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谈学案教学中教材意识的缺失与对策
范文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还是教师和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共用工具.因此,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网络盛行、学案主导、教辅泛滥的教学环境下,尤其是在基于学案教学的地区中,教师对于教材意识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
1现象扫描
在某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参赛的5位教师在说课环节说教学流程时,几乎全是教材的忠实拥蹙者:按照教材的情境导入探究,遵循教材的例题展开应用,基于教材的练习巩固拓展,采用教材的习题布置作业.但是到了上课环节,5位教师无一例外的全部变为基于学案或多媒体的教学,所采用的情境、例题、练习、作业也几乎都不是教材上的.难道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的理念又过时了?或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已经达到“超越教材”的水准了?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2原因分析
由于说课环节一般都是提前80分钟独立准备,教师手头只提供学生用书(不含教材分析等),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可供选择,况且平时又习惯于学案教学,而编制学案时大多是简单的复制加粘贴,根本谈不上对教材的研究与思考,所以说课时除了照本宣科,还能说些什么呢?可是到了上课环节,一般都会提前一天告之课题,教师完全可以作全方位的准备:借助网络课件的,借助校本学案的,借助教辅用书的等等,素材丰富多彩,为了贪新求趣、体现开发,哪还顾得上尊重教材呢.笔者以为,造成教师教材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2.1教材编写: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
曾几何时,老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堪称“经典”.笔者1992年参加工作时,备课组内的两位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居然能够不看教材,而对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例题都能准确地一一道来.当时,无论是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还是阶段性、期中、期末考试,乃至中考对于教材都是顶礼膜拜,采用的试题基本上都是以改编教材上的例、习题为主的(当时教辅用书也少).因此,试卷分析时每个试题的来源基本上是说得清、道得明的.这很好地引导青年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正确解读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从而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闻名遐迩的江苏泰州洋思中学基于教材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更是把教材的作用及使用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自2001年,我国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逐步打破了以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垄断教材编写出版的“一纲一本”模式,改为“一标多本”.即在统一教育大纲、统一课程标准之下,放开多家出版机构,参与教材编写和出版发行,该模式被认为是教材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纵观十多年教材“一标多本”的模式,就教材内容编排而言,不客气的说:怎一个“乱”字了得.一是同一版本的教材不断调整.为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凸显地方特色,各套教材不惜打乱“原有的”内容编排体系,同时又“听取”一线教师的呼声不断的调整,有的版本的教材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地“折腾”着.如《一元一次不等式》,苏科版教材就从原先的八年级下册逐步提前至目前的七年级下册.二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大相径庭.比如《图形的相似》最早的出现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而苏科版是在八年级上册,北师版在八年级下册,华师版在九年级上册,最晚的则是出现在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难道《不等式》、《图形的相似》等初中数学基础性核心知识,对于七到九年级所有的学生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是一样的吗?不要考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了?为此,一线教师、基层学校甚至整个区域受固有的观念的影响,一般都会对实验教材进行“内容重组”,从而出现各所学校的教学顺序“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各家出版社十年间也是“顺从民意”不断调整,这或许也是目前教辅市场“欣欣向荣”的催化剂吧.
2.2课堂教学:从基于教材到基于学案
本世纪初,江苏南京东庐中学基于教学案的“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以及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基于导学案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横空出世,更是把教材逼上了“绝境”,无论是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师生言必称教(导)学案(以下简称学案).因此,学生的免费数学教材基本上是崭新的,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这种基于学案的课堂,教师往往会按固有的观念,将现行的教材重新打乱,还美其名曰课程剪裁或内容重组,实则是穿新鞋走老路.比如,不少学校将初中三年的《统计与概率》全部整合在七年级下册教学,从而导致一些重要概念一步到位,不能体现螺旋上升的新课程理念.再如,苏科版教材中把《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安排在《全等三角形》之前,用意就是让学生学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来认识平行四边形,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学校都是提前教完《全等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有条理”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从而顺利“解决了”学生用图形变换会说但不会写的困难,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同时,为了防止学生预习时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抄写答案,教师在编制学案时,一般都会改编、甚至抛弃教材上的情景、例题、练习、作业等,而改编后的情景、例题、练习、作业的质量绝大部分还不如教材,甚至有科学性的错误.
例如,在华师版七年级下册《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有这样一个素材:准备三张纸片,两张纸片上各画一个三角形,另一张纸片上画一个正方形,如果将这三张纸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搅匀,那么,随机地抽取两张纸片,可能拼成一个菱形(取出的是两张画三角形的纸片),也可能拼成一个房子(取出的是一张画三角形,一张画正方形的纸片).规则是:若拼成一个菱形甲赢,若拼成一个房子乙赢,你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吗?
在一节公开课的学案上,一位青年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抽出的两张卡片进行拼接展示,从而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将该素材“精心”改编如下:准备三张纸片,将两张纸片各剪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另一张纸片剪成一个正方形.然后将这三张纸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搅匀,随机地抽取两张纸片,可能拼成一个菱形(取出的是两张);也可能拼成一个房子(取出的是一张、一张).规则是:若拼成一个菱形甲赢;若拼成一个房子乙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在此,姑且不谈学生在课堂上“冠冕堂皇”的游戏实践与“理性”解答.就在下课后这位教师在为班级课堂纪律打分时,坐在讲台下第一排的一位“调皮”的小男生,指着讲台上的盒子大声地笑着说:我早就知道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将纸片剪成和后,手放进盒子里就能够感觉到它们的形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向摸取或.这位学生的话似乎是在打趣,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设置才能使游戏更公平合理.这样的改编,虽然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但相对于教材上的素材,其随机性却大大减弱了.
2.3考试命题:从源于教材到远离教材
从1981年顾泠沅先生提出变式教学理论,到1998年马顿(Marton)的变异理论为变式教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支撑理念,变式训练逐步成为中国数学教学的特色,每年中考都能出现一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好题,直接推动了教师自觉开发教材例题、习题的意识及能力的发展.但具体不知从何时开始,各类考试甚至是中考试题中基于教材例题、习题的改编题正在逐渐消失,而基于社会热点问题(在此并不否认这些题目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养成的积极意义)、高中教材内容甚至高考模拟题等一些所谓的创新试题似乎正在逐渐流行,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的中考,难道仅仅是为了“高中选拔一流的人才”吗?如果真是这样,与新课程“以本为本”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且对于一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意图、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是非常不利的.相反,对于日趋繁荣的教辅市场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减负”也因此只能成为口头上一个美好的词语.
3策略导引
3.1基于标准,规范教材
学校教育经不起不断的折腾,教材编写更不能朝三暮四,应相对稳定.有关教育部门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的教材编写体系,而不是任由出版社借着“百花齐放”之名,随意编排或不断更改内容体系.同时,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如何进一步将教材改为学材,真正将免费的教材用好,这也是当前出版社需要考虑的问题.
3.2基于理解,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是编写基于教材的学案的基础.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要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尤其是基于学案的教学,更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从而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3.3基于导向,源于教材
在这方面,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的命制给我们以很好的示范.许多试题的情境直接取自教材例题及习题,或其本质都是教材中出现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问题.这样既保证了试题情境的公平性,又较好地引导老师的教学须抑制“题海战术”与“机械解题”,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周荣伟,男,1971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曾获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材分析及课堂教学的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07:19