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精准扶贫“能力贫困”研究 |
范文 | 盘意文 [摘要]贫困是由多种多样的原因形成的,“能力贫困”是重要的原因。精准扶贫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是对传统扶贫实践突破和创新的治贫方式。发展能力的提升对解决深度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能力贫困”这个视角研究精准扶贫问题,旨在为精准扶贫做点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贫困能力贫困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 1? ? 问题的提出 关于贫困和能力贫困问题:什么叫贫困?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贫困的释义多种多样: “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标准既要考虑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也要考虑我国城镇居民目前已达到的消费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实说:“一定数量的物品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 一般认为,贫穷而生活窘困,故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首先被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经济收人不足难以维持家庭成员正常生活所需的收入状况,即为贫困。我国政府2011年确定的贫困线以收入为标准,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2017年有的地区提高到3300元这个收入标准。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 它反映的是贫困的本质。从参加社会生产活动从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来说,贫困是一种社会能力的缺乏从而获得物质生活条件缺乏出路。而这种能力缺乏与其受教育程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机遇、胆识谋略、先天智力等有关。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下是贫困的表征,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下,能力越强,收入水平越高,反之则相反,贫困的实质是“能力贫困”。 社会成员对贫困的理解是否达成共识?贫困是经济问题还是能力贫困问题?这都不重要,重要的共识是贫困是如何形成的?关于贫困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贫困者自身因素,包括懒惰、文化低、竞争力弱等;二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地区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等(谭诗斌,2012)。 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正如梁漱溟所说:“吾国民生穷困,其要点实在于知识技能缺乏,纵有资金,亦难运用;且因循而流于懒惰,以至于利弃于地,力余其身,”其实说的也就是能力贫困问题。人之所以贫穷和自身的能力贫困有很大关系,这才能解释一个人无论生活在城市或农村,生活在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资源溃乏、交通闭塞、山区等外部环境,为什么有些人生活比较富裕,而有些人则与此相反,且日趋贫困?究其原因与能力贫困有必然的联系。 1.1? ? 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指缺乏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维持和提高生产来保障财产、资源、收入的稳定、以满足基本生存的能力。 能力贫困理论最早由阿玛蒂亚·森提出,他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穷,而且还在于缺少获得某些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也就是缺乏一些最低限度的能力……贫困在根本上不是收入问题,而是难以拥有一些基本需要的能力问题”。从能力贫困的角度来认识贫困,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能力和经济收入等实际内容纳入衡量贫困的范围,才能合理解释生产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除身体健康状况、年老、家庭负担外)为什么有的人贫困?而有的人并非如此?暂且撇开外部因素不说,导致贫困的内在原因是自身能力的缺乏,精准扶贫个人要真正脱离贫困,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的能力。 1.2? ? “能力贫困”又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受教育程度不足、缺乏参加生产技能培训学习的机会、受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影响及身体先天性缺陷等原因,都会造成能力贫困。 关于精准扶贫问题:什么是精准扶贫?它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精准扶贫”一词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来的。2014年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联合中央农办、民政部等六部委,研究制定且印发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2015年,国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要精准脱贫。 1.3? ? 为什么提出精准扶贫 首先是正确理解扶贫政策的客观需要。政府的扶贫政策基本上被简单地理解为助学和产业帮扶,有无孩子上学成为扶贫对象的一大指标。从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教发〔2018〕1号文件精神中,也可以看到对在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扶持是教育扶贫的方案。这样一来,很多条件较好的家庭因为有适龄儿童在上学,而被理解为扶贫对象,而一些真正贫困的家庭却因为没有小孩上学,则被排除在外,这与精准扶贫精神是有差距的。 其次是正確扶持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扶贫政策是对发展种植业建卡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贫困家庭获得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是给哪些有发展潜力、有一定能力而缺乏资金的贫困户予以扶持的项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种种情况:一些地区的产业扶贫盲目上马,导致产品滞销最后脱贫效果不明显;而有些地区贫困户则钻了空,有的不惜把自家山林砍掉或是多人合伙串通或是以低价从别人手中租来土地,然后把树苗种下,待到拿到国家补助资金后便不再管理。其实他们大多对发展农村经济产业不感兴趣,只是国家有这样的优惠政策,按每亩种植面积补贴,随随便便一弄就能够得到好几万补助了,造成扶贫资源极大的浪费,不但没有拉平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反而被条件比较好的少数人所“吸纳”成为致富的来源,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这恰恰违背了扶贫政策的初衷。 第三是真扶贫,扶真贫的需要。以往有的扶贫对象隐瞒真实情况,为了获得政策照顾,争戴“贫困帽”的現象屡见不鲜,有的刻意隐瞒真实收入低报财产价值,以争取获得贫困资格;有的真贫困户存在过分依赖扶贫政策,等、靠、要心理明显,脱贫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很多地方扶贫是干部很着急,但贫困人口不着急,原因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动力不足。