专业优势与弘扬志愿精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打造出社工、义工“双工联动”的扶贫实践模式。社工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为义工(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促进本土人才内生发展。

    4.4 链接社会资源,扩大扶贫力量

    贫困问题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需要社工与多元扶贫主体建立联系,整合资源优势,扩大社会群体参与扶贫。社会工作者需要善于利用政府资源、社会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力量,本着公平正义的原则,扩大扶贫力量。

    4.5 孵化社会组织,构建扶贫网络

    孵化本土组织,整合本土力量,搭建互助支持体系。农民在市场经济社会信息能力获取较弱,在政府支持下可以顺利脱贫,一旦离开政府支持,就会陷入自主成长的困境,面临返贫的风险。本土社会组织可以为农村提供支持体系,实现信息共享,构建扶贫网络。

    4.6 实现五位一体,打造扶贫机制

    积极推动“扶贫办-自治组织-群团-社工-家庭”五方协作,探索“政府主导,组织联动,群团协作,社工支持,家庭参与”的精准扶贫服务机制。扶贫办作为政府组织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发挥督促指导作用。村民组织包括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妇联等在精准扶贫中联动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妇联作为妇女组织,负责村居留守妇女的发展工作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例如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技能培训等。老年协会专注老年养老生活,为老年人养老工作献策献力。群团整合社会资源,协助扶贫主体开展扶贫工作。社工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专业服务,识别扶贫对象,支持政府、组织和群团工作,实现精准扶贫。贫困源自家庭,在借助外力脱贫的同时,也要鼓励家庭不断成长,实现自助脱贫。

    5 结语

    综上,社会工作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价值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为扶贫工作注入力量。运用优势视角,链接社会资源,孵化本土组织,创造多元参与扶贫平台,打造长效扶贫机制。这个过程的实践,也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颜安.忠县创新思路差异化扶贫[N].重庆日报,2014-10-15.

    [2] 杨波.甘肃精准扶贫开发新路径探析[J].开发研究,2015(06).

    [3] 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

    [5] 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09).

    [6] 袁君刚.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7]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袁君刚.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9] 马晓晗.精准扶贫,社会工作何以作为[N].中国社会报,2016-03-04.

    [10] 张涛.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初探——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

    [11] 饶福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及策略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6(06).

    [12] 王春光,李培林.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总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