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太极柔力球运动与肩周炎发生机制分析 |
范文 | 陈忠全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六盘水市钟山区部分市民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46.49%的市民患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炎,其中,19.46%的市民为轻度患者,16.22%的市民为中度患者,10.81%的市民为重度患者。在肩周炎患者中,男性比例为54.65%,女性比例为45.35%。患者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者占肩周炎患者的12.19%,非太极柔力球运动者占肩周炎患者的87.81%。在肩周炎病情方面,已好转肩周炎患者中,太极柔力球运动者明显高于非太极柔力球运动者。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肩周炎发生率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太极柔力球运动治疗肩周炎的方案,以期为广大患者治疗肩周炎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肩周炎;太极柔力球运动;发生机制;六盘水市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肩关节的周围炎症简称肩周炎,是指关节的周围软组织与关节囊退变、损伤导致的慢性炎症,其特点是无菌性,它主要是由风湿寒和外伤缺乏活动等引起组织粘连导致,在老年人中多见此病。19世纪末,太极柔力球运动诞生,其特点是全身性的体育运动,它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与传统的硬性击球方式不同,它从入球到出球形成自然流畅、连贯、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以肩部运动为中心,改善肩部血液循环是其特点,这对治疗和预防肩周炎疗效很好。可是因为该项目形成时间短,练习人员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其精髓,使得锻炼效果不好。因此,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运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被调查者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肩周炎与太极柔力球运动之间的发生机制,以期为全民健身运动和肩周炎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六盘水市钟山区市民中35岁以上的太极柔力球运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识数据库网、维普网等网站搜索相关文献,在六盘水市体育局、卫生局等部门搜集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采用 Excel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肩周炎患者统计结果与分析 2017 年 3 月向六盘水市钟山区随机发放问卷 200份,发放对象为35岁以上的部分市民,范围为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问卷发放后,收回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5 份,问卷回收率为 95.5%,有效问卷率为 92.5%。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统计 :①被调查者是否患有肩周炎?②肩周炎患者中症状程度如何?③以35~45岁、46~55岁、56~65岁三个年龄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185个被调查者中,共有86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炎,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6.49%,其中,轻度患者36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9.46%,中度患者30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22%,重度患者20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0.81%。这表明随着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35~65岁这个群体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炎。按年龄段分类统计,35~45岁年龄段共有2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炎,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1.35%,其中,轻度患者为12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49%,中度患者为6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24%,重度患者为3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2%。46~55岁年龄段共28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炎,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14%,其中,轻度患者为1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11%,中度患者为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32%,重度患者为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70%。56~65岁年龄段共37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炎,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0.00%,其中,轻度患者为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86%,中度患者为16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65%,重度患者为12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49%。说明随着年龄增长,肩周炎患者人数逐渐增多,且症状程度不断加深。 2.2 被调查者肩周炎与太极柔力球运动关系统计与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对患肩周炎的86人进行柔力球运动和没有进行柔力球运动作数据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被调查患有肩周炎的86人中,男性为47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54.65%,女性为39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45.35%,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这可能与男性工作压力大有一定关系。在男性47人中,太极柔力球运动者12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13.95%,非太极柔力球运动者35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40.70%;在女性39人中,太極柔力球运动者16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18.60%,非太极柔力球运动者23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26.74%。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肩周炎患者进行柔力球运动的人都比较少,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有待进一步推广普及。在肩周炎病情方面,已好转的有29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33.72%,未好转的有57人,占肩周炎患者总数的66.28%,表明肩周炎患者好转率较低,肩周炎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已好转的肩周炎患者中,太极柔力球运动者为21人,明显高于非太极柔力球运动者8人,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肩周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2.3 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未好转肩周炎患者症状程度分析 在86人肩周炎患者中,有28人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21人好转,7人未好转,在太极柔力球运动练习中,轻度2人、中度2人、重度3人症状没有好转,虽然没有好转,但其病症也有所减轻。 7名肩周炎患者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仍未好转,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特点理解不够到位,最后阶段时的运动不能按弧形摆动,肌肉紧张,活动幅度较小,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练习次数较少,不能准时按要求练习,没有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此外,可能因为模仿能力较弱,因自身协调能力较差,人、球、拍未能融汇一体,练习效果受到影响。 3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肩周炎发生率机制分析 3.1 改善肩关节部位的组织结构,提高功能水平 在太极柔力球运动中,如果运动科学合理并长期坚持,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人的肩部各组织器官的物质结构将得到调节,发展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过程得到增强,对肩周炎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特点是以肩部活动为主,在迎、纳、抛、接等运动的作用下,对关节面软骨、关节囊、肌肉、韧带等具有适当的刺激,从而为各组织的修复与生长积累营造良好的条件。 3.2 降低肩周炎发病风险,延缓肩部组织衰退 长期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刺激肩部相应的组织,使其功能得到改善,防止肩部各组织过早衰退。人体的结构由有机细胞构成,有机细胞是有生命周期的,在使用过程中,细胞处于供应养分和供血的环境中,更新细胞之后,丰富了生命力,肌肉因此富有弹性,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粘连由此而降低,肩周炎发病率就此下降。在太极柔力球运动过程中,摆动和旋转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骨骼和肌肉的营养物质,优化了组织结构,延缓了肩部各组织衰退,从而降低肩周炎发病风险。同时,在太极柔力球运动时,没有爆发性的肌肉收缩,这样能有效加强对关节的保护,不但促进了血液循环,而且降低了肩周炎发病率。 3.3 促进肩部损伤组织的修复,加速清除代谢产物 在太极柔力球运动过程中,肩关节活动较多,其运动技术包括十个方面,分别是起势绕环、跨步绕环、左右绕环、四方绕环、绕环抛接、水平绕环、侧旋绕环、绕环组合、绕环收势,这些动作都要求肩关节参与。肩关节运动能促进肩部血管扩张,改善肩部血液循环,从而使肩部肌肉的黏性降低,让肩部肌肉伸展性提高,此外,还会使韧带、软骨等关节的辅助结构得以增强,让关节既灵活又牢固。同时,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练习,能让淋巴循环加速,清除肩部炎症代谢产物的速度加快,积极修复肩部损伤组织,达到有效治疗肩周炎的目的。 4 太极柔力球运动治疗肩周炎的方案 4.1 制订训练计划 依据医学检查所获得的结果,针对动作痛点,炎症部位,结合此病症特点,制订相应的太极柔力球运动计划,如肩上、腋下绕环、左右摆动等动作的抛接球动作,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根据病症的变化适时调整运动计划。 4.2 实施自我保健 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减衣服,注意对肩关节保暖,避免受寒受风,不能长时间居住在潮湿的地方,不能过度劳累,不能提重物,防止意外损伤。在营养方面,多吃鸡蛋、骨头汤、牛奶、黑木耳、豆制品等食物,改正不良姿势,如双肩经常处于外展工作、经常伏案的人、要調整姿势,不能造成慢性劳损,形成对肩周炎累性损伤。 [参考文献] [1] 卓志伟.太极柔力球运动与肩周炎发生率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4(04). [2] 孙柏枫,林永铭.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 李力研.关于太极柔力球运动立项的评审意见[Z].北京:国家体委科研所,1994. [4] 邱晓军,董天新.太极柔力球训练对中老年肩周炎康复的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08(04). [5] 陈爱华,陆海.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的法律保护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