有的在政府扶贫政策帮助下已经脱贫,为了继续享受扶贫待遇,部分脱贫户不配合扶贫人员工作,以不签字等方式刁难扶贫人员。 如何改变扶贫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此类不良现象?就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扶真贫”,所以,精准扶贫这是对以往扶贫工作的深刻反思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提出来的扶贫战略。 2? ? 提高发展能力的路径对策 精准扶贫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是对传统扶贫实践的突破,具有创新的治贫方略。 2.1? ? 提升发展能力的必要性 贫困和能力两者存在密切的因果关联,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贫困表现出的是物质上的缺乏,而实际上是能力的不足。贫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而能力的不足却无法通过物质上的补充来解决。精准扶贫不仅需要解决贫困户的物质缺乏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发展能力。 第一,只有提高发展能力,才是扶贫脱贫的最佳选择。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政策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输血、财物资助等方式,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户形成“造血”机制,让贫困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才是长久之计。长期以来,扶贫更多的是停留在金钱和物质发放上,似乎只要给予贫困救济,就能解决贫困问题。根据以往扶贫实践经验,从发展能力和收入提高两方面看,扶贫的结果大致存在这几种可能性:一是提高发展能力的同时农户脱贫收入明显提高,说明扶贫政策取得了实效性,贫困户真正脱贫;二是收入有提高的假脱贫但发展能力不变,收入有所提高是因为政府扶贫的各种补助,如孩子上学补助、旧房改造补助等,这种收入增加的时效性是暂时的,一旦没有扶贫补助,扶贫对象随时可能返贫;三是发展生产能力不变的同时贫困状态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说明扶贫政策没有起作用。这三种情况如何说明生产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农村贫困户给予资金扶贫,为什么有的贫困户仍然处在贫困状态?其根源在于贫困者缺乏可行能力,即能力贫困。新时代扶贫应当以提高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施“造血式”扶贫方式,才能有效地帮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现状。 第二,只有提高发展能力,才能使贫困户真正脱困。从内生动力的载体来看,贫困除了思想上的原因,还有技能上的。知识技能的欠缺,使贫困户很难有突破性的生产,即使由政府引导、企业用工,缺少市场需要的劳动技能,在城市中也很难得到挣钱多的工作岗位,只有提高贫困户的发展能力,才能改变贫困的局面。 第三,只有提高发展能力,才能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政府扶贫有产业扶贫项目,如饲养牲畜和种植果树等,如贫困户没有经营能力,很难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一旦市场价格出现大波动的情况,贫困户更是雪上加霜。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大幅度下降,养猪亏损严重,南方某地今年荔枝、龙眼大丰收,但与去年同比价格下降80%,无经营能力、销路单一的贫困户生产亏损更严重。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能力贫困户对扶持产业项目只能望而却步。 2.2? ? 提升脱贫能力的对策方法 贫困户对政府的精准扶贫最为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据调查了解不同的贫困户对帮扶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学业救助、生产救助、低保救助、大病救助、房屋改造救助等各有不同。无论大病救助、教育学业扶贫等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扶贫的目标是脱贫,如何真正脱贫?是政府不断“输血”还是贫困户自我“造血”?实践发现通过“输血”促进“造血”是最佳的方略。精准扶贫倡导通过“造血式”的扶贫方式来提升贫困户的发展能力,实现真脱贫。如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必须从“缺血”的根源上找出路。 一是抓培训、学技能,实施“教育扶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贫困户穷在经济,但根在缺乏教育。精准扶贫从发展能力来说,扶贫旨在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使其具有脱贫致富的自身发展能力。现有的教育扶贫计划均在为适龄的贫困家庭学生制定园梦助学计划,这很有必要,而对能力贫困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也同样重要。一些贫困户读书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中断了学习,离开学校回到农村参加家庭劳动,很少有机会有条件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因此,当地政府扶贫办应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技能培训活动,如:烹饪、缝纫、泥水木工、家用电器修理、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依靠现有科技宣讲团队的师资力量,让贫困户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不定期组织其参观一些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使之具备自主脱贫的意识及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相关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将科技下乡工作推向深入,发挥科技扶贫减贫作用。汪三贵说,贫困人员关键是要参加技术培训,进入脱贫的进程。 精准扶贫要花大力气拔穷根、摘穷帽。但各种培训都涉及到资金及其来源问题,扶贫资金尤其是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由中央自上而下地嵌入到贫困地区,经过省、市(州)县,再下发至乡镇,解决资金的出路问题就好办多了。按照政府相应的文件精神,对参加职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费补贴。对就读技工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规定免除学费、发放助学金,支持其顺利完成技工教育并帮助其就业。如上级所拨的扶贫资金不足,可将社会力量纳入到精准扶贫脱困治理体系中来,有条件的县区以乡镇为单位,动员经济能人、企业家等社会力量,成立教育培训扶贫协会,募集教育资金,对能力贫困者进行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发展能力等。 二是抓对接、促就业。就业扶贫是为贫困户提供“造血”功能的扶贫方式之一,贫困户实现脱贫的一个重要途徑就是有能力、有工作、才有稳定的收入。各地政府扶贫办,要及时了解当地企业用工的各种需求,根据企业用工对基本技能的需要,由就业主管部门依据企业的要求,定期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然后向需求企业精准输送劳动力。鼓励当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给予适当补助。