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范文 | 杨海梅 [摘 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内容,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需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思想素质的需求同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协调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基本理念、基础理论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更多地从以前以社会发展为导向转变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受教育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向“双主体”和“主体间性”发展,这是新时代发展的特征。 当前,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思想素质的需求,就必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尤其要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关键是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深厚实践基础;理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战略部署;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牢牢把握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把握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發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助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政治素质的需求同人们在政治意识认识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人们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对于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内容复杂,条件苛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也具有以上的共性特点,这是新时代发展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调整自身以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除了要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变”,还要认识到其中的“不变”,科学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心声,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更是当代中国人最庄严的使命。列宁将青年视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承担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所以,“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就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因此,加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引领青年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政治素质的追求,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与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当前,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政治素质的需求,必须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着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加强国情党史教育,抵御中国威胁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带来的影响;增强国家认同感,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切实巩固国家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径,加大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归属感。 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道德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道德素质的需求同人们在思想道德认识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中,从原先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强调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转向现在强调对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增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是新时代发展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调整自身以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社会群体多元化精神需求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精神引领作用,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诉求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价值理念和价值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有道德的时代新人,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性内容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道德素质的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当前,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道德素质的需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建构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一方面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实践基础,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现代大学生活之中,通过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暑期“三下乡”、创业创新等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积极践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就必须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深入人心,这是助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理想的目标指引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4 突出强调实践教育,培育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同人们在专业能力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握人的需求就要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其“针对性”,这是新时代发展的特征。 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日益增强,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限,新时代实践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参与者以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持以理论教育为主线,突出以实践教育为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中,将享受美好生活与创造美好生活有机统一起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专业素质的追求,培育有本领的时代新人,造就实现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当前,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专业素质的需求,首先要加强人文关怀,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和内心感受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其全面发展的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方面,高校要把创新教育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高校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能力。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演讲辩论、学术沙龙等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人们的相互交往之中,使学生拓展眼界、彰显活力、激发潜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美好需要,在实现全面发展中提升成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以李大钊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这句名言,奏响了苦干实干的主旋律,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就要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这是助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要求,也是在新时代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N].人民日报,2013-05-05.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