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发展理念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微 |
范文 | 郑能友 [摘 要]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不充分,形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解决城镇化过程面临的问题,必须坚持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其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其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1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1.1 农民融入城市难 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居民享有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模式加剧,农村劳动力进城阻力大、稳定留下来的难度更大。以湖南省为例,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省71个建制县只有3个县略高于平均水平,很多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低于30%,最低城镇化率仅23.94%,让农民真正“入城”迫在眉睫。 1.2 产业结构调整乏力 产业结构不优,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够大,特别是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不明显,是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特征。城镇的集聚效应要求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民,第二、三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一些欠发达地区城镇产业增长动力不足,缺乏产业支撑,成为“穷城”“空城”“脏城”。 1.3 生态承载力弱与资源供给不充分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起步晚,粗放式发展模式持续时间长,导致资源能耗总量过大,工业和生活垃圾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化投入少,生态环境破坏,承载力弱,资源供给不足。 1.4 区域发展失衡 地区间经济发展有差距,不合理的城镇空间分布是一个主要原因。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落后,城市的辐射能力有限,不能形成好的联动。这种地域间发展差距引起“马太效应”,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加剧了区域失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 2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2.1 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组成部分,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直接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总体进程。欠发达地区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政策偏好、资金投入等约束,发展滞后,与其他地区差距拉大。给欠发达地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引导人口优化、合理聚集,提升发展能力,改善城镇化发展质量,构建公平和谐的城镇化格局,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2 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 开展生态移民和避灾移民等是欠发达地区精准脱贫改善民生走向富裕的主要措施之一。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土地集中耕种,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加速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为工业的发展提供集聚经济效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释放“农村户口”红利,让“精准脱贫”具有可持续性。 2.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个地方也不能少。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人民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有利于化解欠发达地区二元结构矛盾,消除社会风险隐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居民能共享现代文明成果,每一个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 3 以新发展理念破解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难题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骨血和灵魂,任何地区城镇化进程都不可能回避或抛开这些问题,欠发达地区更不例外。化解这些问题,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 3.1 实现人口有效转移,进城农民能“落得下”“过得好” 要始终把人民的需要作为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标准,加快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民生投入,发挥市场作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满足多层次、普惠性和个性化公共服务需求。要合力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共同创造美好家园,构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格局。 3.2 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人民满意的城市建设 欠发达地区要秉承 “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彰显特色、方便生活的科学定位,将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能耗及生态环境减少等列入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以时代眼光和改革思维把创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治理的全过程,利用后发优势,使人、资源、文化等核心要素有机统一。要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发展绿色产业,践行节俭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 3.3 打造经济竞争力,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欠发達地区吸引力,要有产业支撑。欠发达地区应坚持开放理念,以多领域、全方位汲取一切优质资源和元素,包括发达地区乃至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有益经验。要融入经济大潮,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让更多的人才、更优质的资源、更好的技术聚集,为城镇化注入新活力,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使“人”在城镇,进得来,留得住,以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选择和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 童中贤.引领县域城镇化[M].湖南日报,2016. [2] 康文.日本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河南的借鉴[J].商业文化,201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