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名师工作室模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新研究 |
范文 | 陈新霞 隋立国 王洋
摘要?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类型越来越丰富,作用更加凸显,职业地位更高,但在意识、培育与发展方面存在瓶颈。名师工作室教育模式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成效明显,实践证明可以从教育优势、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创新探索方面构建基于名师工作室的对策体系。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新型职业农民;瓶颈;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14-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4.078 Abstract?In China,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more enriched in type, more prominent in role, and higher in professional statu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bottlenecks in professional farmers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studio mode has obvious effects on breaking these bottleneck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we can construct the countermeasure system from teaching studio modes educational advantages, concept, content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Teaching studio;New professional farmers;Bottleneck;Educational exploration 当前,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到深水区,农民正在实现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型,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新六产”农业持续发力,美丽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并逐渐壮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还需进一步优化和重构,培育模式还要进一步探索。鉴于此,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笔者探讨了名师工作室模式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独特作用。 1?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回顾 发达国家普遍使用Peasant称呼传统农民,而使用Farmer指代职业农民;美国人类学家Wolf认为“传统农民”是身份意义上的农民,其主要追求是维持自身的生计,而“职业农民”则是将农业作为产业,充分自由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经济报酬最大化[1]。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研究围绕培育职业农民的法律制度、教育培训体系以及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取得了不少成果。 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3]。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內涵与特征。新型职业农民概念最早源自于2005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意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是农业市场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4]。此后,多数学者进一步总结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和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是传统农业工作者,可以是返乡的农民工,也可以是军队的退伍人员等[5],因此要把握时代内涵。三是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及启示。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丹麦、日本、韩国等国在依法保障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明确农民职业教育公益性定位、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四大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6]。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模式和生成环境。早在1947年,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中国传统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循环回路”,旨在解决乡村与城市人才互动问题[7]。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环境,包括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充分的社会尊重、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培育载体[8-9]。五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系统包括组织管理、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持续管理等内容[10]。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应解决好培训什么和如何培训的问题[11]。 综上,国外关于职业农民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制度立法、职业资格准入等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国内研究主要基于宏观的分析视角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关键性问题,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多数成果停留在理论阐释、政策解读以及现象描述等浅层阶段,且囿于定性研究的范畴;二是倾向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对其组成成分的新变化、群体现状以及后续发展问题几乎没有任何涉及。 2?新型职业农民认知重构 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上从事各种不同岗位工作的多类型劳动力,其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发展类型也日益丰富;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推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新农村意义重大。 2.1?类型更加丰富 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顺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内生动力更强,培育路径进一步拓宽,外部环境和政策持续优化。总体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三大类别、几十种具体岗位,并且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推进还将进一步丰富,具体情况见表1。 2.2?作用更加凸显 新型职业农民是基于“三农”环境而生成的,从源头就具有天然的创新性,而这正是这一群体彰显独特作用的原动力,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中坚力量,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要依靠和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新型职业农民是区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会运用先进的生产理念、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直接造就了一大批就业岗位,带动了区域相关人群就业创业,是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先锋;再次,新型职业农民中年轻人、精英人才逐步增多,可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等当代青年群体投入农业农村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极大地转变人们对于农民这一阶层的落后看法,提升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和幸福感,真正解放2 000多年来的农业生产力。 2.3?职业地位更高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壮大,人们逐渐转变原先对农民这一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调查显示,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正在逐步赶超城镇人口水平,在以经济水平作为主要标准衡量社会阶层的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无疑是一颗新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在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社会贡献、先进性等方面重新评价和认识农民这一社会阶层,农民将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和阶层幸福感。 3?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瓶颈分析 当前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发展壮大的关键期,核心问题是如何顺利完成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这一过程面临着三大基本问题: 3.1?