“企业接收外地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输入地要参照当地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在满足企业用工的同时确保贫困对象稳定就业,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地方政府扶贫办可在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一批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就业驿站等载体,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根据吸纳人数,给予一定期限的职业培训补贴。对就业实在困难的贫困户,政府实施兜底就业。一方面,针对贫困户的现实技能情况创办一些简单手工加工福利工厂、大嫂车间等,解决一部分贫困户的就业;另一方面,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一部分贫困户在乡村道路维护、园林看护、公厕保洁、治安协管、山林防护、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鼓励贫困村利用村集体收益等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是抓帮扶、促创业。政府要积极支持贫困劳动力创业和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对有创业想法和意愿并有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家庭,采取免费创业培训、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能力扶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但离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一些差距。但与过去的绝对贫困相比有了质的变化,今天的贫困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收入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人们能力的贫困问题。所以,精准扶贫,只有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优选择。 3? ? 提升脱贫能力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贫困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贫困家庭脱困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问题、关系到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问题;贫困农民没有脱困致富奔小康的小目标实现,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大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对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最佳方案。贫困最根本的原因是发展能力的缺乏,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给再多的资金扶持也于事无补。长期以财物资金扶贫,即使暂时脱贫,扶贫对象也有可能随时返贫,重又跌入贫困状态,这对解决贫困户的深度贫困现状毫无意义。“一个贫困的地方,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帮助,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靠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离开了这一条,再多的扶持也难以奏效,再优惠的政策也难以发挥作用。这是已脱贫地区的根本经验,也是一些地方虽经长期扶持仍然贫困的主要教训”。精确扶贫不仅要提高贫困群体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贫困户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到本领技能,发展生产搞好家庭副业,才是脱贫的根本出路。 二是有效地减少扶贫对象对扶贫资金的依赖性。能力贫困有天生的不可逆性能力贫困,有可逆性能力贫困。对于前者的精准扶贫只适合于蔸底扶贫,而后者的精准扶贫,就应当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才是最好的扶贫办法。因为,赐予性的物质、金钱措施并不能增加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反而增加了贫困人口对扶贫资金的依赖性。有些人不思进取,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坏习惯,这类人就是给再多的救济于脱贫也无济于事。对这类人,必须促使其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有些技能不懂不要紧,可以边干边学,只要参与进来,脱贫致富就好办了。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一个没有绝对贫困的时代,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只有提升发展能力依靠自食其力过上好生活,才能摆脱对政府扶贫资金的依赖性。 三是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在以往扶贫过程中,由于监管惩罚机制不键全,干部进村入户前,一些农户隐瞒真实情况,为获得扶贫资金支持,有的早已把其在银行存款全部取走变成无存款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脱贫不脱帽,一些脱困户为了能够继续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脱贫而不愿意脱掉贫困帽子,戴上贫困帽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利益收入,有更优惠的政策待遇。贫困户似乎成了一种享受福利的象征;也有的扶贫人员为了实现或夸大政绩,往往选择脱贫造假。第一种是夸大贫困程度、贫困覆盖面,以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第二种是“数字脱贫”,凸显扶贫成绩。这些弄虚作假现象在很大损害了政府的扶贫工程形象,危害极大。为了避免种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精准扶贫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促进贫困户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学到真本事,才能真脱贫。 四是有效切断裙带关系的办法。由于扶贫资金的有限性,哪些农户可以享受扶贫资金待遇?在村民评议投票过程中,一些利用家族势力强势争取名额,而真正贫困户的部分家庭因家族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获得足够的投票。这样一来,一些非贫困户享受了国家扶贫资金,而真正的贫困户则得不到有效帮扶。精准扶贫以贫困户的发展能力提升为重点,贵在有效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同时也避免一些村干部以亲疏远近来控制和配置扶贫资源的不良现象出现。 总之,只有以提升贫困户的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技能培训、参观学习为手段,以发展生产改变贫困现状为目的,不仅可以切断各种复杂的裙带关系、避免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而且可以减少国家扶贫资源的浪费,是精准扶贫最好的扶贫方略。 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社会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社会力量共同为之,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对大多深度贫困户来说,才是真正脱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J].统计研究,1991(06). [2] (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