意识形态瓶颈 几千年以来,农民的阶层地位、社会认可度等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甚至认为农民是愚昧落后、知识匮乏、经济艰难的象征。只有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尤其是新时代的今天,农民这一群体的权益和地位才真正得到了保障,并且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兴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社会对农民的认知、观念正在逐步改观,但一些区域或部分人群尚未完全摆脱不科学的认知。选取东部较发达的县域作为调研目标,73.3%的受访家长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从事涉农工作,部分受访者甚至直言供孩子上学是为了摆脱“三农”;只有43.0%的家长表示要看从事农业产业哪个环节的工作而定;37.5%的受访对象表示如果收入可观,基本同意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农业生产行业;同时还采访了部分农村种植大户、农业工厂工人、蔬菜大棚技术员等已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群,76.8%的从业者表示职业自豪感很高。这些数据进一步反映出农民的生产方式、综合收益、生活状态尚未完全摆脱艰难的困境,发展权益也不同程度的缺少保障。 3.2?培育瓶颈 虽然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措施,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当前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上仍然存在培育困难:①培育主体自身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群体的职业门槛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匮乏,加之观念意识落后成为巨大的培育障碍;②职业教育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就是善于学习、懂技术、能经营,而这些离不开教育,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培育模式单一、经费不足、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锦上添花;③培育规划不科学或执行不力,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进程缓慢。 3.3?发展瓶颈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农民的收入普遍不低于城市白领、中产阶层,但目前我国的情况显然不乐观,即使新型职业农民生成以后的职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职业路径发展模式的自发性职业认同感不高、从业群体还属于小众阶层、技能认证机制不健全以及人口结构不合理等。事实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发展模式创新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人才支撑,将影响到乡村振兴、劳动力结构优化等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4?名师工作室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 名师工作室通常是指业内专家、学者、名师甚至大咖领衔,以专业知识人员为基本团队,以成就更多名师为基本目标,资源共享,能解决行业专业难题,最终实现团队战略发展的创新型非公司组织。名师工作室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智力高地,是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调查显示,新型职业农民最欢迎的教育方式是田间地头式的现场教学,尤其是构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方式多样的教育效果最好,而这其中最优质的实现方式即是名师工作室模式。特别是随着名师资源的普及、网络技术手段的进步、学徒制理念的运用,名师工作室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首选路径,同时对于解决上述3个基本瓶颈有独特的作用。 4.1?教育优势 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专家专业水准高且贴近行业实际;名师工作室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不拘泥于学校课程、课时、学分以及学时的限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可以提供保姆式的咨询服务、上门服务、集中授课以及朋友式(超值)的教育服务。事实上,名师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成长提供了一个咨询服务机构,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场所和农民接受成人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2?教育思路 发挥名师工作室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智力输出功能,打造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中心和智力高地,进而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但要注意名师农民的不可机械复制性。一方面,构建名师工作室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命运共同體的理念。名师工作室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智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及其相关组织可以为名师工作室提供科研转化的平台,弥补名师在在实践方面的不足,通过不断地科研、教育、探索,促进名师工作室及其成员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构成来因材施教,特别是将教育教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集中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大力发扬网络视频教学,注重实践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名师工作室的育人效能。 4.3?教育内容 首先,要发挥名师工作室强大的知识平台作用,针对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着重针对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新六产”致富理念以及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开展学习,有效促使现阶段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型的实现,鼓励和吸引更多年青人群投身农业产业。其次,针对三农具体问题开展技能型教育,帮助新农民掌握一项或几项行业技能,特别是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因为新型职业农民必将是能够驾驭新技术的一代新农民。再次,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这也是名师工作室模式的最大优势与初衷。这些土专家未必具有很高的学历和教育背景,但一定是某一生产、经营领域事实上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基于名师工作模式开展学徒制教育,在一定的时间内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农家名师。最后,还应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环境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机遇,或者说这一群体的培育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表现方式之一,因此,依托名師工作室开展创新思维教育、创业实践、案例评析、名师讲坛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的一大亮点。 4.4?创新与探索 名师工作室培育模式在空间上决不能仅仅囿于学校之内,要将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社会培训有机结合,特别是要注意对年轻人的培养,鼓励和引导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年青农民投身三农,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应该以社会责任为重要战略目标导向;名师工作室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好帮手,但不应该迷信权威,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失去自我发展的思想和空间。在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问题上,应凸显名师工作室的社会效应、责任与功能。最后,还应积极构建并完善保障机制,例如试行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升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WOLF E R.Peasants[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66. [2]魏登峰.走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道路——专访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桃林[J].农村工作通讯,2012(7):26-29. [3]朱启臻,胡方萌.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环境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61-69. [4]付景远.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6-8. [5]孙书光,翟印礼.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演进[J].农业经济,2015(11):75-77. [6]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2(3):1-4. [9]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159. [10]王秀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179-180. [11]米松华,黄祖辉,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4(8):115-120. [12]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